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21:4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随着西方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力成本上升,无人化生产和经营进一步拓展, “无人工厂”大量出现。 “无人工厂”的出现( )
A.提高了劳动强度 B.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C.降低了劳动效率 D.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度匮乏
2.京东配送机器人从站点装货后,按照既定路线自动导航行驶,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收货,并支持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码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快捷取货,为物流行业的“最后一公里”带去全新的解决方案。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 )
A.刺激了消费者的需求 B.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C.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D.提高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3.《5G机会》说,“人类经过6次信息革命,终于演进走向一个智能的时代。……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让信息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进行传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第七次信息革命的临界点。第七次信息革命,智能互联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移动互联、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学习共同形成的新能力。”对材料中这两次信息革命解读正确的是( )
A.第六次信息革命催生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B.第六次信息革命基于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技术
C.第七次信息革命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
D.第七次信息革命是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4.某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合称五次科技革命,其对国际战争影响巨大,如下表所示。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序号 核心内容 影响
① 近代物理学诞生 火枪和火炮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冷兵器战争转变为热兵器战争
②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铁甲战舰和机枪等的发展,使战争从火枪火炮战争转变为半机械化战争
(续表)
序号 核心内容 影响
③ 电力和运输革命 飞机、坦克和航空母舰等的发展,使战争从半机械化战争转变为机械化战争
④ 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 导弹和核武器的发展,使核战争威胁和冷战对抗出现
⑤ 电子和信息革命 电子武器和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发展,使战争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
A.科技与国际战争互动作用显著 B.科技发展扩大国际战争规模
C.武器装备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D.科技革命助推战争形态演变
5.下表为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起始及基本实现时间。该表反映了( )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日本 韩国
开始年份 1910年 1920年 1931年 1946年 1976年
基本实现年份 1940年 1950年 1948年 1967年 1996年
A.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 B.英国丧失了农业大国地位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亚洲国家的农业后来居上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D.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1994~1999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总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6%。从1995年起,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比上升到1/3左右。材料现象表明美国
A.重视发展信息技术 B.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C.重视政策导向作用 D.经济持续他康发展
8.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
——数据来源: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11
A.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C.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D.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9.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美国军事部门研制了一台用于弹道轨迹计算的机器,重30多吨,占地170平方米,它后来被称为“信息时代的蒸汽机”。这台机器是( )
A.“埃尼阿克” B.“斯普特尼克1号”
C.“玉兔二号” D.“奋斗者号”
10.一些研究机构估计,在未来十年,几乎所有的劳动性岗位都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替代挑战。当然,人工智能在劳动环节对人类的替代并非坏事,相反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这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导致大量失业者产生 B.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C.加剧全球科技的竞争 D.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1.如果没有牛顿力学和那时其他科学家创立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发生18世纪的产业革命;如果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气化时代在19世纪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关系式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那么,电子和原子时代的到来就不可能在20世纪变为现实。这表明( )
A.科技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进步 B.科学理论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C.科技发展具有阶段性且无止境 D.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12.下表所示为世界银行发布的 1965年和1986年三大产业在各类国家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对表中信息解读最合理的是( )
国家和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65年 1986年 1965年 1986年 1965年 1986年
低收入国家 42 32 28 35 30 32
中下等收入国家 30 22 25 30 43 46
中上等收入国家 18 10 37 40 46 50
(以上发展中国家合计) (30) (19) (31) (36) (38) (46)
市场经济工业国 5 3 40 35 54 61
A.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发展持续衰落 B.科技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C.各国第二产业发展始终超过第一产业 D.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协调
13.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关于世界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问题即“汤浅现象”―即当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 学中心。结合所学分析,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是
A.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B.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美国
C.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美国 D.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苏联
14.科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小科学、大科学”演讲,他认为: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研究规模则越来越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苏联和中国的火箭、卫星研制计划。这说明( )
A.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化速度加快 B.二战推动了人类科技多领域繁荣发展
C.科技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D.第三次科技革命有整体化社会化特征
15.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选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牛耕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蒸汽机技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C.生物基因技术——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
D.计算机网络技术——沟通交流更加方便
16.以下是2019—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情况统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政府科学制定产业政策 B.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C.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D.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17.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气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 自动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 自能化
