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2 22: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2024.04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的不同文字,这反映了( )
西亚地区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
墨西哥刻有玛雅象形文字的门楣
埃及神庙刻有象形文字的壁画
中国出土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图1
A.文明产生以文字的出现为前提 B.古代区域文明的多元特征
C.文字的不同显示了文明的高低 D.人类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表1记述了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两河流域和印度河道域地区人类早期旅行的情形。这可用来说明( )
表1
史料类型 史料内容节选
苏美尔史诗 《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与伙伴前往黎巴城旅行,寻找雪森林,砍伐树木装上筏子,顺着幼发拉底河抵达乌鲁克。
美索不达米亚铭文 记载了两河流域商船抵达印度河流域,进行铜、铁、木、象牙、玛瑙等贸易。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 流域出土的手工艺品 美索不达米亚、巴林、也门出土了具有印度河谷文明特色的石印章、玛瑙珠子;印度河谷遗址出土了一些具有美索不达米亚雕刻风格的小人像。
A.欧亚地区产生贸易联系 B.两河流域最早掌握了冶铁技术
C.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D.印度雕刻技术来源于西亚文明
3.图2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机构示意图。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机构( )
图2
A.旨在维护贵族的利益 B.保障了人民民主的运行
C.为集体管理提供范式 D。促进了经济贸易的繁荣
4.古埃及历史铭文中记载:“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专制色彩浓 B.重视法律维护正义
C.神权至高无上 D.国家管理水平高超
5.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曾对一城市这样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阿利斯提德描述的这座城市是( )
A.古希腊雅典 B.亚历山大城 C.君士坦丁堡 D.古代罗马城
6.某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时,记录下的关键词有“封君封臣”“庄园法庭”“农奴”“都铎王朝”“模范议会”“城市自治”“基督教”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内容是( )
A.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中世纪时期的西欧
C.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D.拜占庭帝国的崛起
7.马克垚在《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中指出,中世纪的西欧“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由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B.世俗国王权力有限
C.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D.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8.《法理概要》指出:“市民法万民法有别,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体现了( )
A.罗马法律体系的博大缜密 B.注重维护贵族利益的目的
C.罗马帝国统治范围的扩大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9.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以下关于其统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B.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
C.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 D.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10.10—15世纪,阿拉伯商人把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与当地出产的黄金、象牙、奴隶等进行交换。据比可以推知( )
A.东西方商贸交流非常频繁 B.亚洲、非洲之间的文化出现融合
C.阿拉伯商人中介作用凸显 D.非洲文化与西亚文化同宗同源
11.图3展现的是印第安人从特斯可可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它创造性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上述发明属于( )
图3
A.阿兹特克文明 B.玛雅文明 C.津巴布韦文明 D.印加文明
12.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他把西班牙的国旗高插于那个海岛之上……他前后共来往西班牙与新大陆四次,但他至死尚以为他所发现的是亚洲。”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3.图4体现的是16世纪时期相对于15世纪时期世界地图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图4
A.绘图技术的进步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殖民体系的形成 D.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
14.表2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 )
表2
类型 人口 动植物 疾病
举例 美洲族群混合 牛、玉米 天花
影响 民族融合、新民族形成 农耕技术传播:人口增加 美洲原住民死亡,社会解体
A.人类文明走向一体 B.世界格局彻底改变
C.美洲文明最终湮灭 D.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15.美洲白银生产量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37000吨。在17世纪产量中约有27000吨运抵欧洲,然后欧洲又将约48%运往亚洲。这一现象(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推动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C.反映了贸易范围的扩大 D.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16.《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在大航海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反映了( )
A.血缘乡邻关系的淡化 B.货币贬值引发物价上涨
C.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欧洲封建社会加速解体
17.在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中,肯定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追求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B.主张君权神授,王权至上
C.认同上帝权威,主张禁欲 D.彰显人性价值,新旧交融
18.“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上述材反映了宗教改革者( )
A.要求自由解释《圣经》 B.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C.否定教会教皇的权威 D.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19.16至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牛顿的发现( )
A.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B.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C.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D.推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20.某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整理出的关键信总如图5所示。由此判断他研究的是( )
A.英国的光荣革命 B.美国的独立战争
C.日本的明治维新 D.德意志帝国建立
21.有学者指出:“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双重的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为此,美国宪法的制定者分别设计了( )
A.责任内阁制、邦联制 B.邦联制、三权分立制度
C.联邦制、责任内阁制 D.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
22.以下是某学习小组整理的部分资料。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 )
① 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②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③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回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④ 把德意态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
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资本主义制度的多样性
C.国家元首受到制约 D.三权分立色彩各有不同
2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日本内阁对议会负责 天皇退出历史舞台
B 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C 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分权制衡具有局限
D 法国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法国保留封建残余
24.《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下列对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政治实践体现行动者的理想追求 B.经济追求是政治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因
C.发动民众进行斗争是唯一的途径 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政治制度多样性
25.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美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属于这场变革的特点有( )
A.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C.发明者主要是工匠技师 D.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相结合
26.图6是18—19世纪英国煤炭产量与产业发展关系图,对此你认为叙述最准确的是( )
图6
A.生产力进步带动能源消费量增长 B.能源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C.英国发掘煤炭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7.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有体系,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 B.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C.工业杜会发展的需求 D.福利制度的普遍推行
28.影响表3中经济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表3
年份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世界工业发展指数 20 27 41 59 100
世界贸易指数 24 36 48 66 100
A.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 B.产业革命换代升级
C.股票金融市场的推动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9.巴黎公社于1871年4月2日颁布法令规定机关职员最高薪额之后,又对邮局、军队、工厂和学校等单位也先后进行了工资改革;规定公社的工资政策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反对平均主义。这些措施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共产主义原则 B.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C.巴黎公社政权的阶级属性 D.巴黎公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30.“当罗得斯站在好望角半岛上时,他的影子落在赞比亚。”与图7反映的历史现象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图7
A.15世纪至16世纪末 B.17世纪至18世纪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以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如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世纪欧洲的“光亮点”和“觉醒”的理解。(1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92年10月12日清晨,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乘“圣玛利亚”号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东西两个半球就此相遇。
这是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首次相遇,也是旧世界与新世界的首次相遇。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带来的世界性改变,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人类历史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领域发生重大改变,在生态环境史上,它更象征了一个重大时刻的开启:旧大陆和新大陆的植物(马铃薯、玉米)、动物(马、牛)、病菌(梅毒、天花、麻疹)都发生者交流与互换,极大地改变了此后的世界进程。哥伦布远航引发的生态变迁是奠定当代世界格局的重要一环,正如作者克罗斯比所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从此彻底并永远地改变了。”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12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利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材料二
图8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力投资教育,以法律形式保证了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工业革命为英国女子教育的变革及自身地位的改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契机。
——姚琳《19世纪中后期英国女子教育研究》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妇女发展史方面谈谈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