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南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第Ⅰ卷(48分)和第Ⅱ卷(52分),总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总分48分)
1. 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
A. 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 B. 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 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 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可知,在古巴比伦国王对国家的事务有绝对的权力,体现了古巴比伦君主集权的特征,D项正确;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排除A项;材料涉及古巴比伦国王对一件行贿案做出指示,不能体现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奴隶主阶级的维护,材料中出现的国王、总督、受贿人、行贿人都属于奴隶主阶级,排除C项。故选D项。
2. 14世纪下半叶,在卢浮宫的入口、吊桥处、面向塞纳河的南门处都有国王夫妇的雕像。在圣保尔宫、万塞纳城堡以及巴士底,都有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的雕像。在一些教堂中,如塞莱斯定修道院的教堂也刻有国王夫妇雕像。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世俗王权加强 B. 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C. 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下半叶(法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王将王室的形象、权威传播给他的臣民,这是世俗王权加强的表现,A项正确;欧洲中世纪一直存在二元政治格局,排除B项;当时法国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3. 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 B. 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
C. 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 D.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在12世纪贵族和国王“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或者用金钱来赎买封建主,或者用金钱来支持王权,C项正确;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于15世纪开始解体,排除A项;西欧王权的加强不是主要原因,不能解释为什么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大,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会导致王权的衰落,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分别成为“公地”和“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孝德天皇此举( )
A. 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 B. 促进了日本的社会转型
C. 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646年(日本)。据本题材料“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分别成为‘公地’和‘公民’”可知,此举有助于日本由奴隶社会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由材料中“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等信息可知,此举是孝德天皇推行的大化改新,“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属于“明治维新”的内容,排除A项;据材料,“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据所学,1889年,天皇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 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
A. 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 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C. 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 津巴布韦沦为阿拉伯附庸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可得出津巴布韦是南非的国家,因此材料中有关“黄金交易”的内容可用于研究当时津巴布韦商品交易的情况,B项正确;津巴布韦是南非国家,而不是东非、西非,排除AC项;只是记录,并不能说明津巴布韦成为附庸,排除D项。故选B项。
6. 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前,美洲虽然没有建立四大文明那样持久、完整和系统化的发达文明体系,但却是独立自主地发展着,美洲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学者重在强调( )
A. 美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B. 西方入侵导致了美洲早期文明的灭亡
C. 美洲文明并不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
D. 独立自主是美洲文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美洲)。根据材料“美洲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可知,学者强调的是对美洲创造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认可,即美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美洲早期文明的灭亡及其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否定美洲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美洲文明发展缓慢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 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首航记录如下:“1573年7月1日,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扬帆首航离开马尼拉前往美洲,所载货物包括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这次航行历时5个月,于同年11月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1575年至1815年,是中国同拉丁美洲早期贸易活动时期,每年往返这条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有20-60艘,平均每年运送货物上万吨。下列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拉丁美洲的持续兴盛 ②促进了中国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使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573年至1815年的中国、美洲。根据材料“所载货物包括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每年往返这条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有20-60艘,平均每年运送货物上万吨”及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美洲运来的白银用于收集中国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再把这些商品运往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巴拿马和智利,往往一次航行就能收获10倍以上的利润。“拉丁美洲的持续兴盛”与题干及史实不符,①项错误;大帆船航行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促进了中国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②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大量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这为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③④项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 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规定,无论是联邦还是各州政府均不得因为种族的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这反映出美国( )
A. 仍未废除黑奴制度 B. 联邦体制遭到破坏
C.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 依然存在种族歧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0年(美国)。据材料“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可知宪法修正案规定不得因种族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后,然而南方各州却修改地方法律来规避宪法修正案,使黑人选举活动受阻,这说明依然存在种族歧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排除A项;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制得到了巩固,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 1871年前,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有近40个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 )
A. 经济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B. 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
C. 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 D. 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前(德意志)。据本题材料“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之前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各邦国之间商品贸易往来,使德意志缺乏统一的市场,阻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材料说明分裂割据影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德国工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因“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一致,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德意志的统治者是否重视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物理学和化学渗入到化学工业中改变了化学工业状况,有意识设计的化工厂,按照计算好了的方式把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仪器而不是靠经验来控制。”这表明( )
A.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专利技术的保护推动了技术革新
C. 发明注重经验的积累 D. 物理和化学的进步开启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据材料“按照计算好了的方式把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仪器而不是靠经验来控制”,可以看出将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而不是凭借经验,说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专利技术的保护,排除B项;材料更加突出的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
A. 巴黎公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B. 巴黎公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了巴黎公社
D. 巴黎公社领导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巴黎公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次伟大尝试,它的爆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B项正确;巴黎公社的爆发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排除A项;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领导巴黎公社运动,排除C项;巴黎公社领导人并不全是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这种国界划分( )
A. 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 缓和了部落和民族矛盾
