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21: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他们经营着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调味晶和香料、拜占庭帝国的珠宝和精美织物;他们的冒险还来到之前从未有过系统的远距离贸易的地区;他们带着驼队穿越撒哈拉沙漠,用食盐、钢、铜和玻璃从西非诸王国换回黄金和奴隶;他们造访东非沿海地区,从那里获得奴隶和兽皮等当地的土特产。”这里的“他们”( )
A.成为亚欧非交流的桥梁 B.垄断商路威胁西欧市场
C.引领航海时代促进全球联系 D.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贸易
2.孟广林在《世界中世纪史》中指出:“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日本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 B.日本自身文化有很强的本土性
C.中日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3.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4.“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 B.阿拉伯人依靠基督教扩张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5.下表中的资料均选自日本历史上重要法律文献。这反映出当时日本( )
资料 资料来源
以和为贵,无忤为宗 《十七条宪法》(604年)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贞永式目》(1232年)
君臣僧俗,贵贱上下,均须维护仁义礼智信,不可稍违 《长宗我部元亲百条》(1597 年)
A.儒学影响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变化
C.法律侧重维护封建伦理 D.制定法律以儒学为依据
6.朝鲜新罗王国建立后,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据此可知,丁田制( )
A.巩固了新罗王国的统治 B.限制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保证了财政收入
7.646年开始,日本政府把原先的氏族变为世袭贵族,选调其中那些社会等级最高的人出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同时把全国划分为66“国”,向每一“国”委派一名“国司”及其辅助官员。该举措( )
A.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埋下战国割据的隐患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D.助推武士阶层的崛起
8.“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徒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徒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
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基督教国家间的联合 D.加速了欧亚文明的融合
9.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材料说明高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唐朝政治推动了高丽政治的发展
B.效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
C.高丽善于向外学习吸纳其他民族先进文化
D.高丽等级分明管理有序
10.下表描述的历史现象与古代文明对应正确的是( )
现象 文明
A 他们从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 印加文明
B 他们在安第斯山脉的山脊中建造了马丘比丘城,城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 阿兹特克文明
C 他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 日本文明
D 他们相信死后灵魂会复活,必须保留身体使灵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发明了防腐术和制造木乃伊。 希腊文明
A.A B.B C.C D.D
11.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该材料实质上说明( )
A.君士坦丁堡相当富有 B.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
C.苏丹拥有绝对权威 D.战争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
12.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B.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
13.德里苏丹国建立后,苏丹将其传统的政治风格完全搬到印度,印度原本的政治传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被苏丹政府发配到边疆的少数印度王公,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是这种自治权非常有限。苏丹的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与纷争 B.满足了印度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C.认可了印度教仍是主导宗教 D.展示了中央政府强大的控制力
14.1192年,日本后白河法皇死后,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开创了幕府。至此,日本( )
A.武士执政历史正式开启 B.闭关锁国政策更为加强
C.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D.天皇中央政府不复存在
15.如图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看出( )
A.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D.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16.《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能反映( )
①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②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阿拉伯的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④阿拉伯人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646年初,日本政府颁布《改新之诏》:废除世袭的氏制,建立中央机构。除首都外,全国分为60多个“国”,“国”由中央派任地方官国司全权管理。但是,位于首都周围的五个“国”统称为畿内,中央给于特殊待遇。各“国”下设“郡”,“郡”下又设“里”等行政组织。对于以上改革措施理解错误的是( )
A.未能彻底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B.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C.参考了中国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D.有力地巩固了镰仓幕府的统治
18.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19.8世纪至10世纪,阿拉伯帝国掀起翻译运动。学者将古代希腊、罗马的大量哲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以及波斯、印度的一些文学、史学、数学和天文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同时在翻译、介绍、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著作。这一做法( )
A.推动了传统文化经典的复兴 B.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C.满足了帝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D.迎合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
20.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并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C.与古希腊文明频繁互动 D.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8世纪中期以来,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最早的几任哈里发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时期,巴格达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巴格达是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中心。丝绸、辣椒和香木从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源源涌入巴格达的港口;皮毛、蜂蜜和奴隶从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运输过来;黄金、奴隶和象牙则来自非洲亚撒哈拉地区,巴格达也是金融中心,其银行系统遍布伊斯兰世界,在各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从巴格达发出的一张支票,可以在往西4000英里的摩洛哥提取现金。巴格达文化在哈隆·拉希德任哈里发时达到鼎盛。众多学者研习经文,综合并超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学术传统。哈隆的儿子和继承者在巴格达建起“智慧之屋”。这是一座学术机构,自建成起,就成了一个图书馆、一个高等学术研究机构和一个翻译中心。众多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汇集在那里,将学术推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
