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 解决问题(2)
学习内容 教材P76例5,完成P76“做一做”,P77“练习十七”第3题。
素养目标 1. 情境与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学会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涉及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2. 知识与技能: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策略和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维与表达: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交流与反思: 通过交流和反思,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并提高解题策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学习重点 能运用解题策略正确解答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 选择两名学生,让他们分别在黑板上演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并解释他们是如何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方法。 询问学生们在解决“相同数连加的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记录学生可能提到的方法,如画图、列算式、列表、画箭头等。 确认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告知他们今天将继续使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揭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2)”。 1. 参与口算练习。 学生们独立完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题目,然后由指定的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并解释计算过程。 2. 回忆并分享解题方法。 回忆并讨论在上一节课中使用的解决“相同数连加的问题”的方法。 可能会提到画图、列算式、列表、画箭头等方法,并在小组内或全班前分享。 3. 准备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 情境呈现,解读信息,理解题意。 引入一个故事情境,描述小猴子在果园采摘橘子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出示教科书P76例5,并指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和理解问题。 2. 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邀请学生回忆分橘子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列算式、画箭头等方法来表示分橘子的过程。
28-9-9-9=1(个)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指名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3. 对比小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4. 回顾与反思。 询问学生如何检验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并引导他们使用加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1. 解读信息,理解题意。 学生从书中的图文中获取信息,理解问题是什么,并完整地描述条件和问题。 2. 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使用圆片代表橘子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学生尝试用画图、列算式、画箭头等方式表示分橘子的过程,并在练习本上记录下来。 4. 汇报交流。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并解释自己的思路。 5. 对比小结。 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同学的解题方法,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 6. 回顾与反思。 学生思考如何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可能会重算一遍或尝试其他方法进行检查。
三、巩固练习 1. 组织学生完成教科书P76“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使用之前讨论过的各种方法。 2. 汇报交流,展示方法。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 3. 组织学生完成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3题。 监督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让他们与同桌交流答案和方法。 1. 独立尝试完成教科书P76“做一做”题目。 学生使用自己选择的方法(如圈一圈、画箭头等)来解决问题,并准备好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 2. 汇报交流,展示方法。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包括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及最终的答案。 3. 独立完成教科书P77“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先独立解决题目,完成后与同桌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和方法是否正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可以穿成几串糖葫芦?还剩几颗山楂? 二、 一共有( )根小棒,拼成,最多可以拼( )个,至少添加( )根这样的小棒就可以再拼成一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通过情境模拟,用28个圆片代替橘子,真正数一数、分一分,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题意,积累活动经验。然后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在操作交流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的生成资源也很丰富,教学时要随时关注生成资源,并及时抓住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