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广东卷第7题 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押广东卷第7题 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09:04:34

文档简介

押广东卷第7题
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2021·广东卷6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热点问题有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西方中心论下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传统海防观念的变化;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因边疆危机引起的塞防与海防之争;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东南互保的实质;德国强占胶州湾与义和团运动; 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角度认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方式对应为商品输出;帝国主义阶段对应为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等等。 既要理解晚清衰世政权的落后,也要知道晚清的进步因素。如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 直观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和初被拖入国际社会时依然如故的自我中心、愚昧无知、顽固与排拒,但林则徐、魏源等极少数有识之士面对异质文明冲击,能够从传统文明厚重的蛹茧中探头外望、了解世界,甚至提出“师夷长技”这一石破天惊的主张。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把握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性质与意义 /
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2023·广东卷7 2022·广东卷6
1.(2023·广东·高考真题)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日本殖产兴业是建立官营工 厂,扶植民营企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指导之下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1·广东·高考真题)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洋纱(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对洋纱形成优势,C正确;材料显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在内地的某些地区并不输于沿海,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排除。
1.把握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晚清上承古代中国,下接中华民国,是列强侵略中国最惨烈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痛苦的嬗变时期,外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大背景攸关,内含忧辱奋争的家国情怀 。
政治:
①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③中国外交由传统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④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社会各阶层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③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实力派崛起(时间:太平天国运动后)
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
①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②洋务运动进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③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对外国商品的输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转变,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
①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③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2.学术热点
①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直观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和初被拖入国际社会时依然如故的自我中心、愚昧无知、顽固与排拒,缺乏近代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和近代外交观念
②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③西方中心论下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因此用闭关锁国概括清代中国对外状态完全不符合史实。“闭关锁国”是实际上西方中心论的体现。它的出现一方面是被用来掩盖近代以来西方屡屡侵略 中国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待历史上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态度偏离原本的方向,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偏误。
④鸦片战争后传统海防观念的变化;传统海防观念:重陆轻海,以陆守为主;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海防战略:认为英军近陆作战能力远逊于清军,英军只能海战不能陆战,如果能设法诱敌登岸,则可容易制敌,
这表明清政府对当时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认识有限。但是他们对自身历史的反省与对西方的认识要经历一个循序深化的过程。 若罔顾历史场景仅以今人的标准对这一防守措施一味地苛求或指责,就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对鸦片战争中清军遭遇失败后的反思中,耆英与林则徐的海防观念突破了传统海陆防守之藩篱,可谓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的萌芽,是弥足珍贵的,为中国近代海防与近代海军的建构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原料。
⑤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被列强鼓吹欺诈的“中立”政策模糊了敌我界限 ,列强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并不取决于后者的态度和举动,而是视在华利益而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压迫与后期反侵略。太平天国顺应了19世纪中叶国人反对压迫剥削、反对外来侵略的时代主题,勇于承担起这两大历史任务,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书绘的浓墨重彩不容抹杀,其主体的正面形象不能否定。
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主观: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行动迟缓;举措不力;中央政府“自强求富”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统一的国策和规划。
客观:顽固派的阻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⑦因边疆危机引起的塞防与海防之争;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英、俄觊觎新疆,日本侵略台湾,边疆危机加深,而清政府实力衰落,财政困难,加之民族危机加深,国家主权意识较前有所增强,传统海防观念有所转变,出现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塞防与海防之争,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国家具体防务问题而引起的策略之争,也是清朝封建统治者有限财政如何分配的问题,出发点都是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最终清政府做出塞防与海防二者并重的策略,具有积极的合理性。在“东则海防,西则塞防”的策略下,1878年左宗棠最终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设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而1885年清政府也在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因此,这场争论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也促进了中国边疆治理和海疆治理的近(现)代化进程,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意义,体现出清政府国防战略的近(现)代化和陆权、海权意识的发展。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⑧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⑨德国强占胶州湾与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激起了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情绪。
