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1919年7月21日,300万德国工人罢工24小时,抗议签订《凡尔赛和约》。
材料2: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日本:《吐出烧鸡》
意大利:“乞丐帝国主义”
材料1: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材料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年增长指数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1913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920年 122.2 176 59 92.6 70.4
1925年 148 221.8 94.9 86.3 114.3
1929年 180.8 324 117.3 100.3 142.7
2、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材料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材料5: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面对危机,英法美等国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减轻危机。而德国、日本由于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则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法西斯主义道路。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
材料6:1929年—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篇》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投票项目 投票赞成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
赞成全面裁军 1150万 91.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 约1096万 95.3%
赞成准备在必要时甚至采用军事制裁 约583万 59.3%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材料7: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于是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4、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积极扩军备战。
何为“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束棒捆在一起表示个体服从集体,还可以根据不同罪行用不同粗细的束棒来抽打行刑;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意大利: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5、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③妄图把中国东北变为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征服世界。
背景:
过程:
1936年“二二六兵变”
九一八事变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5、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背景:
过程:
①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
“柏林——罗马轴心”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5.8 美国通过《中立法案》
1938.9“慕尼黑阴谋”
得意洋洋的张伯伦
6、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背景
1、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体系的束缚2、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
3、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速了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4、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积极扩军备战。
5、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加速二战爆发。
6、英法美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局部战争阶段 在 亚 洲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③中华民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在欧洲 ①1939年9月德国“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坚持抵抗。
②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的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全球战争阶段 ①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②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 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③1942年10月至11月的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战争进程
2、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8:在历时6年的战争中,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战火燃及四大洲三大洋,交战双方动用兵力约11000万,直接军事开支答13500亿美元,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占世界人口80%的17亿人饱尝战争之苦,军队和平民伤亡约9000万人,3000万人流离失所。人们劫后余生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愈合。
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材料9: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虽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严重消耗。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破了三百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美国则凭借在战争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它野心勃勃,狂妄地宣布要控制全世界。
——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材料11:苏联是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而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大国。在战争中,苏联不仅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而且由于它违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大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威信与地位。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战争中赢得很高威望。
材料12: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 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 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
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材料13: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 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 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民族解放运 动的高涨,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
4.二战的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3)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4)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战争中赢得很高威望。
(5)二战的结束是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6)加速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
1、建立: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3,美、英、中三国首脑签署《开罗宣言》,决议迫使日本交出“二战”以来占领的所有领土。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讨论美英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明确苏联对日作战日期,提出将德国分为四个占领区,确定亚欧政治版图,确定联合国的成立。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一)雅尔塔体系
2、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承认朝鲜独立。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影响
(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
(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5)成立联合国。
中国共产 党代表董 必武在《联合国 宪章》签字
①积极性: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
②局限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3、评价:
时间:
宗旨:
原则:
作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1945年10月24日
“大国一致”的原则。
铸剑为犁
打结的手枪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不同点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美苏两大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是在原有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
希望以和平的手段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
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孕育战争的体系
维持和平的体系
课堂总结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
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世界经济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英法绥靖政策
雅尔塔体系
建立
主要内容
评价:积极性、消极性
联合国:成立、宗旨、原则、作用
二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在 1928 年的德国国会中的席位只有 12 人,但到了 1930 年则有 107人,1932 年更是达到 230 人,并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其党魁希特勒也因此在 1933 年被任命为总理。纳粹党在国会席位的变化说明 ( )
A. 纳粹党的上台有深厚群众基础 B. 大危机激化德国民族主义情绪
C. 大危机为纳粹党上台提供契机 D. 德国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
C
C
2.有学者指出,德黑兰会议似乎预示着,美苏协调将决定战后秩序的走向,而丘吉尔及其代表的英国似乎要在对德作战的隆隆炮声中耗尽帝国的血液,不得不从国际舞台的中央“体面地”退场。这反映出( )
A.三国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 B.英国在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最大
C.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D.美苏合作确立战后国际新秩序
3.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把恢复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作为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和理由,违背了”为法西斯而战,为正义而战”的崇高目的。据此可知( )
A 该会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 二战本质是帝国主义的战争
C 苏联继承了沙俄的对外政策 D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全无意义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