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 市优质资源评比优秀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1 11:24:46

文档简介

九下第六单元《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教案 原备单位:化河一中 修订人:王桂香
一、学习目标设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材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所以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3、中招考点
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2012年河南中招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考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说出《战国策》的作者和基本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识记课下注释,同桌合作,能说出不同语境下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默读课文、查找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查阅有关《战国策》及作者刘向的资料,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朗读、识记后,同桌合作完成ppt呈现的题目。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以推火车的形式逐人逐句翻译课文。
四、教学过程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说出《战国策》的作者和基本内容。
自学指导一:
内容:《战国策》相关常识。
方法:读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勾画关键信息。
时间:2分钟。
要求:自学后完成ppt出示文学常识填空题
自学检测一: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由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能独立口头填空。
学习目标2:通过朗读课文、识记课下注释,同桌合作,能说出不同语境下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方法:朗读课文,识记课下注释。
时间:10分钟。
要求:独立自学,能完成ppt上出示的题目。
自学检测二:
字词解释:昳丽:光艳美丽 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私我也:偏爱 王之蔽甚矣:因受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议论 市朝:公共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尔进谏
一词多义:间 时时而间进:偶尔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声:夹杂
于 皆以美于徐公:比,表比较 战胜于朝廷:在 皆朝于齐:到
孰 吾孰与徐公美:谁,疑问代词 孰视之:详细,形容词
词类活用: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客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式委婉地规劝 今义:讽刺,讥讽 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常指从小孔里偷偷看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领土方圆(面积) 今义:指某一区域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诬陷,在背后说坏话
能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辨析词义。
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学习目标3,通过默读课文、查找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能准确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三:
内容:整篇课文的翻译。
方法:借助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翻译全篇,并总结出一两点翻译的要诀。
时间:10分钟
要求:用直译的方法,不漏掉关键词。
自学检测三:
1、以推火车的形式逐人逐句翻译,翻译的时候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翻译整句。
2、指名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共场合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受下等奖赏。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燕、赵、韩、魏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叫做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师生共同归纳翻译方法。
能独立直译课文,能说出翻译的一两个要诀。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诀”:替、 留、删、补、调。
两类结构(略)
五、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六、课堂小结(略)
七、作业(见限时训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教案
原备单位:化河一中 修订人:王桂香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中招考点:
(1)概括文言文语段内容。
(2)联系现实,谈所受启发。
3、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突破字词和翻译障碍后,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应该比较顺利,但是更深一层的对文本的把握,以及关联当下,需要老师问题引导。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抓住“三”速读全文,能梳理出全文层次。
2、通过细读邹忌的行为、心理、语言描写,能说出邹忌的劝说技巧,以及对现在人际交往的启发。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生能总结出“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相关语句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邹忌的劝说技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说出邹忌的劝说技巧带给自己的启发。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通过抓住“三”速读全文,能梳理出全文层次。
目标二:通过细读邹忌的行为、心理、语言描写,能说出邹忌的劝说方法和技巧,以及对现在人际交往的启发。
1、自学指导一:
内容:小组合作,梳理文章内容,画出文章结构图。
方法:速读全文,试着从“三”字着手,辅以箭头标志。
时间:5分钟
要求:独立画图之后,再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互相借鉴补充。
2、自学检测一:
1、自学指导二:
内容:细读课文中邹忌的行为、心理、语言描写的句子,能说出邹忌的劝说技巧。
方法:带着问题速读文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时间:8分钟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自学检测二:
田婴准备在封地薛地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威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客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筑城的事。
这位门客的劝谏方式,你能概括出来吗?
类比设喻,由浅入深,容易接受。
3、自学指导三:
内容:细读邹忌的行为、心理、语言描写,说一说对现在人际交往的启发。
方法:带着问题速读文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时间:5分钟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4、自学检测三:
对比《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说一说邹忌和诸葛亮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选择不一样的方式?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书面进谏,以情感人。
学生能独立画出文章结构图,并及时修正。
学生能根据描写语句,说出邹忌的劝说技巧。
能总结出类比手法的特点。
学生能总结出邹忌的讽谏对人际交往的启发。
要点归纳: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类比设喻,
由已及君(人),
以小见大,
由家事到国事,
道理由浅入深。
要点归纳:
劝说的方法和技巧:
(1)看清劝说的对象;
(2)明确劝说的目的;
(3)注意劝说的态度;
(4)重视劝说的技巧。
五、当堂训练: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好戈,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独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