⑩东南互保的实质;所谓“东南互保”,名义上是稳定当时中国南方局势,本质上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东南互保”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将中国人民进一步推向了遭受多重压迫的深渊。同时,“东南互保”之局表明,南方督抚的实力和控制权能在增大,清廷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和驾驭能力遭到削弱。从长远来看,地方督抚绕过中央与列强相互勾结,“挟洋自重”,对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其所带来的地方势力离心倾向的增强与中央集权的弱化,为清政府倒台后出现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被列强乘机扶植为在华的总代理人,逼迫清帝退位,篡夺民国政柄。袁世凯死后,列强为了维护各自利益,纷纷在华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与“东南互保”时的情况如出一辙。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亦可被视作“东南互保”的延伸。
1.(2024·浙江台州·二模)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 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廷把《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说明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D项正确;“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这一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未体现“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排除B项;这一举动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全国·三模)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鸦片战争后的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且因“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故“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 )
A.固守传统外交政策 B.积极履行国际公法
C.国家主权意识淡漠 D.践诺条约相关规定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可知司法及关税主权的丧失被国人认为是外交的成功,说明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淡漠,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得不对外开放,中国的“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被打破,“固守传统外交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故‘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可知,当时的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排除B项;材料主旨“国家主权意识淡漠”,而“践诺条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北京丰台·一模)以下是一位同学研究中国近代前期经济变化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一、纺与织结合的松动 1.纺与织的分离 2.织与耕的分离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增长 1.茶叶种植发展 2.蚕桑种植增加 3.棉花种植增多三、粮食商品率提高
A.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的转移 B.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扩大
C.农村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 D.国内商品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整理的经济变化提纲可以看出,这时期纺织分离、织与耕分离,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提升,说明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渐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成为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具体地点的变化,不能得出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具体地点,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工,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发展,未涉及其他领域,不能得出商品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山东青岛·一模)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苏州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结合所学可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中国正经历着鸦片战争的冲击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动荡,这些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很多地主阶级受到冲击,地方士绅为了维护宗族的稳定和延续,开始设立义庄重构宗族,A项正确;义庄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族稳定,而不是直接对抗政府的赋税压迫,排除B项;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苏州地区义庄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义庄数量增长是地方士绅出于维护宗族秩序的需要而设立的,与列强侵略程度加深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河北邯郸·一模)19世纪60年代后,浙江双林镇附近农村“男子或从事于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江苏吴江县盛泽镇“以丝织业为业者,殆不下万户,男女作工人数殆在五万以上”。家庭劳动力则集中在丝织业上,或雇人做工。江浙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 B.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逐步融入到全球市场中。这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受到了冲击,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机会。同时,由于丝绸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江浙地区的丝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江浙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丝织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所导致的,B项正确;江浙地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经济的解体,不是剩余劳动力出现,排除A项;“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表现为中心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但是材料主要表现“外资入侵后的中国社会”,排除C项;材料主旨“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湖北·一模)如表为晚清部分皇朝经世文编内容统计。其内容变化集中反映了( )
《皇朝经世文续编》 (葛士濬编,1888年刊行) 选辑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朝重要奏稿、文章,在沿用1827年《皇朝经世文编》各门目的基础上,增加洋务、算学、疆域诸纲
