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2.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有元旦、春节(华人春节)、耶稣受难日(基督教节日)、开斋节(伊斯兰教节日)、劳动节、卫塞节(即佛诞,又称浴佛节)、屠妖节(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节日)、圣诞节(基督教节日)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十分严重
C.消除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D.是最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国家
3.二战后,赴印度游学的浙江学者周祥光到印度中央政府出版署任职,翻译并编辑多种中文书刊,后又长期担任阿拉哈巴大学汉学系教授。周祥光的这些经历( )
A.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B.推动了中印两国邦交正常化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4.下面漫画反映出当今劳动力全球流动的特征是
A.移民阶层呈现“知识精英”化 B.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展而流动
C.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 D.新兴产业从业人数明显增加
5.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街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大祭坛、圣地亚哥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时期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由此可见,墨西哥文化( )
A.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质 B.继承和创新了宗主国文化
C.杂糅了欧洲与亚洲的文化 D.彻底失去了本土文化痕迹
6.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美国
A.本土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B.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
C.民族和文化多样性增强 D.本土文化消失
7.在建国之初,美国各州都采取了积极吸引移民的政策。1924年,美国颁布移民法保护“盎格鲁一撒克逊种族的纯洁性”。1995年,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提出美国移民政策,为外国遭受宗教、民族或政治压迫的人提供庇护。这说明美国的移民政策( )
A.促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尊重种族文化差异
C.有效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D.呈现鲜明实用色彩
8.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9.下列各项中,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27—1949年我国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 男 女 性别未知 总数
1927 233 50 19 302
1931 170 33 24 227
1935 147 35 30 212
1939 104 48 6 158
1943 158 59 19 218
1947 780 340 74 1194
1949 672 297 47 1016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致使1949年留美人数减少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促进1947年留美人数剧增
C.美国彻底走出经济大萧条以后,赴美留学生人数又开始回升
D.赴美留学生人数变化趋势中,男女生呈现出同步变化的特征
10.硅谷是世界著名高科技产业区,这里常住人口大约有300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这主要得益于硅谷的“技术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 B.美国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精英迁移”新趋势 D.硅谷的高新技术世界领先
11.大英帝国在解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持有一种帝国情结,总是以帝国的视角审视本国(公民)与他国(公民)的关系。英国通过通婚等形式实现外来移民的“血统改造”,使其放弃对母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成为真正的“英国人”。对英国此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稳定了英国的社会秩序 B.违背了文化多元主义原则
C.反映了意识形态的分歧 D.维护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12. “绿卡”这个词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移民政策上都给予所需要的外籍人士以长期居住权”,使之享受准国民待遇,即所谓的“绿卡”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A.引进外资,扩大开放 B.吸引移民,缓解劳动力不足
C.争夺人才,留住精英 D.接纳难民,慈善救济
13.2020年8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关报告显示,美国非洲裔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白人的3倍、5倍和2倍,拉美裔儿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比率是白人儿童的9倍,非洲裔儿童住院的比率是白人儿童的6倍。这些数据表明( )
A.美国疫情防控的毫无作为 B.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差别明显
C.美国黑人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D.美国种族主义痼疾积重难返
1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多文化伦敦英语”的新特色口语,即西印度、南亚和本土英语的混合体,在伦敦越发普遍,而在其他移民众多的城市也有类似的变体。这反映了英国社会
A.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征 B.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C.生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D.移民文化逐渐趋于主流化
15.新中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则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
A.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D.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16.20世纪70年代,印度经济学家阿肖克·米特拉在讨论印度现代化问题时曾说:“在印度,你可以全面地博览从田园生活、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杂乱无章的资本主义到点滴的对社会主义热忱的整个系列。”这表明当时印度( )
A.摆脱了殖民主义历史影响 B.经济社会结构复杂多元
C.现代化改革条件基本成熟 D.传统种姓制度根深蒂固
17.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这说明唐人街
A.促进了华人向世界各地的迁徙 B.是华人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
C.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D.导致华人与其他族群的隔绝
18.如图为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A.美国难以实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B.美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国家
C.美国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 D.美国移民逐渐占据人口的大多数
19.国际法要求,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有足以危害其所处国家的安全等情形,任何国家不得将难民驱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材料表明国际社会( )
A.以实际行动保障难民权益 B.保证了难民基本安全
C.改变了对难民的概念认定 D.对难民予以立法保护
20.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下图)
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国家政局政策影响人口变动 B.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成为历史
C.我国人口上涨趋势基本停止 D.改革开放后死亡率明显下降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摘自《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阶段 时间 来源地 备注
第一次浪潮 20世纪初到1945年 中东欧国家 一战结束后,法国的社会经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引进外国劳工成为发展的必然,外国劳工的涌入备受欢迎。
第二次浪潮 1945年到1973年 中南欧与非洲 二战后,法国亟待重建,但中南欧国家提供的劳工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原法国殖民地相继独立追,法国与它们签署了引进劳工的合同。194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法案,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负责外国劳工的招聘和协调事宜。
第三次浪潮 1974年至今 东欧、北非、亚洲的难民和非法移民 “石油危机”加剧了社会经济的衰落,法国失业人数的急剧攀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停止外国移民”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各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阀,法国在此后日益紧缩移民政策。
——摘编自宋全成《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法国政府在移民管理方面的举措。
(2)据材料,解读20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A
6.C
7.D
8.B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C
16.B
17.C
18.C
19.D
20.A
21.(1)原因: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中立国的政治立场使瑞典免受两次世界大战波及;外来人口的流入
(2)影响:促进了文化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推动了文化多样性。
22.(1)举措: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立法保障;适时调整政策。
(2)
解读角度 主要内容
原因 经济发展 重大历史事件(战争、经济危机等)
特征 移民来源由欧洲转向亚非 移民政策由主动引进到控制收缩 移民类型由合法劳工引进到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
影响 促进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 反移民浪潮
23.(1)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2)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
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