C. 缘于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 D. 是殖民主义入侵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非洲的国界主要是人为划分,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抢夺殖民地的冲突日益加剧,西方列强无视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按照地图上的经纬线或几何方法划分非洲国家边界,所以,这种国界划分是殖民主义入侵的结果,D项正确;这种国界划分反映的是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不利于非洲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排除A项;这种国界划分是殖民侵略的产物,不是友好协商的结果,导致非洲国家间边界冲突不断,加剧了部落和民族矛盾,排除B项;这种国界划分是殖民者为了方便侵略划分的,不是缘于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西方学者给凡尔赛体系罗列了一大堆的说法,诸如“不可靠的和平”、“不平静的和平”、“失去的和平”、“胜利者的和平”等。这反映出凡尔赛体系( )
A. 削弱了战胜国的优势地位 B. 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C. 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紧张 D. 维护了战败国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据材料“不可靠的和平”、“不平静的和平”、“失去的和平”、“胜利者的和平”并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体系有很多问题,如它是建立在战败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基础之上、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战胜国分赃不均等等,这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紧张,孕育着更大的危机,C项正确;凡尔赛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战胜国的优势地位,排除A项;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凡尔赛体系本身没有推动民族独立运动,且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没维护战败国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成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
A. 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D. 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3月(苏俄)。据本题材料“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的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成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减免贫困户的粮食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额恢复,B项正确;1921年3月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8年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才开始开展,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而举行了总罢工;5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最合理的应是( )
A. 反帝反封建斗争兴起 B.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C. 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D. 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9年(亚非)。据材料“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而举行了总罢工;5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结合所学可知,可以看出一战后,随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受到打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即体现了这时期亚非民族民主运动高涨,D项正确;“兴起”的表述错误,之前就已有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排除B项;十月革命的胜利,属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外部推动因素,并不是最合理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 造成如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国际局势的剧变 B. 技术变革的推动 C. 全球治理的加强 D. 自由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图示,在经济危机时期和二战时期航运费率较高,是因为当时国际局势动荡,影响了国家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1884年后到二战前都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无法解释航运费率的波动,B项正确;全球治理加强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经济危机时期各国提高关税税率,打贸易战,排除D项。故选A项。
第II卷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总分52分)
17. 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概念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在许多人眼里,“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无须信仰神灵或者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人生道德哲学,它与神学截然对立。“人文主义”被等同于运用理性和科学来观察周遭世界。然而,直至20世纪中晚期之前,“人文主义”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历史学术语。在历史学家看来,“人文主义”意味着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它在15世纪达到巅峰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对现代早期欧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琳:《德性政治:对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新诠释》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1)根据材料一,简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现代早期欧洲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阐述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答案】(1)实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被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2)含义:独立思考,自主精神,理性精神。
主张: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世纪的欧洲。第一问实质,由材料一“在历史学家看来,‘人文主义’意味着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它在15世纪达到巅峰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及所学可得出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思想解放)运动。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被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至18世纪欧洲。第一问精神内涵,由材料二“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可得出独立思考;由材料二“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得出自主精神、理性精神。第二问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促使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在英国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圈地运动在使农民成为流浪者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因而促成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
——摘编自孙丽红《试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但在交通运输方面,而且在通信联络方面引起了一场革命,以往,人们只有通过运货马车、驿使或船才能将音信送到遥远的地方。……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越了地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是如何实现“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越了地球”的。
【答案】(1)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农村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工场手工业水平较高,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英国是欧洲科技中心之一。
(2)说明:随着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式通信工具电报、电话以及新式交通工具汽车、轮船以及飞机发明,人类的沟通和交往变得更为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因此日益紧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原因:依据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依据材料“英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因而促成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农村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依据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可知,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大量廉价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依据材料“英国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可知,英国工场手工业水平较高,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英国是欧洲科技中心之一。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说明:依据材料“工业革命不但在交通运输方面,而且在通信联络方面引起了一场革命,以往,人们只有通过运货马车、驿使或船才能将音信送到遥远的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交通发明和通信发明,使得人类的沟通和交往变得更为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因此日益紧密。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材料三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在需要急剧转变的时候),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洲觉醒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是列宁哪一年写的文章?材料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哪两次探索?分别指出这两次探索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答案】(1)影响: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遭到了杀戮抢劫;非洲人口下降,劳动力大量丧失;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取得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3)时间:1921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措施: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世界)。