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我用残损的手掌(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我用残损的手掌(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1 11:11:11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 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通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州人。
30年代“ ”诗歌的代表诗人。
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称为“ ”。 戴梦鸥现代派雨巷诗人 读准下列字音:

锦 幛 荇 藻 蓬 蒿
蝼 蚁 憔 悴 蘸 着

灰 烬 堤 上 蹂 躏jǐnzhàngxìngzǎopénghāolóuyǐqiáocuìzhànjìndīróu lìn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听录音,把握语言的速度、重音、停顿、节奏,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时间:8分钟自学检测一结合背景资料,把握作者感情,分组练习朗诵诗歌,学会朗读诗歌的技巧。诗歌朗读技巧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
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
重音准确:
停顿恰当:
字音清晰:
抑扬顿挫:要点归纳目标2、通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方法: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时间:8分钟
要求:自己默读,给优美的语句做批注。思考下列问题: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自学检测二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
化是怎样的呢?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要点归纳1.看修辞
2.抓关键词
3.明主旨句1、戴望舒, 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 》被称为“ ”。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现代雨巷雨巷诗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表现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当堂检测(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以“太阳”“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切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2、我用残损的手掌
原备单位:姚集一中
修订:张琼瑾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学会朗读诗歌,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学习本单元,重在进行欣赏。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
中招考试不考现代诗歌赏析阅读,写作中也明确要求“诗歌除外”,但“赏析词句”几乎每年必考。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学习现代诗歌可以在这一点上做句子训练。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时重在进行点拨训练,提升欣赏能力,把赏析词句作为重点目标。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通过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学会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自由朗读,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和代表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锦 幛 荇藻 蓬 蒿
蝼 蚁 憔悴 蘸 着
灰 烬 堤上 蹂 躏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受伤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三)新课讲解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一:把握感情线索,学会激情诵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听录音,把握语言的速度、重音、停顿、节奏,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时间:8分钟
自学检测一
结合背景资料,把握作者感情,分组练习朗诵诗歌,学会朗读诗歌的技巧。
能学会激情诵读诗歌。
诗歌朗读技巧
1、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
2、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
3、重音准确:
4、停顿恰当:
5、字音清晰:
6、抑扬顿挫:
学习目标二: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方法: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时间:8分钟
要求:自己默读,给优美的语句做批注。
自学检测二:
思考下列问题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
对比
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 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
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
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
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能总结出赏析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1.看修辞
2.抓关键词
3.明主旨句
(四)当堂训练
1、戴望舒, 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 》被称为“ ”。
2、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品味诗中情感。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课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 蓬蒿(?? ? )
憔悴(?? ):
蝼蚁(??? ):
二、按原文填空。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________,/那一角________;/我触到________________;/这长白山的雪峰________________,/这黄河的水________________;/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________________;/岭南的荔枝花________________,/尽那边,________________……/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______________
__,手掌________________,/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那上面,________________轻抚,/像________________,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________,________,/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三、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指的是地图上的“广大的土地”,而不是大自然的“广大的土地”,这种理解对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2.对。? 3.“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香港;“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4.后半部分感情激越,蕴含着深沉的挚爱,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由衷的向往与热烈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