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历史 学科教学案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2024年 月 日
课 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目标 导学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高潮,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戊戌变法的影响,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辛丑条约》的严重后果。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人民肩负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重点 难点 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 学 案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一、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在___________发表___________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 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2)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诏书。 (3)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特别提醒:百日维新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一部分,是戊戌维新 运动的高潮部分。 4.结果:失败 (1)表现 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2)原因 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5.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_____体制。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兴起:以“_______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清政府的态度 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3.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八国联军出兵镇压。 (2)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 4.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____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______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________,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______________-。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4)7月14日,天津陷落。 (5)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影响 (1)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占领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___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 特别提醒:东南互保概念: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张之洞、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为东南互保。东南互保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 4.结果: 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侵略者签订_____________。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 《辛丑条约》 1.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 2.内容 (1)惩办“______________”。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___________,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军队驻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成为“___________”。 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练 1.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部副大臣在议会发表演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该战争应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一年前郑观应还只能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严复就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呼唤‘救亡’这一口号,要求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寻求新的出路。”这里的“一年”是指( ) A. 1848 年 B. 1860 年 C. 1894 年 D. 1900 年 3.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社会启蒙的逐渐深入 B. 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 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D.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4.1919年9月,一位中国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固有文明虽然不能直接应用于未来世界,然而中国文明也颇有足以证明西洋文明之错误,为未来中国固有文明之指导者。一些中国人发现“西洋文明之错误”是缘于( ) A. 辛亥革命无以救治中国
B. 一战和巴黎和会的国际矛盾
C. 对五四运动的恐惧
D. 中国共产党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纲领 5.1901年之后,“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说明的问题是( ) A. 外国公使可以在清政府中担任官职
B. 外国公使在清政府中拥有决策权
C. 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6.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 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B.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C.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D.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7.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 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8.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一经出版,即对国人心理产生震憾性效应,以至一纸风行、洛阳纸贵。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也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这主要是因为该书的内容( ) A. 揭示了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 B. 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 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宣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 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反思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