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中学2024年高一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
1. 汉谟拉比国王制定了两河流域历史上最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共约282条,内容丰富,涉及司法管理、刑法、婚姻法、财产继承法、收养法、治安管理法、财产租赁法、工资法以及奴隶买卖法等。由此可知,两河流域( )
A. 最早实行了以法治国 B. 注重通过法律治理国家
C. 确定了君主专制体制 D. 形成了早期奴隶制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注重通过法律治理国家,B项正确;最早实行以法治国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由《汉谟拉比法典》不能得知两河流域实行何种政体,排除C项;形成了早期奴隶制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耸立的海岬)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该材料指的是( )
A. 古巴比伦文明 B. 古希腊文明 C. 古埃及文明 D. 古印度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希腊。材料“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是对海洋文明的描述,其中古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代表,B项正确;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均属于大河文明,非海洋文明,排除ACD项。故选B项。
3. 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东北部挖掘出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还存在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在距希腊本土5000公里之外的中亚地区出现希腊化城市,主要缘于( )
A. 雅典人的海外殖民活动 B. 波斯帝国的扩展
C. 亚历山大的东征 D. 罗马帝国的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前4世纪末(世界)。据材料时间元前4世纪末,在距希腊本土5000公里之外的中亚地区出现希腊化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是亚历山大的东征,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C项正确。雅典人的海外殖民活动主要是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点不符合,排除A项;波斯帝国的扩展是公元前6世纪,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公元前1世纪,世纪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4.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上述史实共同说明( )
A. 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B.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C. 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西亚文明 D. 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流促进文明进步,D项正确;材料涉及西亚农耕技术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埃及的影响,未涉及相互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希腊文明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西亚文明,还有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未体现庄园自给自足,无法说明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排除A项;早期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庄园的自治情况,而是集中在农奴与领主之间的经济关系上,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一位生活在12世纪的英国伦敦市民曾赞叹:“我爱伦敦,我可以在此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女人含蓄有礼,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据此推知,西欧国家( )
A. 城市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 B. 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C. 基督教会的地位得以提高 D.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材料中提到了“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这表明市民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是城市自治权的重要体现,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的西欧社会中,城市作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开始崛起,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城市具备了自治的必要条件,A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的时间是在13世纪以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且材料中没有明确涉及到封君封臣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笃行着基督的教诲”涉及到教会的信息,但得不出“基督教会的地位得以提高”的结论,因为没涉及到和之前对比的内容,排除C项;“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这一结论中的“完全”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12世纪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7. 7世纪,日本进行改革,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置关塞、防人及驿站,各置职官。这表明当时日本( )
A. 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初步建立起幕府政治
C. 逐渐取消武士集团特权 D. 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7世纪的日本。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置关塞、防人及驿站,各置职官。”可知日本通过改革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掌握了管理的任免权,确立官僚政治,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排除B项;明治维新取消武士集团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 据如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展 C. 文化交流频繁 D. 交通发达便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带领庞大商队……运销埃及等地”可知当时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政治环境如何,排除A项;文化交流频繁“频繁”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发达”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 1409年,堙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成了拉丁文。1474年,托斯卡内利依据此书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将印度置于大西洋的西岸,并在给哥伦布的信中说:“依此航行即可抵产香料宝石之国。”据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学说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B. 欧洲绘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原貌
C. 地圆学说得到世人普遍接受 D. 印度成为了西班牙侵略主要对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托勒密《地理学指南》对于古代印度方位的记载存在错误,影响了后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对后来哥伦布的航行方向产生了误导作用,这说明传统学说对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A项正确;托斯卡内利绘制的世界地图存在一定的错误,并未准确反映世界原貌,排除B项;麦哲伦船队完成了全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在这之前地圆学说并未得到世人的普遍接受,排除C项;印度成为了英国侵略的主要对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图反映了“教皇子午线”的划设、修改和补充的过程。据以下材料关于“教皇子午线”解读正确的是( )
