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韩愈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据此推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论",复兴儒学,倡导三教合一
②孟子由此被视为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韩愈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④主张“文以载道”“六经皆为我注脚",了解、认识客观事物,悟得本心即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离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B.东汉的赋多为手法夸张,辞藻华美
C.盛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
D.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3.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划龙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下图中的伟大诗人,这主要是因为
A.他在文学上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B.他创作了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C.他的诗歌表达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D.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抵抗秦国的进攻
4.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长存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据此可知,老子的“道”
A.反映了对物质世界发展的认识 B.凝聚了朴素辩证思维的方法
C.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 D.表达了新兴地主的政治诉求
5.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宋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宋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宋翁一磕头认输。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A.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B.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C.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D.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6.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
B.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相生相胜等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C.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D.唐朝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7.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
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 C.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儒家学说与权术
9.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敬天保民 B.与民休息 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
10.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文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 )
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 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
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 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11.有学者指出,唐宋时期岭南民间崇祀的对象不少是开发和治理岭南的武将和功臣,如唐高祖时期南下招抚群豪的名将李靖,唐玄宗时期拓宽大庾岭道的张九龄,促进柳州文化发展的柳宗元和隋唐高凉大氏族高氏的宗族领袖冼夫人等。据此可知,唐宋时期岭南人物崇拜( )
A.反映地域文化的融合 B.显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C.基于传统的正统观念 D.体现出儒学影响的扩大
12.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逊、“不辱使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自强不息 B.天下为公 C.崇德尚贤 D.家国情怀
13.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许多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而汉字以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从而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在一起。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的特征和作用 B.各族文化逐渐趋同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凝聚性
14.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A.群众因受教育理性加强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1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以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不断的、季节性举行的礼仪乐舞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C.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1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7.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18.“他把朱子学里模糊不清的国家体制和文明体系区分开来……试图追溯文明的根源……打开一条客观考察自身所属文明的道路。”据此,符合“他”的这个观点是( )
A.“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材料阐述了
A.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 B.“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中心
C.中华民族形成的历程 D.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先于世界
20.东汉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作《四巡颂》”。《四巡颂》讴歌了肃宗巡猎途中追思先贤,祭祀四岳,并一路进行助农、尊老、轻刑、减赋等措施。这体现了( )
A.儒士理想与国家治理吻合 B.政治和意识形态变动
C.专制皇权的政治威望强化 D.“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二、材料分析题
21.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是从古至今人类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健身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健身术崇尚礼仪,偏重道德伦理,主静不主动,认为人身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同时认为,人生活于自然,更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自古以来健身有千法,但最基本的法则是要合于自然。
——摘编自王德峰等《中国古代健身术初探》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一些社会名流和政府要人认为,武术在强种救国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的自然体育观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其中,接受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人认为,中国应该提倡武术教育,通过武术教育,培育国民尚武及尚武精神,达到“强种救国”之目的;而传承自然体育观的人则认为,武术与西方近代体育一样,具有强健体魄的价值功能,武术为中国最良好的卫生之方,从而出现了武术的体育健身教育理念。
——摘编自李龙《中国武术近代“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 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3.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明区域 人物 观点
古代希腊 普罗泰格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材料二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1987年11月10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欢迎李先念致辞
材料三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指出,东西方思想的共性和差异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个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自然法则”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前期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结合所学指出后期找到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A
6.C
7.B
8.C
9.D
10.D
11.B
12.D
13.D
14.C
15.C
16.C
17.B
18.D
19.A
20.A
21.(1)特点:强调人身的整体性;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天人和谐;强调摄养生活化;强调大道自然;深受儒道等思想影响。
(2)因素: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强种救国”思想的兴起;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的自然体育观教育思想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2.(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外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术环境宽松;社会动荡;私学兴起。(任选3点)
(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意义: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任答2点)
23.(1)共性:关注人。
差异:东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突出以人为中心。
(2)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自然法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特征: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标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