——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世纪中期巴格达成为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23年,日本政府颁布《三世一身法》,鼓励土地开垦。公元743年,政府又制定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允许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化。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那些有实力的贵族和寺庙神社纷纷扩大私有土地,购买农民的土地或雇佣农民及流浪者进行耕种,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早期庄园。在庄园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庄园与庄园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和纠纷,甚至发生武斗。在初始阶段,参与武斗的往往是庄园里的农民,但由于常常耽误农活和农时,且战斗力低下,于是庄园主便选拔勇敢强壮的农民专门负责保护庄园,这些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专门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斗,他们就成为日本最早的武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早期武士不同于国家的军队和士兵,他们是具有私人性质的、为保护庄园利益服务的、忠于庄园主的私人武装。
——摘编自张如意主编《日本历史》
材料二 进入11世纪后,伴随着耕地不断得到开发,领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并加强对农民的统治,纷纷加强庄园的武装力量。武士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领主一般以开发地命名,在本族或上层农民中纠集“郎党”,从而形成了早期的武士集团,这些领主自然也就成为武士集团的领袖。由于许多领主同时兼任着地方的郡守或多长,因此,武士集团不但担当着保卫庄园的任务,同时还是地方的重要武装力量。这些地方上的武士集团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某个大贵族或大寺院,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大武士集团,直接参与或影响到中央的政治。
——摘编自张如意《论日本武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日本早期庄园和武士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1世纪后日本武士集团的职能。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他们经营着各种商品,并在不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包括中国丝绸和瓷器、印度和东南亚的调味品和香料、拜占庭帝国的珠宝等,还穿越撒哈拉沙漠进行贸易,造访东非沿海地区获取当地特产,这表明他们在亚欧非之间起到了交流和连接的作用,他们是阿拉伯商人,成为了亚欧非交流的桥梁,A项正确;垄断商路威胁西欧市场是奥斯曼帝国,材料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商人,排除B项;引领航海时代促进全球联系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排除C项;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可得出,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A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日本文化在发展中受到中国文化影响,无法体现其本土性,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排除C项;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非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其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涉及东方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人将文化传播到了欧洲,而非本国范围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没有提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说明阿拉伯帝国靠军事和宗教对外扩张,即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信奉宗教是对材料的描述,排除A项;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而非基督教,排除B项;哈里发是阿拉伯帝国的主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材料中“以和为贵”“贵贱上下,均须维护仁义礼智信”以及如想安定天下,必须首先要使统治者自身正派,均含有儒家思想,这反映出当时日本儒学对法律即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均显示儒学对日本政治的一定影响,看不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项;材料仅有《长宗我部元亲百条》维护封建伦理,排除C项;仅凭法律条文中有儒家思想的一些内容,不能反映出法律制定以儒学为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据材料“实行丁田制,将国家占有的国有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十五岁以上的丁男和丁女,保证农民有地可耕”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王国的丁田制有利于保证农民有地可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农业发展,C项正确;新罗王国实行丁田制,但新罗王国最终灭亡,所以丁田制没有“巩固”新罗王国的统治,排除A项;将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但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出现土地兼并,丁田制无法限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将土地分配给丁农,但没有涉及国家的征税标准和赋税征收情况,不能得知“保证了”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7世纪日本。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把原来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 各级氏姓贵族改组为律令制国家的官僚,在地方设置各级机构,把地方置于中央控制之下。大化改新使日本 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废除世袭氏族贵族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未提及土地制度改革,排除A项;日本战国割据与幕府权威衰落、守护大名割据有关,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武士阶层的崛起与土地兼并,庄园兴起,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 会局势动荡有关,体现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材料所述为中央集权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对欧洲国家的边境安全产生了威胁,增强了欧洲国家的国家意识,这可以看作是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威胁到了东欧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安全,并非涉及到欧洲各国,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未涉及到基督教国家间的联合或欧亚文明的融合,排除C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依据材料“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说明高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效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B项正确;A项是影响,不是特点,排除A项;C项是其民族特点,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高丽等级分明管理有序,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武士在日本最初被称为“侍”,意思是卫士或随从,重要从事与战争有关的活动,10世纪贵族及庄园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C项正确; “浮动园地”是阿兹特克人在湖底建造的一种耕地,而非印加文明,排除A项;马丘比丘是印加文明的“失落之城”,而非阿兹特克文明,排除B项;木乃伊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而非希腊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奥斯曼帝国)。