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欧文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俄国社会民主共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898年
1917年
1918年
1921年
1922年
1903年
1926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
成立
社会
主义
工业化开始
1937年
苏联
基本
实现
工业化
时空定位
农业
集体化
1929年
展开工人运动
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倒沙皇
指方向
抛幻想
现曙光
排斥商品货币市场;
保卫政权;导致危机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
恢复经济
巩固政权
工业强国
成就瞩目
积累资金
服务工业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时代(1917—1924年)
斯大林时代
(1924—1953年)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但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仍落后于西欧国家。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一)背景:
俄国产业工人积极参加工人运动
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世界通史》
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代表大会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其观点称为孟什维克主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马尔托夫
列宁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内容: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无产阶级数量最多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然后带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在资本主义薄弱的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的方式
发展
继承
发展
继承
多国同时胜利论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革命
列宁主义
(二)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四)意义
列宁主义鼓舞并引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实践的探索)
(一)背景:
客观 经济
政治
导火索
主观 阶级
组织
同盟军
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受双重压迫,革命性强。
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
群众基础好(工农联盟)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
(二)革命过程:
1917年3月
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和平过渡)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过渡——暴力斗争)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推翻临时政府;
苏维埃政权成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七月事件抛幻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四) 俄国革命特点:
1、革命基础:建立工农联盟;
2、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3、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4、革命理论: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成功。
(三)苏俄的政权建设:
1、政治:《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国政权转交苏维埃。
2、经济:《土地法令》宣布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3、外交:《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使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摆脱被奴役剥削的地位,成为国家的主人,同时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在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吴恩远《再论十月革命开辟的人类历史新纪元》
1、对俄国
——历史划时代的事件
①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
(五)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第一次变成了现实,也使得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模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
(2)社会主义运动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新纪元
①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②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3)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殖民地半殖民地
——鼓舞斗争
十月革命胜利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各种矛盾尖锐)
2、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力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发展。(激化国内矛盾,同时使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俄国革命)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集中力量于前线,后方薄弱。
4、资产阶级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遭到人民反抗。(“和平、面包和土地”)
5、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6、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正确领导,及时通过调整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列宁的困惑: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
(小农占主体)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4)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俄内战形势图
(1918-1922)
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
②目的:
直接:保证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根本: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③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工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④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制, 必须把全部余粮按照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 《列宁选集》
带有军事、行政干预色彩、强制性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平均主义
⑤评价:
积极:缓解了城市饥荒;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内 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核心)
工业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租让制
商业 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行按劳分配
特 点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以公有制为主,部分承认私有制;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③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内容: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②影响:
调动人民积极性,恢复了经济,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斯大林模式
1、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时期,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大国崛起》
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 ——《斯大林全集》
国际因素:苏联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包围。
现实因素:苏联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要“赶超”西方,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
历史原因: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2、形成原因: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1)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
3、内容及成就: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2)农业:
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3)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成就: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大搞个人崇拜,忽视民主与法制。
思想上:行政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
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
1936年苏联新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战时,苏联工厂生产t-34坦克
进步性:
①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其他提供借鉴。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坡脚的巨人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全球通史》
局限性:
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③后来体制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8-1953
目的 巩固苏维埃政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工业全面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 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恢复和发展本国工业)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评价 1、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积极: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根源。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 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
经:资本主义发展
政:封建色彩浓厚
社:社会矛盾尖锐
阶:无产阶级壮大
战:一战加剧矛盾
思:列宁主义诞生
组:布尔什维克党
(4)殖民地半殖民地
——鼓舞斗争
(3)世界格局
——两种制度
(2)社会主义运动
——新纪元
(1)对苏俄
——划时代的事件
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实践
——追随理想
——直面现实
——最终确立
课堂小结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提出了( )
A.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专政 B.实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斗争
C.建立工农联盟的学说 D.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
D
某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十月革命( )
A 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B 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 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结果 D 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A
二战之前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实施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
B.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实现了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C.导致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苏联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B
A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