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历史研究中,人口的增加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根据《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指出1900~1950年间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1800-1950年间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A.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D.“一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重工业快速发展
2.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发展的原因有可能是( )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 全国总人口数(万人) 城市人口数(万人) 城市化率(%)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①列强资本输出的客观刺激②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③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④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如表呈现了1978一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这反映(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9.9
A.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完全破解了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D.中国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性
4.下表为江南口岸城市人口(1891—1911年)统计表。据此可知
城市名称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000 140000 184000
苏州 500000 500000 —
杭州 700000 350000 —
宁波 250000 255000 350000
温州 80000 80000 100000
A.江南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5.截止1931年,我国48个开埠口岸城市共有人口1353.5万,占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现象主要源于( )
A.城市工业发展的需要 B.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C.开放推动城市化加速 D.城市条件改善的吸引
6.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 )
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 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7.1859年,巴黎进行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建设,建成了环城道路,大小街道都用煤气灯照明,修建了许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住宅区、图书馆、公园、医院、火车站及公共雕塑等,并建造城市地下水道和供水网。与巴黎城市面貌改变相关的因素有( )
①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加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③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交通等科学技术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9.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居民健康遭受严重威胁。除天花外,白喉、肺结核、猩红热以及伤寒等都是这一时期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1890年,美国城市婴儿死亡率比农村地区高出一倍多。美国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城市管理放任自流 B.城市卫生条件差
C.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D.科技发展的滞后
10.下表所示是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建设的四项指标,由此可知
① 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 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 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 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①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最好的城市
②要把北京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一流城市
③要把北京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流城市
④要使北京经济上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
A.城市规划应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性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必要性
C.精神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深化政府行政职能
11.“1750~1800 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 0.2%), 而小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却突增了 4 倍。”当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12.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河流污染防治法》等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又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减少城市开发对乡村环境的损害。据此可以得出,英国( )
A.工业革命使城市建设倒退 B.城市治理逐步走向制度化
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 D.开始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
13.根据1955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1964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168个,比1961年减少36个市。从1961年到1964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4369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国家经济进入调整轨道
14.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分析恰当的是
①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城镇化比例较低
③冷战结束前世界城镇人口已超乡村人口
④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至37.8%,1851年上升到50.2%。材料反映了( )
A.英政府注重投资城市化建设 B.工业革命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C.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缩小 D.三角贸易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16.阅读《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示意图》,与其他三个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轨道交通的显著特点是
A.城市中心轨道交通站点相对分散 B.轨道交通覆盖地区经济最发达
C.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轨道联通薄弱 D.轨道交通站点数量有明显优势
17.竹枝词是一种“泛咏风土”的七言四句绝句体。近代上海曾有词云:“吾乡农妇向端庄,少女专求纺织良。自设缫丝轧花厂,附膻集粪蚁蝇忙。”“上工一路散工时,环绕浮头状醉痴。脚捏手牵诸丑态,竞容白昼众旁窥。”这些竹枝词表明近代上海( )
A.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B.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C.传统观念遭受挑战 D.劳动强度有所提高
18.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该地
A.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趋于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经济近代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19.《上海乡土志》载:“(初)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B.城市市政管理的逐步优化
C.中西文明的对抗与融合 D.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20.下表反映了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1926~193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年份 1917 1922 1926 1939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18% 16% 18% 32%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施 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计划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材料分析题
21.过去二百年间,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0 年至 1841 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 8000 人上升到 235000 人。从 1780 年 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 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
1842—1844 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 的工业飞速发展。他认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并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 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 500 或 1000 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恩格斯曾这样描写曼彻 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尽管 当地工人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要低于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
(1)1840 年一位市民认为,“曼彻斯特财富和商业统治地位的获得是以脏乱和疾病为 代价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22.城市治理反映了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如利物浦市到1891年,每间房屋所住人口减少到5.68人;1870年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定所有儿童均有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844年规定1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工作时间最多为6.5小时,1847年通过了《10小时工作日法》,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此外,社会各界提出了种种改革的方案,如社会活动家埃德温·查德威克在1848—1854年领导了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城市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晚清京城街道脏乱不平的状况引起各界不满。清政府于1902年发布上谕成立内城工巡局,督修街道工程。但直到1904年4月,内城工巡局才开始改修街道,并要求“逐段前进,务令工坚料实,一律砥平”。1905年,清廷谕令设立外城工巡局,拟仿内城“参照津沪暨东西各国修路成法”。后设立巡警部,管理“所有京城内外工巡事务”。1906年,谕令将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路政进一步专责化。从1904年到1911年,共修整街道82条,共计耗银87.4万两。京师修路虽然波及民房众多,但因修成之路“矢直砥平,行人称便”。
——摘编自杨剑利《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结合材料二概况清末街道改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记载。从秦至唐,政府主导下的城墙营建逐步成熟,由城外往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外城廓;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城墙的质量、高度是最高级别的。城门的设置上,无论城墙的轮廓是何形态,城门都按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体现了我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此外,城门外还加筑“瓮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一些水灾频发的地区,瓮城还可以减小对城内的破坏。明清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城内迁出,城外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摘编自王筠、邱厚梁《浅析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作为城市象征物的城墙见证了我国城市空间的转型。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墙变迁的信息。
时间 城市 城墙的变迁
1907年 杭州 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州拆城之始。
1927年 苏州 改造旧城门、增开新城门,并将与城门相连的道路开始拓宽改建。
1927年 南京 南京城墙“拆”与“保”引发社会各界争论。徐悲鸿发表《对南京拆城的感想》,反对强烈,直斥拆城是“续貂之举”。
1982年 西安 首次提出古城保护的口号,确定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园林”环城建设方案。
—摘编自郭婷《城墙的命运—20世纪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墙修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城墙变迁的主要方式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C
6.D
7.C
8.A
9.C
10.C
11.A
12.B
13.D
14.D
15.B
16.A
17.C
18.D
19.A
20.C
21.(1)理解:该市民的看法突出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因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如社会福利低、贫困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工作、生活条件差;道德水平沦丧;健康受到威胁,人均寿命短;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工业化的深入来解决,如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更利于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更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如社会学家、医疗改革者等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群众的斗争推动;立法改革的推动等。
(2)特点: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近代中国城市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地区分布不平衡;城市规模小。原因: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沿海地区,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西方文明传入较早;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较完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程度高于内地。
22.(1)进步性: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社会力量紧密配合;提高了城市依法治理意识;涉及面广,呈现出系统治理趋势;初步缓和了社会矛盾,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任答三点即可)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2)特点: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借鉴西方;逐步推进;成效显著。(任答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改变了城市面貌;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了一定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23.(1)历史悠久;政府主导;凸显身份等级(凸显儒家礼制思想);主要服务于军事防御;功能多样;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2)方式:拆除城墙;改建城门;修缮保护。
影响:缓解交通压力;有利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修建;引发民众对文物价值的思考;推动了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