①1493年划定的起因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②1494年的修改有利于葡萄牙
③1529年的补充使西班牙的殖民势力开始染指亚洲
④教皇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1494年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可知1494年的修改扩大了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有利于葡萄牙,②说法正确;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1529年补充使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亚洲,③说法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根据“1493年教皇为调解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冲突”可知划定教皇子午线是为了调节西、葡之间的殖民冲突,①说法有误,排除AC项;材料没有涉及1529年《萨拉戈萨条约》内容是否由教皇主导,所以材料不能说明教皇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④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500年欧洲人口在8000——8500万之间,1700年增长到1.2亿,欧洲人口是1500年的2.23倍,约达到1.9亿。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新物种的传播与交流 B. 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
C. 病毒传播途径的阻隔 D. 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材料表明欧洲人口1700年和1500年相比增长迅速,这是由于地理大发现后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的原因,所以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新物种的传播与交流,A项正确;根据所学1500年的欧洲社会环境也相对安定,所以这不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由于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的联系加强,病毒的传播途径应该是更多了,排除C项;家庭生育观念可能也是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不如新物种的传播与交流重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 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 导致了物价下跌 D. 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大量金银流入后,金银贬值、物价飞涨,农奴使用倾向支付地租,这导致传统征收固定地盘的封建地主阶级走向衰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项正确;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引起了欧洲市场上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这种现象是价格革命,而商业革命指的是欧洲市场上能够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排除A项;价格革命并不意味着农奴制的废除,排除B项;价格革命导致了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而不是物价下跌,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转移到了大西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危机 B. 商业革命
C. 价格革命 D. 三角贸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根据材料“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地中海沿岸受奥斯曼帝国阻碍,商路不畅通,大西洋沿岸因新航路的开辟而逐步打通对外通道,商业繁荣,贸易兴盛,出现了商业革命,促使世界经济重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行开始出现,并未出现商业危机,排除A项;价格革命体现在物价上涨,白银等贵金属流通增加,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三角贸易与非洲和美洲之间的黑人贸易相关,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5世纪,一名意大利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的尊贵之处在于商人能推进公共福祉,并且只有具有知识的商人才能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他把商人看作“理想的”公民。这表明( )
A. 罗马文化促进资本主义兴起 B. 文艺复兴推动商人自我认同
C. 重商主义影响商人社会地位 D. 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福利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西欧)。15世纪正值文艺复兴时期,材料中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在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了文艺复兴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推动商人这一群体自我认同,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非罗马文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视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体现重商主义,排除C项;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福利进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A. 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 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 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初期(欧洲)。据图和材料中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宗教改革中的部分场景,无法体现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排除A项;作品中工匠和农民与神学家争辩并不一定意味着宗教信仰动摇,可能只是对宗教教义和教会制度的讨论和争议,排除B项;材料中的绘画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6. 针对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15世纪的西班牙审查委员会质疑:就算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但回程时,必然有一段航程是从地球的下面向上爬坡,帆船又怎么能爬得上来呢?当时哥伦布一时语塞,无法回答。要对这一疑问做出正确解答,需要( )
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C.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15世纪时,科学革命尚未开始,西班牙审查委员会的质疑无法用科学原理来回答,所以哥伦布一时语塞,17世纪的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球表面的海平面上,各处所受到的地心引力是一致的,不存在上下坡的问题,A项正确;托勒密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材料涉及的是解答地球是圆形的,与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没有关系,排除B项;太阳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与地球是圆形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相对论是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与地球上圆形的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英国历史小说《号手长》写到:“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
A. 体现出对拿破仑战争的理性认识 B. 真实反映了欧洲社会的紧张氛围
