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在其《希腊志》中提出,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它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足上的细丝。该记载表明( )
A.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 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
C.西方对中国有了精确了解 D.中西方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2.宋朝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船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朝贡贸易成为主流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工商皆本思想盛行
3.公元前后,东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图1到图3为汉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交流的部分实物图片。据此推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A.是全面的 B.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是单向的 D.主要得益于阿拉伯人的转运
4.《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材料描述的是( )
A.瓷器之路 B.丝绸之路 C.香料之路 D.玉石之路
5.下图为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西迁至中亚后铸造的钱币。钱币正面是国王头像,背面是站立的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四周是希腊字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希腊制度在中亚的传承 B.中亚文化受到希腊文化影响
C.希腊化世界的不断拓展 D.中亚商业贸易活动领域广泛
6.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索马里都有不等数量出土。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7.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8.把中国儒学传播西方的动力来自( )
A.法国君主 B.启蒙思想家 C.传教士 D.资产阶级商人
9.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10.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 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11.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妈祖信仰的传播( )
A.表明了各国民间信仰趋同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反映了海上丝路贸易繁荣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2.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13.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14.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15.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①朝鲜半岛②日本③越南④吐蕃⑤南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16.754 816年,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17.古代欧亚大陆的商路中,有一条从漠北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该商路是( )
A.丝绸之路 B.草原丝绸之路
C.西南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18.西汉初年,匈奴人民经常用马匹和毛皮向汉族人民换取所需要的手工品和农产品。汉族的缯、絮等日用品深受匈奴人民喜爱,匈奴的良马和毛皮为汉族人们所珍视;部分商贾从西南夷运出笮(地名)马、牦牛和奴隶,再将巴蜀的铁器和其他商品,如枸酱等运入西南夷。这反映出西汉初期
A.边境贸易较为频繁 B.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1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0.最早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经中亚、印度到达罗马的道路。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丝路网络”的概念,它将原来经中亚陆路的丝绸之路命名为“绿洲路”或“沙漠路”,并加入了“草原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路线。这说明( )
A.历史概念是后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 B.历史学家立场不同导致无法形成共识
C.研究历史需史料越丰富才越接近史实 D.历史认识是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中国出产的丝绸在罗马享有盛誉,视为珍宝。罗马人称中国为“塞里斯”,意即丝绸之国。中国丝绸经著名的丝绸之路运往欧洲,但当时由于安息据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垄断贸易,遂使罗马商人通过海路换取丝绸。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国与罗马直接交往的历史记录。自此,中西海道开通,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条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航路也就获得“海上丝绸之路”之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贸易发展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2.世界是多元的,因交流而更加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汉唐。汉武帝时,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复。当时向西方输出的丝织品享有盛誉,丝绸通过安息传到罗马帝国,成为时髦服饰。东汉时,胡商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内地运送毛皮、毛织品、香料、珠玑等商品,交换中国内地盛产的丝织品和铜铁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国南部,然后再到洛阳进谒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过大漠用骆驼将地方特产运往内地,同时又把内地生产的丝绸、瓷器及其他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欧洲乃至非洲广大地区。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火鸡原产于美洲,15世纪末输入欧洲。现在,火鸡已经是许多欧美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1499年,西班牙人彼德罗在委内瑞拉的库马海岸见到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并于第二年把它带回欧洲,圈养在公园里供作观赏禽鸟,称为珍珠鸡。
1511年10月24日,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从新大陆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须带回10只火鸡,其中雌雄鸡各半。
1523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运回大量的火鸡。
1600年前后,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
——佟屏亚、赵国磐编著:《畜禽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唐时期相关史实,对“丝绸之路是使节之路、商贸之路与文化交流之路并存”加以论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当时与火鸡传播过程类似的某一物种名称。概括火鸡传入欧洲产生的影响。
23.边疆的有效治理是丝绸之路畅通古今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龟兹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唐朝统一西域后,将安西都护府的府治从西州移设龟兹。龟兹作为西域军政中心地位的确立,对其内外商业贸易的发展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双方的交易顺利进行,安西都护府专门设置有负责突厥马匹交易的“突厥院”……“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
——摘编自张安福、卞亚男《安西都护府与唐代龟兹商贸的发展》
材料二 从9世纪末到13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又畅通了,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东西海上交通发达起来,虽然出嘉峪关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以龟兹为例分析唐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西北边疆形势变化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A
3.B
4.B
5.B
6.D
7.B
8.C
9.A
10.B
11.C
12.C
13.B
14.A
15.C
16.C
17.B
18.A
19.D
20.D
21.(1)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以和平交流为主;水陆兼通;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因素: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综合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平的环境;开放的对外政策;竞争力强的商品。
(2)影响:密切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理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中华文明的自信心。
22.(1)使节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进谒桓帝。
商贸之路:西方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中国出口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铜铁器物等;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国外优良的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琉璃、毛皮、毛织品、珠玑等。
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传到欧洲。
(2)番茄(或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南瓜)。影响: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移风易俗,丰富了饮食文化;改变欧洲人文地理格局;改变了自然环境状态。(任意3点)
23.(1)原因:唐朝统一西域;安西都护府府治移设龟兹(龟兹成为西域军政中心)安定的社会环境;设置专门机构保障贸易;推行屯戍政策。
(2)影响:两宋时期,西北各民族政权的长期并立,陆路缺乏安全保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蒙古西征和直接统治西北、中亚、西亚,陆路一度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