《皇朝经世文三编》 (陈忠倚编,1898年刊行) 选辑光绪年间经世文,新增变法、约章、聘使、邮政、操练、制造、工程、船政、矿务、外洋、国势等诸目
《皇朝经世文四编》 (何良栋编,1902年刊行) 选辑辛丑条约签订后新出经世文,洋务更名外部,增加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善举、埠政、治道、史传、地志等
A.“中体西用”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 B.西学输入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C.晚清政治力量和政治倾向的变动 D.民众对西学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综合材料信息可知,皇朝经世文编内容会根据晚清的政治情况增加新的内容,如洋务运动时期增加“务、算学、疆域诸纲”,维新变法时期增加“变法、约章、聘使、邮政、操练、制造、工程、船政、矿务、外洋、国势”,清末新政时期增加“洋务更名外部,增加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综合可以看出,皇朝经世文编收录奏章和经世时文,是当时政治风向的晴雨表,能够反映晚清政治力量和政治倾向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皇朝经世文编内容的变化,不能体现社会的认同,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不认同中体西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皇朝经世文编内容的变化,不能整体反映西学传入中国的情况,排除B项;皇朝经世文编是晚清知识分子编撰,并非民众对西学的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4·青海西宁·二模)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阶级领袖还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有识之士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人士,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男女平等这一思想,且这一主张把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新旧文化冲突加剧”“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排除CD项。故选A项。
8.(2024·湖南·一模)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 )
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 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
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 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中国)。材料所述的历史背景为《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张之洞所代表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试图“以夷制夷”,借俄国的力量约束日本侵华野心,A项正确;1895年时,清政府的宗藩外交体制虽早已千疮百孔,但材料所述情况并未涉及官僚对宗藩体制的表态,排除B项;从“为东方大局计”来看,张之洞对俄国侵华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清醒,C项表述失当,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的开端,但限于学习器物层面,而非制度层面,本题材料未涉及向俄国学习或向日本学习,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江苏·一模)下图是1909年发表于《民呼日报》上的漫画《临渴掘井》,画中茶壶空空,水缸无水,官员在开掘“海军港”这口井。该漫画讽刺了( )
A.清朝官员贪污与腐败 B.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态
C.北洋水师战斗力低下 D.清政府治理无能与无效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临渴掘井必然是无法快速解决口渴问题,所以这幅漫画讽刺的是清政府治理无能与无效,临时挖掘海军港也不能解决中国的海军问题,D项正确;临渴掘井反映的是治理的无能,而不能体现官员的腐败,排除A项;漫画主要表现了清政府的无能无效,无法体现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态,排除B项;建设海军港无法说明北洋水师战斗力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19世纪末,福州船政局建成大船坞,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采取局坞分家的措施,从专门建造海军舰船转向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改变( )
A.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B.标志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C.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D.导致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福州船政局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承接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情况使得洋务企业可以从市场上获利,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A项正确;材料中的洋务企业与实业救国运动无关,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种改变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未体现是否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排除C项;这种改变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清政府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4·湖北·二模)下表为晚清名臣胡林翼统计的清咸丰七年到十一年(1857-1861年)湖北省文武职官及其眷属等的死亡情况。据此可推断( )
死亡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阵亡 31367 69%
因公死亡 873 2%
死节 13009 29%
合计 45249 100%
A.传统忠孝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C.列强侵华遭到民众顽强抵抗 D.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857到1861年是天平天国运动时期,胡林翼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将领,湖北文武职官是湘军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官员多死于阵亡,可知这是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B项正确;阵亡和死节占死亡原因的比例很高,说明在遵守传统忠孝观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列强侵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镇压天平天国很多湖北籍官员战死,不是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河北邯郸·一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思考道器之争,当时一些青年人不由自主地以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嫌弃和疏离中国文明,视西方为“文明”,视中国为“野蛮”。这表明( )
A.改良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B.战争成败影响国人心态
C.中体西用观念彻底破产 D.思想解放趋势势不可挡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94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些青年人不由自主地以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嫌弃和疏离中国文明,视西方为‘文明’,视中国为‘野蛮’。”及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激进知识分子群体视中国为“野蛮”,体现了战争结果对国人心态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兴起,“社会共识”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彻底破产”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部分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文明的态度,无法据此得出思想解放的必然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广东茂名·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下图管理形式,这反映该企业( )