C. 表明了英法同盟关系已遭到破坏 D. 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3年后的英、法。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小说描写的拿破仑被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突出了英国在对拿破仑战争中重要作用,认为英国是决胜法国的关键,强大的国家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对拿破仑战争进行评价,只是表达了拿破仑失败的结果,排除A项;小说只能部分反映社会现实,是艺术加工,不能真实反映欧洲的社会现状,排除B项;英法同盟关系破坏是表现,而不是推断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8. 法国大革命自始至终都在贯彻着几个原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反对压迫。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也吸收了这几个原则,并将这种“革命原则”继续深化。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 直接推动了巴黎公社运动 B. 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C. 促进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D. 给现代政治留下重要遗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9年(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法国大革命自始至终都在贯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对压迫这几个原则,影响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说明法国大革命给后世提供了借鉴,并给现代政治留下了重要遗产,D项正确;据所学,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巴黎公社是1871年发生,直接推动巴黎公社运动爆发的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排除A项;据材料“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也吸收了这几个原则”可知是法国大革命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了借鉴,而非法国大革命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排除B项;据所学,法国大革命之前,英国就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且材料与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市修建的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聚会风雅。据此推知,明治政府实行了( )
A. 殖产兴业 B. 文明开化 C. 废藩置县 D. 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据材料“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市修建的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聚会风雅”,结合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时期,实行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鹿鸣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修建的,B项正确;殖产兴业是明治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通过废藩置县,日本逐渐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排除C项;日本政府以“富国强兵”为基本国策,积极推行军事改革,较快地建立起近代化的陆海军,使日本迅速在军事上崛起,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3—19世纪,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3—19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在城市自治的推动下,王权势力逐渐得到强化,但到17、18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王权逐渐呈现下滑趋势,B项正确;欧洲王权走势波折起伏,并不是一直强化或者一直下降,排除AD项;王权在17、18世纪达到顶峰,而非处于低谷,排除C项。故选B项。
21. 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 内阁议会权限渐趋模糊
C. 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体制呈现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这一时期英国政党政治渐趋成熟,而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内对内阁不利的议案会遭到首相所在政党的否决,导致有人所戏称的“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现象,C项正确;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不存在集权问题,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是清楚的,排除B项;议会的权力受到压制,不意味着议会体制出现重大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22. 19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伦敦讲习所在一份报告中阐明其教育宗旨:只靠对手指的灵巧训练来发展其技能,而对机械操作原理的教育置之不理,将会使人陷入贫困。其对机械操作的关注折射出当时英国( )
A. 启蒙运动的深入 B. 《人权宣言》颁布 C. 工厂制度的确立 D. 手工工场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19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工厂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是人们更加关注机械操作,应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C项正确;启蒙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机械操作教育受到关注,排除A项;《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就进入到了蒸汽时代,工厂取代了工场,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如图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英国市场棉纱价格波动示意图,导致这一波动主趋势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纺纱业首先使用机器生产 B. 棉纱产品的供过于求
C. 织布行业技术革新的滞后 D. 多行业实现技术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英国。根据英国市场棉纱价格波动示意图可以得知,英国棉纱价格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此时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多行业实现技术突破,促使棉纱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棉纱产量大增,价格下降,D项正确;材料反映棉纱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间也有波动,故不能体现纺纱业首先使用机器生产,排除A项;棉纱价格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并非因产品供过于求,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期间,织布行业生产技术在不断更新,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共产党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12种不同版本。1848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年英译本、波兰文译本在伦敦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译本出版。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工人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B. 被世界各国政党普遍接受