依据材料“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可知苏丹拥有绝对权威,即一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C项正确;AB是史实,不是实质,排除A、B项;D项是影响,不是实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 “大化改新”缓和了日本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但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A项;日本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措施,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C项;日本在幕府时代,天皇权力被架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印度)。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苏丹将这种体制搬到印度,少数印度王公虽有自治权,但权力非常有限,这凸显了苏丹政府强大的控制力,D项正确;A项的“消除了”和B项的“满足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B两项;德里苏丹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开创了幕府,由此,日本开始进入幕府将军统治时期,武士执政历史正式开启,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史实依据,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开始形成幕府将军统治,而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当时还没有瓦解,排除C项;幕府将军统治时期,天皇中央政府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建立的制度与唐朝没有太大差列一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上分为十道等,D项正确;材料主旨“中国的官制对于高丽王朝的影响”,而“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但是高丽王朝的时间为公元918年—1392年,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增加了“都兵马使”与“式目都监”等机构,“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①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项正确,A项正确;③项错在材料没有将阿拉伯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阿拉伯的经济文化领先世界的认识;④项错在材料主要涉及阿拉伯吸收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646年(日本)。据材料可知,646年日本改革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而12世纪日本建立了镰仓幕府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改革未能彻底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改革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改革模仿了隋唐的政治制度,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促进了笈多帝国封建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贸易无关,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不能强化专制王权,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根据材料,阿拉伯学者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并撰写大量新著作,因阿拉伯帝国处于东西方交流的枢纽上,因此这一做法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B项正确;A项是文艺复兴的作用,排除A项;翻译运动和对外扩张无关,排除C项;翻译运动是学者发起的,和统治者的心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位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其翻译和传承古希腊文化,无疑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项正确;虽然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阿拉伯帝国直接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阿拉伯帝国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直接互动,只是描述了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文化的推崇和传承,排除C项;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与亚历山大东征有关,与阿拉伯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1)原因:阿拉伯帝国国力鼎盛,政治稳定;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银行系统发达,金融行业发展;文化氛围浓厚,学术研究兴盛。
(2)贡献: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阿拉伯帝国通过翻译各地的学术著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阿拉伯帝国还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在阿拔斯王朝最早的几任哈里发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时期,巴格达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可知,阿拉伯帝国国力鼎盛,政治稳定;根据材料“巴格达是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材料“巴格达也是金融中心,其银行系统遍布伊斯兰世界,在各大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从巴格达发出的一张支票,可以在往西4000英里的摩洛哥提取现金”可知,银行系统发达,金融行业发展;根据材料“巴格达文化在哈隆·拉希德任哈里发时达到鼎盛。众多学者研习经文,综合并超过了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和印度的学术传统”可知,文化氛围浓厚,学术研究兴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巴格达文化在哈隆·拉希德任哈里发时达到鼎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在科学、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根据材料“众多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汇集在那里,将学术推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通过翻译各地的学术著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还创造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22.(1)庄园形成的原因: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新土地的开垦及私有化;雇佣劳动的发展。
武士形成的原因:农民武装战斗力低下且耽误农时;庄园领主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的需要;社会阶层的变动。(答出两点即可)
(2)职能:保卫庄园;维持地方稳定;参与中央政治。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首先看庄园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政府又制定了《垦田永年私财法》,允许新开垦的土地私有化。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那些有实力的贵族和寺庙神社纷纷扩大私有土地,购买农民的土地或雇佣农民及流浪者进行耕种”得出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新土地的开垦及私有化;雇佣劳动的发展。然后看武士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在庄园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庄园与庄园之间经常产生摩擦和纠纷,甚至发生武斗。在初始阶段,参与武斗的往往是庄园里的农民,但由于常常耽误农活和农时,且战斗力低下,于是庄园主便选拔勇敢强壮的农民专门负责保护庄园”得出农民武装战斗力低下且耽误农时;庄园领主争夺农业资源及保护庄园利益的需要;社会阶层的变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日本。根据材料“武士集团不但担当着保卫庄园的任务,同时还是地方的重要武装力量。这些地方上的武士集团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某个大贵族或大寺院,于是在日本就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大武士集团,直接参与或影响到中央的政治”得出保卫庄园;维持地方稳定;参与中央政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