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21: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这反映出古罗马城市布局( )
A.统治者重视 B.受宗教因素影响较大 C.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 D.注重军事防卫性
2.如下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
C.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
3.清代前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北京是“八方兼四方,无处不来行”“万方货物列纵横",佛山是“天下商贾皆聚焉",苏州是“万商之所必走"的市场中心,汉口是“九州百货备集之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对外贸易繁荣发展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4.“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下列与该诗歌描绘的时代相吻合的有
①有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可以合着音乐歌唱的文体盛行 ②汪彦济举家定居宏村
③欧洲出现了活字印刷品 ④夜市开始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两宋时期,相对于传统州县城市,大量涌现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其中2200处属于较为成形和稳定的市镇,开启了一条农耕文明时代的城镇化道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坊市制度被打破
B.草市的发展兴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对外贸易的扩大
6.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共有六项标准。其中第五项标准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下列符合该条标准的文化遗产是
A.西递宏村
B.颐和园
C.佛罗伦萨大教堂
D.奥斯维辛集中营
7.“一池三山”作为中国仙苑式皇家园林的经典山水格局,首创于汉武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其格局与求仙活动密切相关,又承载着帝王向往仙境的情感诉求,是中国理性思想中天、地、人和谐的真实呈现,具有珍贵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
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B.体现出道家遵循自然的思想
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D.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8.“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下列属于该地域古代文明成就的是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B.泥偶雕像生动有趣
C.《编年史》是其史学最高成就 D.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9.唐代中后期,许多城市市民占用街区自建庐舍,在大街两侧临街开设店铺,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更为普遍,朝廷以令其交纳租钱来应对,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城市管理方式滞后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0.安徽西递、宏村的古村落,吸引了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民居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B.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C.西递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官图》是徽派木雕艺术的精品
D.宏村科学完整人工水系工程,被誉为“中华一绝”
11.如图为《二里头都邑平面示意图》。其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出当时( )
A.夏文化进入繁荣鼎盛时期 B.都城规划基本成熟
C.开始进入国家的初始状态 D.城市营建制度严密
12.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北宋采取“制钱谷”措施严格
C.唐朝城市管理非常严格
D.宋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13.下图为《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对御街的描绘。这表明,当时临安( )
A.民间集市日益活跃 B.“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
14.西递、宏村、平遥古城是我国南北方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选项描述的内容与三个文化遗产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A.“中国画里的乡村”、“中华一绝”、中轴对称
B.“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的结合”、“中华一绝”、“桃花源里人家”
C.“中国画里的乡村”、“科学诗意最完美的结合”、神人共治
D.“桃花源里人家”、“科学诗意最完美的结合”、儒佛道“三教合一”
15.中国古代村落为地缘性聚落,村落居民关系是以血缘为主、地缘为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村落是( )
A.血缘外壳与地缘内核的组合体 B.地缘外壳与血缘内核的组合体
C.社会外壳与家庭内核的组合体 D.家庭外壳与社会内核的组合体
16.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中”的理念不断深化,如下表所示。“中”的理念延续主要体现出( )
择中建都 夏代晚期都城偃师二里头都邑遗址位于“天地之中”的大嵩山地区
择中建宫 早期偃师商城、郑韩故城、东汉洛阳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的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央
择中建殿 汉长安城未央宫之前殿、隋唐洛阳城之大明宫含元殿、明清紫禁城之奉天殿和太和殿
A.城市建筑技术的成熟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 D.国家认同观念的发展
17.安徽省有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是
A.绩溪 B.宏村 C.西递 D.北村
18.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征,造成民居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 )
蒙古包 福建土楼 陕北窑洞 土家族吊脚楼
A.地理环境及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
B.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因地制宜
D.彰显民族建筑风格的多元与创新
19.下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我国古代都城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该变迁着重反映出( )
A.国家有效治理的现实需要 B.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影响
C.解决边疆危机的客观要求 D.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宋代,政府对居所的称谓规定:“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对房屋装饰、结构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凡民庶家,不得施五色文采为饰”、“非品官,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这说明,宋代的房屋建筑()
A.突破坊市制度的限制 B.布局设计整齐划一 C.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D.旨在规范城市管理
二、材料分析题
21.材料一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摘自《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摘编自《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古代中西方的造物艺术】
材料一 “造物”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物质创造过程和成果。造物同步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汉代和古罗马的造物形态各有特色。以柱子为例,汉代柱(如下图)的柱础主要有羊形柱础、覆斗形柱础、方形柱础等样式。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装饰,注重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如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的手形柱础,“羊”即“祥”。
古罗马柱(如下图)重视对柱身细节的处理,柱身上有特定数量被打磨成光滑弧形的凹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忍冬草装饰。古罗马的柱础并不作浮雕装饰。
——摘编自于美慧、齐佳《汉代柱式与古罗马柱式的比较》
材料二 “汉代在造物艺术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古罗马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社会政治活动的造物装饰主题中,古罗马表现的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一般在凯旋门的墩座上以叙事浮雕画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场面有:皇帝正在作战或得胜归来;皇帝对战败者的惩罚或宽宏大量;对民众的慷慨赏赐等等。”
——摘编自朱文涛《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古罗马造物艺术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汉代和古罗马造物艺术差异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问,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 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米,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 -1600 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 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一一据杨俊明、 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20 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哀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 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出康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 自徐和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A
7.B
8.A
9.A
10.D
11.C
12.B
13.C
14.D
15.B
16.D
17.B
18.A
19.B
20.C
21.(1)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模有序,呈棋盘状。
成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2)变化:市镇的商业机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经济逐渐一体化。
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
22.(1)①从柱式看:汉代柱式造型更为丰富,古罗马柱式以圆柱为主;汉代柱身和柱础装饰复杂,古罗马柱身和柱础装饰简洁;汉代柱身装饰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古罗马柱身装饰强调自然形态的感性真实和几何化的理性真实。(任答一个角度)②从装饰主题看:汉代以明君贤哲、仁义孝梯为主;罗马最为常见的主题是军事内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汉代柱身承载美好的精神内涵,折射出汉代深受传统思想影响,运用类比思维,追求吉祥美好的寓意;汉代造物装饰强调仁义孝梯,折射出汉代是大一统王朝,儒学成为主流思想,通过强调仁义孝梯强化思想控制以维护等级秩序和大一统帝国的统治。古罗马柱身装饰突出几何化的理性真实,折射出古罗马深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数学逻辑思维和理性思想;古罗马造物装饰以军事内容为主,折射出罗马通过军事征服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宣扬军功以炫耀帝国和统治者的伟大功绩,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统治上层的拥护。(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有序化程度高(政府主导规划、修建); 受宗教因素影响比较大;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城市规模的适度和军事防卫性;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识;注重民众的生活质量。
(2)意义:古典建筑群是文化遗产、经济遗产(有利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了城市特色,保存了城市历史文化,有助于历史文化研究;推动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后世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