C. 引领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D. 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48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年英译本、波兰文译本在伦敦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译本出版,《共产党宣言》的不同翻译版本的流行,说明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A项正确;“普遍接受”,表述绝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走向联合”,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时期,勃兴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结束于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之下。由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个人的零星翻译,到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发展为国家的主要事业,由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史书记载:“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溯,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所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轶之浩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约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能及的。”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及希腊罗马、恒河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丰厚的文化遗产,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翻译运动的高涨和新文化的创造。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有学者指出:“没有他们约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意义。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领域广;规模大,具有群众性;由个人行为发展为国家行为;成果丰富。
(2)意义:保存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了阿拉伯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为欧洲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明成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西亚)。关于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由材料“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时期,勃兴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结束于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之下。”可知,持续时间长;由材料“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可知,涉及领域广;由材料“由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个人的零星翻译,到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发展为国家的主要事业”可知,由个人行为发展为国家行为;由材料“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可知,成果丰富;由材料“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溯,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并结合所学可知,规模大,具有群众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西亚)。关于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意义,由材料“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保存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由材料“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推动了阿拉伯教育和科学的发展;由材料“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在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扮演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由材料“没有他们约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手把花枝唱竹枝,竹枝新谱夜郎词。故人万里如相忆,夜夜中华梦到时。十丈街衢百尺楼,并无城郭巩金瓯。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黄雾迷漫杂黑烟,满城难得见青天。最怜九月重阳后,一直昏昏到过年。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①。教堂高坐称朝贺,赢得编氓 ②跪颂经。健儿负弩为前驱,八马朱轮被绣襦。夷狄不知尊体统,万民夹道尽欢呼。”
“古来印度号西天,佛法于今亦可怜。惭愧称王数十载,尚叨女主赐华筵。国政全凭议院施,君王行事不便宜③。党分工保相攻击,绝似纷争蜀洛时。短衣脱帽谒朝中,无复山呼但鞠躬。露膝更无臣子礼,何妨裸体入王宫。……”
(注:①魁阴,即“queen”,指女王;②编氓,指平民;③不便宜,指权力受约束)
——摘编自张翼祖亲历英国伦敦时所写的《伦敦竹枝词》(1887年)
(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关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信息。
(2)如何解读作者《伦敦竹枝词》中的思想倾向?
【答案】(1)近代化的市政建设;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污染严重;君主制/君主立宪体制/女王地位高;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印度;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最高/议会掌立法并监督政府;政党政治活跃等等。
(2)这段文字是张翼祖亲历英国伦敦时所写,一方面相对客观介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但作者带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和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认同君主专制思想,轻视英国政治体制,难以掩饰英国近代化成就对其自身产生的巨大心理冲击。(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案仅供参考,注意避免其字数太多、史多论少的缺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英国。政治、经济信息:由材料中“十丈街衢百尺楼,并无城郭巩金瓯”可知,近代化的市政建设;由“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可知,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由“黄雾迷漫杂黑烟,满城难得见青天”可知,环境污染严重;由“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可知,女王地位高;由“古来印度号西天,佛法于今亦可怜。惭愧称王数十载,尚叨女主赐华筵”可知,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由“国政全凭议院施,君王行事不便宜”可知,议会掌立法并监督政府;由“党分工保相攻击,绝似纷争蜀洛时”可知,政党政治活跃。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英国。解读:由材料出处可知,这段文字是张翼祖亲历英国伦敦时所写;由材料中“十丈街衢百尺楼,并无城郭巩金瓯”、“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黄雾迷漫杂黑烟,满城难得见青天”、“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等描述英国的信息可知,《伦敦竹枝词》相对客观介绍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由材料中“夷狄不知尊体统,万民夹道尽欢呼”可知,作者带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和浓厚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由“国政全凭议院施,君王行事不便宜。党分工保相攻击,绝似纷争蜀洛时”可知,认同君主专制思想,轻视英国政治体制。纵观整首竹枝词,作者难以掩饰英国近代化成就对其自身产生的巨大心理冲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71年 英国人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1789年 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825年 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会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起义被镇压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