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 B.受外来资本控制
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 D.有较强的独立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采用了股份制形式,同时官僚也参与进来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体现了企业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双重特点,A项正确;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没有描述受外来资本控制信息,排除B项;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避免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督商办的企业,其独立性较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山东青岛·一模)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时空是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及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跳出学习“器物”的范畴,体现了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工厂的做法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推动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4·陕西榆林·三模)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局用工“薪水视官阶,告假者按日扣除,问有责任较重、厂务较繁、尤为出力者,另筹津贴以优异之,于量能授食之中,寓奖励人才之道”,少数技术高超的归国留学人员,月工资高达136两。这说明洋务企业( )
A.已具备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B.摆脱了封建性质管理模式
C.有意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 D.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题干中“于量能授食之中,寓奖励人才之道”,表明洋务企业引进了一些鼓励机制,对调动员工积极性有一定作用,C项正确;题干中“薪水视官阶”,表明洋务企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仍是封建性质的近代企业,还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也未摆脱封建的管理模式,排除A、B两项;洋务军事工‘业完全为封建统治服务,并不面向市场,也就不存在市场竞争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山西朔州·二模)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4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上海驻英领事在就太平天国的报告中写到,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因为与清政府的斗争而争取欧洲国家的合作,出卖国家主权,反映出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的联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太平天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4·新疆·二模)洋务派认识到“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形,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因此他们“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出于兴办洋务与沟通列强的需要,清政府开始着手派驻使节。这一举措( )
A.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出于兴办洋务与沟通列强的需要,开始着手派驻使节,这就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联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夸大了清政府开始派驻使节的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开始着手派驻使节无法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清政府开始着手派驻使节无法打击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4·吉林长春·三模)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与丹麦正在欧洲交战,李福斯立即下令扣押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
C.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 D.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可知,恭亲王利用国际法来抗议,这表明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恭亲王只是害怕卷入列强纷争之中,并非维护海洋权益,排除B项;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说法虽然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4·海南·三模)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如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甲午战争之后”、“九条自强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依然是奉行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没有跳出学习“器物”的范畴,体现了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政治改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工厂的做法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有利于推动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4·河南周口·二模)1874年,日本借口侨民被杀出兵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朝廷创设电报。到1891年,全国电报线路“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由此可知( )
A.技术变革保障了台湾安全 B.日本的殖民统治受到冲击
C.边疆危机影响通讯现代化 D.清廷扭转了军事被动局面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朝廷创设电报”体现的是台湾及沿海地区的海防危机对电报线路铺设的影响,即边疆危机影响通讯现代化,C项正确;技术变革并未成功保障台湾安全,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把台湾割给日本,此时日本并没有统治台湾,排除B项;电报线路的铺设并未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押广东卷第7题
晚清: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2021·广东卷6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热点问题有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西方中心论下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传统海防观念的变化;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因边疆危机引起的塞防与海防之争;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东南互保的实质;德国强占胶州湾与义和团运动; 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角度认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的侵略方式对应为商品输出;帝国主义阶段对应为资本输出与瓜分狂潮等等。 既要理解晚清衰世政权的落后,也要知道晚清的进步因素。如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 直观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和初被拖入国际社会时依然如故的自我中心、愚昧无知、顽固与排拒,但林则徐、魏源等极少数有识之士面对异质文明冲击,能够从传统文明厚重的蛹茧中探头外望、了解世界,甚至提出“师夷长技”这一石破天惊的主张。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把握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性质与意义 /
