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21: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唐朝初年,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2.如表所示是某高一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研究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建立时间 7世纪初
最高统治者 哈里发
国教 伊斯兰教
地位 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德里苏丹国 D.笈多帝国
3.它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于8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该帝国是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4.“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制造品和奴隶……”这段材料反映了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城市 B.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间传统的商路
C.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 D.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1453年,攻破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是
A.奥斯曼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罗马帝国
6.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这次改革史称( )
A.大化改新 B.明治维新 C.百日维新 D.商鞅变法
7.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传统思想中,国家财富就是国库中的金银储备量,而16世纪以来帝国精英阶层认为农业、农民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这是由于
A.奥斯曼帝国发展的需要 B.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影响
C.东西方传统贸易的活跃 D.国家放弃对外扩张领土
8.8世纪中期,某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都通过该帝国传入欧洲。该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9.阿拉伯人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帝国,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等技术,并将之传到欧洲;将伊斯兰文化传向了东方与西方,又将东西方文化带进伊斯兰世界。据此推知阿拉伯人( )
A.推动了海上贸易繁荣发展
B.深刻影响各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C.成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桥梁
D.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0.下面是对中古时期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 )
●于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 ●其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1.《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地的民间故事,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这表明其( )
A.带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B.已具备初步的全球化视野
C.体现了文明文化交融互鉴 D.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的繁盛
12.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
A.灭亡拜占庭帝国 B.积极融合东西方文化
C.使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厂 D.学习借鉴中国的制度文化
13.亚里士多德认为纯粹的科学必须是为求知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而存在,这种指向“自己”的“知”才是纯粹的科学。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A.具有人文精神 B.重视科学的价值
C.反对求取真知 D.坚持科学至上原则
14.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
A.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 B.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D.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15.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是
①宗教领袖 ②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③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④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
16.“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的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瘟疫一样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是由于
A.古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印度多种宗教影响
C.古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D.古印度人多数信奉佛教
17.如表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材料表明( )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 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
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 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18.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的是( )
A.有利于维护天皇权威
B.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C.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D.武士享有特权,与将军地位平等,效忠天皇
19.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在传承中蜕变,亚洲文明在交流中共进,非洲与美洲文明相对独立也绚丽多姿。这表明中古时期的世界( )
A.文明交流受限制 B.延续上古文明 C.向近代社会转型 D.多元平衡发展
20.它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它的君主苏丹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它是15到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这里的“它”是
A.波斯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奥斯曼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仅丝绸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役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丝佣各数十人”。
——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材料二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在推古朝时期(公元593-622年)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大化革新,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兴起了翻译运动。其内容涉及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一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古印度文化等文化成果,空间上跨越了三洲五海。这场运动最初是由于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文化比自身先进的广大地区,为巩固执政的需要,作为征服者的阿拉伯民族通过翻译而大力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提升自身文化水准,以便更好地统治异族。在执政地位稳固、帝国进入昌盛安定时期后,物质生活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繁荣,这时,持续发展的翻译运动又送来了和平时期亟需的精神文化食粮。
——摘编自李晓非等《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何以彪炳青史》
材料二 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时期。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的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兴起的意义。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大化改新按照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首先废除部民制,将贵族奴隶主私有的屯仓、田庄统归国家所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奴婢除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赐“食封”(体禄)。其次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统一税法—租庸调制。中央设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和二官(神祇官和太政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在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各级地方官的任免均属于中央。大化改新开始后迄八世纪中叶,日本律令与唐朝律令相仿处有420余条之多,这加速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此后的日本天皇坚持同中华友好,“以唐为师”,缔造了日本的“天平盛世”和辉煌的历史。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材料二 公元645年,日本正式确立了律令制度,以天皇为中心的贵族阶层作为统治阶级形成并逐步掌握政治权力。公元794年,日本国首都由奈良迁往京都。为了培养优秀官吏为之服务,政府把建立培养官吏的机构和完善一系列教育制度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并于公元701年制定了“大律令”。
——摘编自向洁《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初创期的官吏培养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化改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对日本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A
6.A
7.A
8.C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C
17.D
18.B
19.D
20.D
21.(1)表现:出现专门的丝织业市镇;私营丝织业规模远超官营;采用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商品经济活跃。
(2)同: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等。异: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22.(1)原因:巩固被征服地区统治的需要;提升阿拉伯自身文化水准的要求;统治者重视翻译和文化发展;广大学者的努力和推动。
(2)意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发展;有利于阿拉伯帝国统治稳固和文化繁荣;保存了希腊大量古典文化,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为近代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3.(1)措施:建立天皇制;将部民转化为公民,对官员发放俸禄;废除贵族世袭制,地方实行国郡里三级体制;培养官吏并完善教育制度,建立律令制度;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特点:“以唐为师”体系完善;历时较长。
(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日本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加速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