1871年 巴黎公社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76年 美国人贝尔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
——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科技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17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利织布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1782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限的问题。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示例2:工业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传播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1825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会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7-19世纪的欧美国家。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论述。选取“17世纪中期英国……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结合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所学知识,可得出科技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可以此为题,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业革命进程的影响。具体而言,工业革命前夕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飞梭”、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棉纺织业生产的机械化。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限的问题,促进了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选取“1825年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标志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所学知识,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传播,可以此为题进行论述。工业革命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威远中学2024年高一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计48分)
1. 汉谟拉比国王制定了两河流域历史上最完备的《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共约282条,内容丰富,涉及司法管理、刑法、婚姻法、财产继承法、收养法、治安管理法、财产租赁法、工资法以及奴隶买卖法等。由此可知,两河流域( )
A. 最早实行了以法治国 B. 注重通过法律治理国家
C. 确定了君主专制体制 D. 形成了早期奴隶制文明
2. “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岸耸立的海岬)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该材料指的是( )
A. 古巴比伦文明 B. 古希腊文明 C. 古埃及文明 D. 古印度文明
3. 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东北部挖掘出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还存在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在距希腊本土5000公里之外的中亚地区出现希腊化城市,主要缘于( )
A. 雅典人的海外殖民活动 B. 波斯帝国的扩展
C. 亚历山大的东征 D. 罗马帝国的扩张
4.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的一些地区。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上述史实共同说明( )
A. 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B.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C. 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西亚文明 D. 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
5. 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 )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C. 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 D. 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
6. 一位生活在12世纪的英国伦敦市民曾赞叹:“我爱伦敦,我可以在此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女人含蓄有礼,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据此推知,西欧国家( )
A. 城市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 B. 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C. 基督教会的地位得以提高 D. 城市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7. 7世纪,日本进行改革,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设置关塞、防人及驿站,各置职官。这表明当时日本( )
A. 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 初步建立起幕府政治
C. 逐渐取消武士集团特权 D. 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
8. 据如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
国家 现象
阿克苏姆 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 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 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 政治环境宽松 B. 对外贸易发展 C. 文化交流频繁 D. 交通发达便捷
9. 1409年,堙没了1000多年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成了拉丁文。1474年,托斯卡内利依据此书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将印度置于大西洋的西岸,并在给哥伦布的信中说:“依此航行即可抵产香料宝石之国。”据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学说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B. 欧洲绘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原貌
C. 地圆学说得到世人普遍接受 D. 印度成为了西班牙侵略主要对象
10. 如图反映了“教皇子午线”的划设、修改和补充的过程。据以下材料关于“教皇子午线”解读正确的是( )
①1493年划定的起因是哥伦布发现美洲
②1494年的修改有利于葡萄牙
③1529年的补充使西班牙的殖民势力开始染指亚洲
④教皇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11. 1500年欧洲人口在8000——8500万之间,1700年增长到1.2亿,欧洲人口是1500年的2.23倍,约达到1.9亿。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A. 新物种传播与交流 B. 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
C. 病毒传播途径的阻隔 D. 家庭生育观念的变化
12. 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 )
A. 引发了商业革命 B. 标志着农奴制废除
C. 导致了物价下跌 D. 加速了封建制瓦解
13.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欧洲主要的远距离贸易商脱颖而出,就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转移到了大西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危机 B. 商业革命
C. 价格革命 D. 三角贸易
14. 15世纪,一名意大利商人援引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阐述,认为商人的尊贵之处在于商人能推进公共福祉,并且只有具有知识的商人才能解决国家经济问题,他把商人看作“理想的”公民。这表明( )
