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现象表明中华文化( )
A.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一体化
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生命力
3.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
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
4.8世纪初期,日本模仿唐律制定了《大宝律令》。9世纪,又出现了注解这部律令的《令集解》,其所收各注释均以汉字写成,引用了约200种中国典籍。这一时期日本的律令建设( )
A.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B.反映出武士阶层势力的增强
C.促进了日本天皇制度形成 D.体现了幕府重视传播唐文化
5.上海格致书院始建于1874年,是一所既非传教布道又非追逐科举的中西合办学府,其办学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自然科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这说明格致书院( )
A.促进了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树立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典范
C.顺应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需求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6.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中国富强之术。”1876年驻英公使郭嵩焘感叹:“(英国)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两人的观点( )
A.都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次 B.都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 D.都认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7.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
A.印度美术的浪漫主义风格 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
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 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
8.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反映了( )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9.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一种思潮。学者任鸿隽说: “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也呼应道: “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
A.普及了民主与科学理念 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特点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兴起 D.承担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10.某西方学者曾说:“中国炼丹术的基本思想向西推进,传遍了整个欧洲......如果我们承认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那么中国炼丹术原有的理论,便可看作制药化学最早的规范。”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炼丹术具有科学的理论原理 B.中国最早创立了近代制药化学学科
C.中国炼丹术对近代化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西方近代制药化学完全从中国引进
11.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
C.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高 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
12.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表明( )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佛教的日趋本土化
13.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 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14.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15.据下表可得出( )
朝鲜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造出朝鲜的谚文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采用汉字楷书和草书,创造出日本的假名
越南 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等,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A.人口迁徙民族交融 B.中华文化的影响辐射力
C.中外文化碰撞交流 D.东亚文化圈观念的增强
16.在公元630—894年的200多年间,日本共19次派出遣唐使访唐。日本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这反映出( )
A.中日间经贸往来日趋频繁 B.日本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C.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深刻 D.中日两国文化趋于同化
17.明清之际曾称耶稣会士传播的西学为“利氏学”,“利”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史载他先着僧服,后改穿儒服,起中国名字,并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如果你们皇上能看见我现在这样子该多好,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 B.深刻学习中国的儒学文化
C.打开在中国传教的突破口 D.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18.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形成以后,经历夏、商、西周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大一统的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固的文明中心确立并且不断地向外辐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潮。中国的稻谷、丝绸、茶叶、陶瓷、漆器、医药等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等地。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 B.中国同东南亚等地交往以物质交流为主
C.东南亚等地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 D.中外贸易缩小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
19.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猛烈批判旧史学,“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类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学为“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文章甫一面世即获巨大影响,响应者极为广泛。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
A.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D.奠定了维新运动的理论基础
20.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学术作为传教的先导,带来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被西方学术所吸引,渴望得到摆脱社会危机的启示。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也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皇权和大一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末的徐光启和清初的康熙皇帝。这些活动影响和启发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吴乃华《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
材料二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人被迫感悟到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落后就要挨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的呼声,为此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摘编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以来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采众长,也为世界发展提供滋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图1:秦朝里耶秦简“书同文”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材料三 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文化对欧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3.中国有多项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延续最长、工程最为浩大的军事防御设施,是融军事工程、艺术与大自然于一体的建筑奇观,是真正的“大地艺术”。长城的修建为中原地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以长城防线为基础的互市贸易,成为推进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城保护了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交往,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融合,最终使辽阔北疆成为祖国牢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三 昆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毕竟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能够在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的评比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内涵,悠久古雅的艺术气质,唯美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感召与震撼人们心灵与情绪的思想艺术境界。从这个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艺术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
——陈学凯《遗产守护与昆曲的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说明长城的功能。为什么说长城是“大地艺术”?请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的依据。
(3)关于昆曲,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①陈学凯认为我们今天要守护昆曲,就必须坚持对昆曲的这份文化自信。②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昆曲节奏慢,情感方式离现代较遥远,审美机构也是古典主义,不会有太多人静心投入欣赏,让部分人学会欣赏就好。”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A
2.A
3.C
4.A
5.C
6.D
7.C
8.C
9.D
10.C
11.A
12.D
13.B
14.D
15.B
16.C
17.C
18.A
19.B
20.C
21.(1)欧洲传教士借学术传教;中国士大夫积极主动学习西学;统治者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2)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任答3点即可)
22.(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图1: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
图2: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或:公元前4世纪以后,日本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推动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图3: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说明:史实要表述完整,概括为现象不得分,如统一文字,文化对东亚的影响,西学东渐等)
(3)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
23.(1)功能:是军事设施,具有御边功能;保证中原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边疆地区农牧民族长期有序交往,有利于民族融合。举例:木结构式样的敌楼、箭楼雕梁画栋甚是美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水平。
(2)依据:脚色制;剧本(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文人戏曲和舞台扮演结合;服饰、脸谱、道具等。
(3)选择观点①深厚的文化内涵,古雅的艺术气质,精致的表现手法;近代百戏之祖;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系统;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选择观点②节奏慢,距离现代远;审美古典;唱词艰深;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