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小括号
学习内容 P73例3,完成P73“做一做”,P74“练习十六”第2题。
素养目标 1. 情境与问题: 认识小括号,并能够进行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口算。 2. 知识与技能: 经历创造性地引入小括号的过程,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统一性,培养初步的符号意识。 3. 思维与表达: 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4. 交流与反思: 通过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理解,并提高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五角星学具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 准备复习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两步计算的口算练习。 4+3+3= 3+4+9= 9-3-4= 10+5-2= 5+0+3= 3+2+1= 10-3+7= 7-0-6= 2. 展示口算题目,要求学生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说出运算结果及顺序。 3. 确认学生的答案,并提供即时反馈,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运算顺序。 4. 引入新知识,准备教授学生更复杂的两步计算口算方法。 1.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口算卡片。 2. 看到老师展示的题目后,迅速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 计算完成后,学生要迅速说出答案,并指出他们是如何按顺序进行计算的。 4. 听取老师引入的新知识,准备学习更复杂的两步计算口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 展示教科书P73的情境图,并通过动画效果首先展现10朵花的图片,接着逐步揭示两个小朋友对话的内容。 2.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鼓励分享观察和想法。 3. 请尝试解决提出的“还剩下几朵花”的问题,并邀请在练习本上自行列出算式。 4. 收集几位学生的算式,并在班上展示,邀请讨论每种方法的合理性。 5. 指出需要合并两个步骤的算式,并询问:“如果我们要在一个算式中先做加法,我们该如何表示这一点呢?” 6. 在尝试使用不同的创意表达方式后,引入小括号的概念,解释其标准化的使用,并强调其在数学表达中的规范性和清晰度。 7. 通过比较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带小括号和不带小括号的算式之间的区别,并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的顺序。 1. 仔细观察呈现的情境图,识别图中的关键信息,如初始的花的数量以及花被剪掉的顺序。 2. 基于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如果先剪掉2朵再剪掉3朵,最后剩下多少朵花?” 3. 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并列出各种可能的算式来描述问题。 4. 在班上分享算式,并参与讨论为什么有些算式需要合并,以及如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先做加法的情况。 5. 在引导下尝试在算式中加入小括号或其他标记,以明确表明运算顺序,并向同学们展示创意。 6. 学习并接受小括号作为标准符号用于明确算式中的运算顺序,理解为什么要使用这个符号以及如何使用它。 7. 参与讨论和比较不同类型的算式,包括没有小括号的算式和有小括号的算式,并理解小括号在算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P73“做一做”环节。 (1)引导观察每一组上下两题的算式,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全班一起进行订正。 2.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的第2题。 在独立完成后,交流时要说明每题的运算顺序。 1. 对教科书P73“做一做”中的题目进行解析,识别每组上下两个算式的共同点(数字与运算符)及差异点(是否含有小括号,影响运算顺序)。 2. 独立解决问题后,积极参与集体订正,听取他人的解题思路,加深对运算顺序和小括号作用的理解。 3. 独立解决教科书P74“练习十六”第2题,并在交流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运算顺序理解,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带小括号和不带小括号的算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比一比,算一算。 13-4+5= 13-(4+5)= 7+7-6= 7+(7-6)= 2.计算。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3.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8 79-8+1=70 4.明明有54张明信片,分别送给东东和乐乐7张,明明还剩多少张明信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连续剪花的情境引入,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在引入小括号前,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注重抽象概括,在交流活动中认识小括号的意义,在对比练习中巩固运算的顺序。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括号,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本节课的要点,就是计算速度较慢,读带括号的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