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2023·广东卷7 2022·广东卷6
1.(2023·广东·高考真题)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3.(2021·广东·高考真题)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1.把握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晚清上承古代中国,下接中华民国,是列强侵略中国最惨烈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为痛苦的嬗变时期,外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大背景攸关,内含忧辱奋争的家国情怀 。
政治:
①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③中国外交由传统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近代外交制度逐步确立
④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社会各阶层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③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中央权力下移,地方实力派崛起(时间:太平天国运动后)
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
①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②洋务运动进行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③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对外国商品的输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转变,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思想文化:
①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③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2.学术热点
①中外对待不平等条约具体条款的态度;直观反映出中国与世界的严重脱节和初被拖入国际社会时依然如故的自我中心、愚昧无知、顽固与排拒,缺乏近代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和近代外交观念
②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③西方中心论下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因此用闭关锁国概括清代中国对外状态完全不符合史实。“闭关锁国”是实际上西方中心论的体现。它的出现一方面是被用来掩盖近代以来西方屡屡侵略 中国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待历史上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态度偏离原本的方向,从而在认识上产生偏误。
④鸦片战争后传统海防观念的变化;传统海防观念:重陆轻海,以陆守为主;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海防战略:认为英军近陆作战能力远逊于清军,英军只能海战不能陆战,如果能设法诱敌登岸,则可容易制敌,
这表明清政府对当时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认识有限。但是他们对自身历史的反省与对西方的认识要经历一个循序深化的过程。 若罔顾历史场景仅以今人的标准对这一防守措施一味地苛求或指责,就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对鸦片战争中清军遭遇失败后的反思中,耆英与林则徐的海防观念突破了传统海陆防守之藩篱,可谓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的萌芽,是弥足珍贵的,为中国近代海防与近代海军的建构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原料。
⑤太平天国运动的外交;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被列强鼓吹欺诈的“中立”政策模糊了敌我界限 ,列强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并不取决于后者的态度和举动,而是视在华利益而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压迫与后期反侵略。太平天国顺应了19世纪中叶国人反对压迫剥削、反对外来侵略的时代主题,勇于承担起这两大历史任务,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书绘的浓墨重彩不容抹杀,其主体的正面形象不能否定。
⑥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原因:主观: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行动迟缓;举措不力;中央政府“自强求富”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统一的国策和规划。
客观:顽固派的阻碍、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
⑦因边疆危机引起的塞防与海防之争;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英、俄觊觎新疆,日本侵略台湾,边疆危机加深,而清政府实力衰落,财政困难,加之民族危机加深,国家主权意识较前有所增强,传统海防观念有所转变,出现了塞防与海防之争。塞防与海防之争,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因国家具体防务问题而引起的策略之争,也是清朝封建统治者有限财政如何分配的问题,出发点都是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最终清政府做出塞防与海防二者并重的策略,具有积极的合理性。在“东则海防,西则塞防”的策略下,1878年左宗棠最终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设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而1885年清政府也在台湾建省,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因此,这场争论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也促进了中国边疆治理和海疆治理的近(现)代化进程,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意义,体现出清政府国防战略的近(现)代化和陆权、海权意识的发展。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⑧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重要转折点。
⑨德国强占胶州湾与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激起了民众自发的反帝爱国情绪。
⑩东南互保的实质;所谓“东南互保”,名义上是稳定当时中国南方局势,本质上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东南互保”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将中国人民进一步推向了遭受多重压迫的深渊。同时,“东南互保”之局表明,南方督抚的实力和控制权能在增大,清廷对地方实力派的控制和驾驭能力遭到削弱。从长远来看,地方督抚绕过中央与列强相互勾结,“挟洋自重”,对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其所带来的地方势力离心倾向的增强与中央集权的弱化,为清政府倒台后出现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武昌起义后袁世凯被列强乘机扶植为在华的总代理人,逼迫清帝退位,篡夺民国政柄。袁世凯死后,列强为了维护各自利益,纷纷在华寻找和扶植新的代理人,与“东南互保”时的情况如出一辙。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亦可被视作“东南互保”的延伸。
1.(2024·浙江台州·二模)清廷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 B.意味着“华夷秩序”的彻底崩溃
C.标志着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D.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2.(2024·全国·三模)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鸦片战争后的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且因“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的或国防的重要”,故“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这反映出当时的人们( )