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大变革 B.欧洲一直是世界的科技中心
C.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科学理论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18.据统计,21世纪初德国高技术产品产值占GDP比重不足10%,而美国占1/3。21世纪以来,德国先后在2006年和2010年启动高科技发展战略。2013年,又提出七大“领导市场”的概念,强调政府的高科技战略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
A.科学技术与市场开始紧密结合 B.高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
C.科技革命取决于政府强力干预 D.高科技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
19.二战后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飞入太空,1969年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1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这表明( )
A.航天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中心 B.中国航天科技水平遥遥领先
C.航天技术领域国际竞争激烈 D.发达国家才能发展航天技术
20.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 )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A.蒸汽机 B.汽船 C.机车 D.人工智能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为此,美国政府为退伍军人提供大学教育、设立奖学金制度等多管齐下,加快人才培养。人才赤字问题不仅未彻底解决,而且呈常态化趋势。
——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材料二 建国初期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归国人数调查表(1949.06—1966) 单位:人
回国时间 回国人数
1949.8—1950.6 700~800(估)
1950.7—1950.12 500(估)
1951.1—1951.12 452
1952.1—1952.12 128
1953.1—1953.12 89
1954.1—1954.12 63
1955 150(估)
1955.12—1956.10 158
1957 103
1958 46
1959 18
1960—1966 61
——余琳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海外知识分子回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60年美国出现“人才赤字”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人才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欧洲纺织业大量兴起,每天巨大的生产量与市场需求量使得依靠人力手工已经无法满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思考,科学家将目光投入力学与热学,思考力学与热学如何产生能量,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直接为科学的变革提供大量的课题。不论是中国还是中东,都有非常宝贵的技术传入欧洲,例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这些技术为欧洲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研究造纸术中的化学科学和指南针中的天文学。印刷术则直接将科学的研究成果出书印刷,使得更多普通的百姓也能对科学有所认识,从而推动了科学革命的产生。
——摘编自田梦圆《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巨变》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人类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在合成化工、能源与环保、材料与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微电子与光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网络、科学仪器与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等领域,高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成为推动生产力空前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方法与手段,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与进步。
——摘编自路甬祥《百年技术创新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英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 德、美逐渐取代英国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20世纪40、50年代~70年代 先是美苏两强对峙,继而走向多极化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速度加快
——摘编自肖建杰《新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20世纪40、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主角变化的关键性事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B
2.B
3.D
4.D
5.C
6.C
7.A
8.D
9.A
10.B
11.B
12.B
13.A
14.D
15.D
16.B
17.A
18.D
19.C
20.D
21.(1)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美国人才输入减缓;因战时需要大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造成高等教育人才暂时断层;美苏冷战影响政府政策,人才培养更多偏重于国防科技领域,其他领域教育投入与资源有限;西欧、日本等经济恢复,部分人才回流;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部分人才自主选择回流;科技革命的兴起,人才需求增大。
(2)示例1: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受二战、美苏冷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国出现严重的“人才赤字”,并逐渐常态化。为争夺世界霸权,强化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政府多管齐下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同时,调整国家人才引进机制,凭借自身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科研环境等多重优势,吸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各类科研、技术人才不断移民美国,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收益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科技人才的聚集,美国率先开启电子计算机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航空航天等现代科技发展中占据领导地位,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美国国防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长期的美苏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促进了美国全面崛起,巩固了美国经济、科技霸权,进而推动美国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构建多元文化体系。
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多的是在于科技人才储备,国家发展需要科技人才。
示例2:科技人才推动国家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大批海外学子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以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王淦昌、赵九章、程开甲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我国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不仅逐渐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基础工业项目,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成功推进,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海外回来的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努力与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为今天乃至未来国家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今,面临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们要加强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也要聚集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真正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22.(1)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外殖民扩张的推动;手工纺织业陷入技术瓶颈;中国和中东等外来技术的传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日益深入。
(2)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观念。(答出两点)
(3)启示:科学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科技对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应积极探索科学领域;鼓励科技创新。(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3.(1)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
(2)论题:新科技革命加快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周期。阐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周期与科技革命紧密相联,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其间经历了约110年。英国作为国际政治中心称霸全球。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其间约70年,德、美取代英国作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从20世纪40、50年代的第三次新科技革命,时间大大缩短,约30年,新技术革命前后两段在时间上的短暂性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变革的快速性。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先是美苏两强对峙,继而因西欧、日本等科技实力的崛起而走向政治多极化发展的态势。90年代,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的“两极体制”全面瓦解;高新科技在全球的竞争有增无减,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