影响:依据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可知,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遭到了杀戮抢劫;依据材料“使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可知,非洲人口下降,劳动力大量丧失;西欧在进行血腥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时,赚得盆满钵满,引发了欧洲引发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取得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转移和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原因:依据材料“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可知,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依据材料“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可知,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传播到亚洲,促进了亚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俄国。时间:依据材料“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可知,时间是1921年。探索:依据材料“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据材料“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在需要急剧转变的时候),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2年,内战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战争的胜利,战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在适用于当时的苏俄,产生了统治危机,为了应对危机,颁布了新经济政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关于粮食的是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关于粮食的是粮食税。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洮南一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第Ⅰ卷(48分)和第Ⅱ卷(52分),总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3分,总分48分)
1. 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
A. 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 B. 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 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 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2. 14世纪下半叶,在卢浮宫入口、吊桥处、面向塞纳河的南门处都有国王夫妇的雕像。在圣保尔宫、万塞纳城堡以及巴士底,都有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的雕像。在一些教堂中,如塞莱斯定修道院的教堂也刻有国王夫妇雕像。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世俗王权加强 B. 二元政治格局形成
C. 民族国家发展 D. 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3. 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因为(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 B. 西欧各国王权的加强
C. 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 D.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4.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分别成为“公地”和“公民"。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孝德天皇此举( )
A. 挽救了日本的民族危机 B. 促进了日本的社会转型
C. 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 10世纪,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木·马苏迪在其《黄金草原》中,记述了苏法拉的黄金交易情况,苏法拉是古代津巴布韦的重要港口城市。这可用来研究( )
A. 阿拉伯帝国对东非经济掠夺 B. 南部非洲文明的商业交易
C. 西部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状况 D. 津巴布韦沦阿拉伯附庸
6. 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前,美洲虽然没有建立四大文明那样持久、完整和系统化的发达文明体系,但却是独立自主地发展着,美洲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学者重在强调( )
A. 美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B. 西方入侵导致了美洲早期文明的灭亡
C. 美洲文明并不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
D. 独立自主是美洲文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7. 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首航记录如下:“1573年7月1日,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扬帆首航离开马尼拉前往美洲,所载货物包括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这次航行历时5个月,于同年11月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1575年至1815年,是中国同拉丁美洲早期贸易活动时期,每年往返这条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有20-60艘,平均每年运送货物上万吨。下列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拉丁美洲的持续兴盛 ②促进了中国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使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1870年,美国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规定,无论是联邦还是各州政府均不得因为种族的不同而限制公民的选举权。南方各州政府却普遍修改法律,利用看似合法的手段设法规避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在事实上使黑人的选举活动受阻,这反映出美国( )
A. 仍未废除黑奴制度 B. 联邦体制遭到破坏
C. 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D. 依然存在种族歧视
9. 1871年前,德意志内部小国林立,有近40个邦,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 )
A. 经济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 B. 商品流通需要统一货币
C. 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 D. 分裂割据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0. “物理学和化学渗入到化学工业中改变了化学工业状况,有意识设计的化工厂,按照计算好了的方式把实验室的结果应用到规模完整的操作上去,用仪器而不是靠经验来控制。”这表明( )
A.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 专利技术保护推动了技术革新
C. 发明注重经验的积累 D. 物理和化学的进步开启工业革命
11. 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
A. 巴黎公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B. 巴黎公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领导了巴黎公社
D. 巴黎公社领导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12.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这种国界划分( )
A. 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 缓和了部落和民族矛盾
C. 缘于非洲独特的自然环境 D. 是殖民主义入侵的结果
13. 西方学者给凡尔赛体系罗列了一大堆的说法,诸如“不可靠的和平”、“不平静的和平”、“失去的和平”、“胜利者的和平”等。这反映出凡尔赛体系( )
A. 削弱了战胜国的优势地位 B. 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
C. 加剧了战后国际关系紧张 D. 维护了战败国的利益
14. 1921年3月,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对贫困户可以减免粮食税税额,对恢复农业生产得力的农户以成税作为奖励;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这些规定( )
A. 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 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弥补了农业集体化不足 D. 配合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15.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而举行了总罢工;5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最合理的应是( )
A. 反帝反封建斗争兴起 B.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C. 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D. 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6. 造成如图中两次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国际局势的剧变 B. 技术变革的推动 C. 全球治理的加强 D. 自由贸易的发展
第II卷
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总分52分)
17. 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和现世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概念的内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在许多人眼里,“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无须信仰神灵或者任何超自然力量的人生道德哲学,它与神学截然对立。“人文主义”被等同于运用理性和科学来观察周遭世界。然而,直至20世纪中晚期之前,“人文主义”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历史学术语。在历史学家看来,“人文主义”意味着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它在15世纪达到巅峰并迅速波及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对现代早期欧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琳:《德性政治:对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新诠释》
材料二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1)根据材料一,简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现代早期欧洲思想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阐述启蒙运动精神内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促使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在英国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圈地运动在使农民成为流浪者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雇佣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因而促成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
——摘编自孙丽红《试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不但在交通运输方面,而且在通信联络方面引起了一场革命,以往,人们只有通过运货马车、驿使或船才能将音信送到遥远的地方。……但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越了地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是如何实现“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越了地球”的。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使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材料三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在需要急剧转变的时候),现在我们开始勤奋、细心、刻苦地(虽然还不够勤奋,不够细心,不够刻苦)学习实行一种新的转变……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洲觉醒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是列宁哪一年写的文章?材料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哪两次探索?分别指出这两次探索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