A.固守传统外交政策 B.积极履行国际公法
C.国家主权意识淡漠 D.践诺条约相关规定
3.(2024·北京丰台·一模)以下是一位同学研究中国近代前期经济变化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一、纺与织结合的松动 1.纺与织的分离 2.织与耕的分离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增长 1.茶叶种植发展 2.蚕桑种植增加 3.棉花种植增多三、粮食商品率提高
A.农副产品贸易中心的转移 B.农业生产区域性分工扩大
C.农村自然经济结构走向瓦解 D.国内商品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4.(2024·山东青岛·一模)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
5.(2024·河北邯郸·一模)19世纪60年代后,浙江双林镇附近农村“男子或从事于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江苏吴江县盛泽镇“以丝织业为业者,殆不下万户,男女作工人数殆在五万以上”。家庭劳动力则集中在丝织业上,或雇人做工。江浙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 B.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C.经济中心地位的辐射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推动
6.(2024·湖北·一模)如表为晚清部分皇朝经世文编内容统计。其内容变化集中反映了( )
《皇朝经世文续编》 (葛士濬编,1888年刊行) 选辑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四朝重要奏稿、文章,在沿用1827年《皇朝经世文编》各门目的基础上,增加洋务、算学、疆域诸纲
《皇朝经世文三编》 (陈忠倚编,1898年刊行) 选辑光绪年间经世文,新增变法、约章、聘使、邮政、操练、制造、工程、船政、矿务、外洋、国势等诸目
《皇朝经世文四编》 (何良栋编,1902年刊行) 选辑辛丑条约签订后新出经世文,洋务更名外部,增加富强、国债、税则、钞法、银行、赛会、公司、公法、议院、善举、埠政、治道、史传、地志等
A.“中体西用”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 B.西学输入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C.晚清政治力量和政治倾向的变动 D.民众对西学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7.(2024·青海西宁·二模)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群体 具体主张
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
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
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
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
8.(2024·湖南·一模)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折称:“从古各国角力之时,大率皆用远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国之力,断不能兼与东西洋各国相抗”,俄国“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实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资粮车马”。这反映出此时的清朝官僚( )
A.试图推行“联俄制日”外交 B.决定放弃旧的传统宗藩关系
C.对列强侵华本质有清醒认识 D.对西方的态度转为主动西化
9.(2024·江苏·一模)下图是1909年发表于《民呼日报》上的漫画《临渴掘井》,画中茶壶空空,水缸无水,官员在开掘“海军港”这口井。该漫画讽刺了( )
A.清朝官员贪污与腐败 B.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态
C.北洋水师战斗力低下 D.清政府治理无能与无效
10.(2024·黑龙江吉林·一模)19世纪末,福州船政局建成大船坞,承接中外船舶的修理和订造军用、民用船舶;江南制造总局也采取局坞分家的措施,从专门建造海军舰船转向修造中外兵商轮船。这种改变( )
A.提高了洋务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 B.标志着实业救国运动兴起
C.打破了外国公司垄断中国航运局面 D.导致清政府财政危机加深
11.(2024·湖北·二模)下表为晚清名臣胡林翼统计的清咸丰七年到十一年(1857-1861年)湖北省文武职官及其眷属等的死亡情况。据此可推断( )
死亡原因 人数/人 百分比
阵亡 31367 69%
因公死亡 873 2%
死节 13009 29%
合计 45249 100%
A.传统忠孝观念受到严重挑战 B.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C.列强侵华遭到民众顽强抵抗 D.晚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2.(2024·河北邯郸·一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激进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思考道器之争,当时一些青年人不由自主地以西方殖民者的眼光看待中国,嫌弃和疏离中国文明,视西方为“文明”,视中国为“野蛮”。这表明( )
A.改良思潮成为社会共识 B.战争成败影响国人心态
C.中体西用观念彻底破产 D.思想解放趋势势不可挡
13.(2024·广东茂名·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下图管理形式,这反映该企业( )
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 B.受外来资本控制
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 D.有较强的独立性
14.(2024·山东青岛·一模)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15.(2024·陕西榆林·三模)洋务运动时期,福州船政局用工“薪水视官阶,告假者按日扣除,问有责任较重、厂务较繁、尤为出力者,另筹津贴以优异之,于量能授食之中,寓奖励人才之道”,少数技术高超的归国留学人员,月工资高达136两。这说明洋务企业( )
A.已具备资本主义企业性质 B.摆脱了封建性质管理模式
C.有意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 D.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16.(2024·山西朔州·二模)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活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17.(2024·新疆·二模)洋务派认识到“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形,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因此他们“拟奏请派员前往各国”。出于兴办洋务与沟通列强的需要,清政府开始着手派驻使节。这一举措( )
A.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打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2024·吉林长春·三模)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大沽口发现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当时普鲁士与丹麦正在欧洲交战,李福斯立即下令扣押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奕讥依仗《万国法原理》抗议,最终李福斯被迫释放了三艘商船。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具有近代外交理念 B.清朝重视维护海洋权益
C.西方列强严重侵害中国主权 D.中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
19.(2024·海南·三模)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如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六、宜速讲商务; 二、宜亟练海军;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三、宜亟造铁路;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四、宜分设枪炮厂;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五、宜广开学堂;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20.(2024·河南周口·二模)1874年,日本借口侨民被杀出兵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遂奏请朝廷创设电报。到1891年,全国电报线路“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由此可知( )
A.技术变革保障了台湾安全 B.日本的殖民统治受到冲击
C.边疆危机影响通讯现代化 D.清廷扭转了军事被动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