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
越南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5年9月2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9月9日)
古巴共和国
(1959年1月1日)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1975年12月2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
间接过渡
时空观念:
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1917.3 1917.11 1922 1924 1953 1964 1985 1991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苏联成立 苏联解体
封建
国家
沙俄 俄国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斯大林
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1936新宪法颁布)
资本主义
国家
资本主义
国家
重点改革
农业领域
改革重点
重工业
经济
政治
体 制 僵 化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2、掌握苏俄(联)是如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过渡
到社会主义的。
学习重点:(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意义(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程、评价
一、理论指引——列宁主义的形成
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从经济、政治、阶级、组织、思想等角度梳归纳列宁主义的形成背景
1、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材料1: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2: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④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社会民主工党即苏联共产党的前身)
⑤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名词解释】布尔什维克
意为多数派,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从而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政治制度和经济水平不相匹配
一、理论指引——列宁主义的形成
3、列宁主义的内容
自主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列宁主义的内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创新性?
(1)帝国主义理论:
(2)俄国国情认识: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材料3:19世纪末……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4/5……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4: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材料5: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3)一国胜利理论:
(4)建立政权方式: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列宁主义的影响
①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聚焦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最薄弱的一环
①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不足;同时保留了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②阶级矛盾:农民VS地主、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强大
③革命组织:俄国无产阶级有成熟的政党领导
【知识拓展】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 系
对帝国主义定义
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是可能的。
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发达国家
落后国家
几个国家同时
一个国家成功
继承
与
发展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社会实际
(帝国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样,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常常和马克思主义一起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1、客观条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1)经济基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主观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性强;
(2)政党基础: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4)群众基础:广大农民成为同盟军;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陷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1、十月革命的背景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任务: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任务:指明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和平夺权)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和平过渡已不可行,暴力斗争势在必行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过程
抛幻想
指方向
倒沙皇
现曙光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1.7攻占冬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推翻封建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并存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理论到现实——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过程
3、意义
①对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对世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发展历程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
+
+
+
=
社会主义
生产力高度发达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主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本质、影响
材料1: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的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1、背景:
①政治: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
材料2: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根)。
3、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苏俄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使年轻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大为震惊,他立刻购买了小麦运到苏俄销售。列宁知道后邀请他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政治家与资本家的对话
列宁:“你在我国旅行过吗?”
哈默:“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呆了一个月。”
列宁:“是的,饥荒……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现,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1921年列宁讲话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自主探究2:结合学思之窗和材料,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4、评价:
材料3: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积极:
①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②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弊端:
①严重损坏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请指出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的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间接(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参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
2、内容及实质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形式上“退却”实质上“前进”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影响:
①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探索出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9446(万公顷) 6620 (万公顷) 7860(万公顷) 8730(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 39.79(亿普特) 22.13(亿普特) 34.55(亿普特) 44.24(亿普特)
苏俄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变化
1913年—1926年
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 100 13.8 75.5 108.1
①1922年底,苏联成立。
②1924年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③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
④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落后。
苏联地图(1940年)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正式)
1、背景:
材料4: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成果:
5、苏联模式内涵/特点——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政治上
经济上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大搞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措施:
加强国防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目的:
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正式)
三、革命到建设——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正式)
6、影响
成就: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弊端:
①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思考探究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
列宁主义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
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平崛起,以民为本
条件、形成
内容、意义
列宁主义的形成
过程
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背景
经
验
教
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列宁说:“假如没有帝国主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一战是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一战教育了人民,使革命运动高涨
D.俄国爆发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B
解析:
一战中俄国军事上不断失利加剧了国内危机,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俄国,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一战是俄国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和战争条件,故A、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
课堂练习
2.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 )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C.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
B
解析:
从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和平夺权,到发动十月革命,暴力夺权,这主要是受到七月流血事件的影响,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政策变化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是二月革命,C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的《和平法令》,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