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迅速征服了迁入地的居民。印欧人的迁徙( )
A.导致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 B.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C.推动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和北非 D.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2.有些印欧人从未听说过美索不达米亚,但他们在遥远的迁徙过程中却使用了美索不达米亚发明的车轮和金属冶炼技术,这在从欧洲到印度甚至更远的地方,乃至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这反映出( )
A.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早发明冶金术 B.民族的迁徙促进了文明传播
C.车轮和冶金技术帮助印欧人扩张 D.金属冶炼技术由印度人传播
3.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 )
A.匈奴 B.蒙古 C.阿拉伯 D.大月氏
4.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5.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如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
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
6.如图为世界古代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这是一幅( )
A.日耳曼人迁移路线图 B.印欧人早期迁移路线图
C.大月氏人迁移路线图 D.地中海东部“海上民族”迁移图
7.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据此推断,古印欧人( )
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 梵语、 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
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 蜂蜜、缝、编织
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 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
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 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
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 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
C.交通运输工具种类多样 D.同化了迁移地区的文化
8.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股“海上民族”迁徙的浪潮。受这股移民浪潮冲击而走向瓦解的国家是
A.古巴比伦王国 B.赫梯帝国 C.亚述帝国 D.波斯帝国
9.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与认同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10.中国古代历史上,异域文化主要通过两个方向传入中国(如下示意图)。其中,两汉时期通过方向①传入中国的异域文化是
A.佛教文化 B.基督教文化 C.道教文化 D.伊斯兰文化
11.乾隆年间,出现自发移民现象。国内主要由鲁豫两省迁往东北,由福建迁往台湾;国外主要是迁往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为谋生而外迁者的数量和地域倍胜从前。清代移民现象反映了
A.外来商品冲击传统经济模式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C.国家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D.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12.从公元前2千纪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迁徙,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了波斯人、赫梯人、雅利安人和希腊人。下图中雅利安人的迁徙所到地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如图为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其可以佐证
A.赫梯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 B.马拉战车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C.赫梯人与古埃及人在西亚的争霸 D.赫梯人击败埃及控制了尼罗河流域
14.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据此,福建土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动 B.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C.聚族而居,族产共享 D.人口南迁,南方开发
15.王会昌先生指出:“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国势一天天衰微。与此同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由此可知( )
A.气候条件决定了王朝的盛衰 B.气候变迁推动了民族融合
C.气候寒冷破坏了人类文明 D.气候变迁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16.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
A.汉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17.下图所示为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迁入人数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人)。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出情况东晋时期文学家迁入情况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交流 B.政治形势影响社会文化发展
C.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佛道发展冲击儒学社会地位
18.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反对,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受到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演化为西方文明重要内容。这表明(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文明传播 B.外来文明生存力要适应本土化洗礼
C.统治者政策影响文明交流方式 D.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更具生命力
19.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的建立(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20.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 )
A.种姓制度与佛教 B.儒家思想与道教
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 D.法老与金字塔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了逃避战祸,中原的汉人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的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边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整理自《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2.人口的迁徙促进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欧人凭借马和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部组织编写《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所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著《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四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①、②两处所对应的人种名称,以②为例说明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在动因方面的主要不同之处,简析该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相比,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前赵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政治上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的汉化。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 况
公元前2千年 代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力,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入侵
公元1世纪左 右-7世纪 以闪人为主力,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入侵
材料三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魏晋之际内迁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从哪些角度进行华夏认同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A
6.B
7.A
8.B
9.C
10.A
11.C
12.D
13.C
14.D
15.D
16.C
17.B
18.B
19.A
20.A
21.(1)特征: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总体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
(2)态势: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北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由战乱地区向和平地区迁移;向政治中心迁移;
意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认同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22.(1)人种:赫梯人、波斯人;影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2)不同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压力。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加强各地联系
(3)特点:高素质人才(知识精英)移民增加。
原因: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任答2点)
23.(1)匈奴、羯、鲜卑、羌、氐;
角度: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血缘认同。
(2)范例:
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是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北方长期的混战,但形成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蒙古的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是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面对近代欧洲殖民者的侵略,中国、印度、埃及等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了传统文化,文化呈现新的多样性。古代印欧人的迁徙中赫梯人多次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但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如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一些地区的固有文明发展进程一定程度被打断,但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到来;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出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波兰民族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得以重构。现代战争中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但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