A. 罗马文化促进资本主义兴起 B. 文艺复兴推动商人自我认同
C. 重商主义影响商人社会地位 D. 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福利进步
15.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
A. 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 B. 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 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D. 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16. 针对哥伦布提出的航海计划,15世纪的西班牙审查委员会质疑:就算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可以到达东方,但回程时,必然有一段航程是从地球的下面向上爬坡,帆船又怎么能爬得上来呢?当时哥伦布一时语塞,无法回答。要对这一疑问做出正确解答,需要( )
A.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 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
C.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7. 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英国历史小说《号手长》写到:“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
A. 体现出对拿破仑战争理性认识 B. 真实反映了欧洲社会的紧张氛围
C. 表明了英法同盟关系已遭到破坏 D. 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
18. 法国大革命自始至终都在贯彻着几个原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反对压迫。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也吸收了这几个原则,并将这种“革命原则”继续深化。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 直接推动了巴黎公社运动 B. 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指导
C. 促进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 D. 给现代政治留下重要遗产
19.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市修建的一所类似沙龙的会馆,专供当时西化的达官贵人聚会风雅。据此推知,明治政府实行了( )
A. 殖产兴业 B. 文明开化 C. 废藩置县 D. 富国强兵
20. 13—19世纪,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21. 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 内阁议会权限渐趋模糊
C. 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 议会体制呈现重大变革
22. 19世纪20年代中期,英国伦敦讲习所在一份报告中阐明其教育宗旨:只靠对手指的灵巧训练来发展其技能,而对机械操作原理的教育置之不理,将会使人陷入贫困。其对机械操作的关注折射出当时英国( )
A. 启蒙运动的深入 B. 《人权宣言》颁布 C. 工厂制度的确立 D. 手工工场的盛行
23. 如图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英国市场棉纱价格波动示意图,导致这一波动主趋势最直接的原因是( )
A. 纺纱业首先使用机器生产 B. 棉纱产品的供过于求
C. 织布行业技术革新的滞后 D. 多行业实现技术突破
24. 《共产党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它用这种文字在德国、英国和美国至少印过12种不同版本。1848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年英译本、波兰文译本在伦敦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译本出版。这一现象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是工人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B. 被世界各国政党普遍接受
C. 引领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D. 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翻译运动发轫于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时期,勃兴于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结束于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之下。由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个人的零星翻译,到阿拔斯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发展为国家的主要事业,由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史书记载:“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溯,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所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轶之浩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约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能及的。”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各民族以翻译的方式继承了东西方古代文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及希腊罗马、恒河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丰厚的文化遗产,翻译的学科范围涉及当时东西方文明古国全部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并开拓了新的领域。这一运动又直接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翻译运动的高涨和新文化的创造。这场规模宏大、成绩卓著的翻译运动奠定了伊斯兰文化创造高起点的基石。有学者指出:“没有他们约努力,这古老的文明就会泯灭,科学的发展就会断线,中世纪就可能出现一片愚昧黑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文炯、张嵘《伊斯兰教与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意义。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手把花枝唱竹枝,竹枝新谱夜郎词。故人万里如相忆,夜夜中华梦到时。十丈街衢百尺楼,并无城郭巩金瓯。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黄雾迷漫杂黑烟,满城难得见青天。最怜九月重阳后,一直昏昏到过年。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①。教堂高坐称朝贺,赢得编氓 ②跪颂经。健儿负弩为前驱,八马朱轮被绣襦。夷狄不知尊体统,万民夹道尽欢呼。”
“古来印度号西天,佛法于今亦可怜。惭愧称王数十载,尚叨女主赐华筵。国政全凭议院施,君王行事不便宜③。党分工保相攻击,绝似纷争蜀洛时。短衣脱帽谒朝中,无复山呼但鞠躬。露膝更无臣子礼,何妨裸体入王宫。……”
(注:①魁阴,即“queen”,指女王;②编氓,指平民;③不便宜,指权力受约束)
——摘编自张翼祖亲历英国伦敦时所写的《伦敦竹枝词》(1887年)
(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关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信息。
(2)如何解读作者《伦敦竹枝词》中的思想倾向?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7世纪中期 英国成为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1688年 英国“光荣革命”
1771年 英国人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1789年 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825年 英国爆发了经济危机,此后经济危机会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起义被镇压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
1871年 巴黎公社进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76年 美国人贝尔试验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
——据英】韦尔斯《世界史纲》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及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