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含答案)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含答案)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09: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导航]
课标定向 重点提示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德尚贤、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贵思想,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时期:起源时期:中华文明________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对西周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________”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________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________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________的主流。
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________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①佛教传入和________兴起。
②________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
(1)明清之际,提倡________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________。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___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时期:传统文化受冲击。
(1)鸦片战争后:________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________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________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儒家社会关系和政治文化
主要内容 ①周公提出“________”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倡“仁”,主张“________”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③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________。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________”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概况
夏商时期 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________”,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和荀子以朴素的________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战国时期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评价: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提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
(1)内容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________”,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③《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2)意义:这些思想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认识、处理事情的方法
(1)表现:西周末年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提出“_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________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________,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________,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________,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____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_______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概念辨析——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个体由于长期生活在某地或某个民族中所形成的对该区域共同体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区域或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更不容易改变。
2.图解历史——《易经》
《易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哲学著作之一,被长期用作“卜筮”,即对未来事态发展的占卜。《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是儒家、道家的共同经典。
3.学习情境——顾炎武的历史“自觉”
在反思清朝何以取代明朝的时候,顾炎武对清朝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名思想家的历史“自觉”。
思考:这种“自觉”内涵是什么?
4.概念辨析——“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周公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做到“敬天保民”。
5.易错提醒——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有本质区别。
现代的“民主”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而儒家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6.知识拓展——“天人合一”的两层意思
(1)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2)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7.生活情境——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思考: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什么文化内涵?
8.知识拓展——《礼记》
《礼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等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9.社会情境——抗疫斗争
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在抗疫过程中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思考:中国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
10.图解历史——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图反映了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探究主题一 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史料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
导读:史料从“人际和谐、天人协调、人本思想、爱国传统”等角度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思考:史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开放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史料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地说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狭义地说,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思想文化。所谓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中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某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包蕴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
——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导读:史料从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1)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也是修养境界。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独创性 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独自创发、逐渐形成的,在其开创和形成的过程中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绵延性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数千年间,诸文明民族创造的文化,生灭消长,此起彼伏。唯独东亚大陆的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未曾中断,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与那些时有中断的“突然性文化”迥然有别
兼容性 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其次是儒、释、道三者长期并存,同时还以宽厚的心态容纳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
多元性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一是不同地域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文化;二是这些文化通过兼容、渗透和互补,汇合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三是中华文化还包容吸收乃至同化国外文化
伦理性 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体现了惩恶扬善、仁爱忠孝、尊君重民等伦理性观念,相比之下,法律的作用和威力显得不那么突出
人文性 中华文化自成一种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而且将个体融入集体,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
统一性 数千年来,中国维持统一之局而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性
凝聚性 中华文化的凝聚性包括自然凝聚性和社会凝聚性两个方面,其中在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基础上升华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维护独立和统一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整体性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把人、社会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结构也具有整体性,如儒、释、道的融合,书画同源等;中华传统文化还注重从整体上看问题,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含有朴素辩证法的要素
探究主题二 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史料实证——近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型
史料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导读:史料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开放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史料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导读:史料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看法。
历史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把握并协调好各民族的关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面对当今世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必须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对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养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
家国情怀——正确弘扬传统文化
(1)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我们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3)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1.古代中国形成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包括周边各民族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
2.儒学从春秋产生,一直到明清时期的转折和更新的发展历程,对中华文化影响巨大。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的特点。
4.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经典示例·品悟借鉴]
[例]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
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
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
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
[通法悟道]
[多维训练·随堂检测]
1.在湖北襄阳九连墩发掘的战国晚期1、2号墓中出土乐器90余件,其中钟磬是按照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悬”方式进行排列,此外还出土有重巫、尚怪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鹿角立鹤等。这体现了(  )
A.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B.音乐文化的巫术气息
C.礼制为重的精神追求 D.墓葬文化的宗教色彩
2.如图所示是江宁石通山的石棚。“石棚”是原始先民为祭祖与祭天而修建的,他们认为先祖与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于他们而言,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也是祭祀天地的坛。石棚的修建主要体现了原始先民(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尊崇先祖的传统
C.崇拜自然的观念 D.以神为本的精神
3.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4.鸦片战争后,一些理学名家出现了调和子儒的倾向,例如曾国藩“排除了有些儒者独守孔孟程朱之道的偏狭,淡化了儒学和诸子学的界限,加以兼容并包”。一时间阅读子书、校释子书、评价诸子成为风尚。这一现象(  )
A.承袭了经世致用的传统
B.动摇了儒家伦理的正统地位
C.弘扬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D.顺应了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
5.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多次领导西洋之旅,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助推“西学东渐”。这表明中国古代文化(  )
A.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B.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C.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在传承中赓续更新
关注点一 孔子思想的继承性
[史学新论] 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
——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
[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中“上至……下至……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说明孔子的学说是继承前人思想。
[激活思维] 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是根植于本土,独自创立进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思辨训练1] 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并感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这表明(  )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文化融合趋势逐渐增强
关注点二 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
[史学新论]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如何确立儒家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一是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是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二是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余英时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蕴含着对当代社会有巨大影响的思想价值。对儒家思想应该批判地继承,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激活思维]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当代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思辨训练2]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关注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意义
[史学新论] 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
——王炯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权威解读] 史学新论强调“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级关怀’等”可看出史学家的论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
[激活思维] 中华文化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激发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
[思辨训练3] 进入高三,很多考生对自己心仪大学的校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发现这些校训多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出自《论语》和《大学》;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出自《周易》;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这表明(  )
A.传统价值追求有旺盛的生命力
B.中国高等院校价值观的多元包容
C.高等教育致力于文艺复兴
D.儒家思想决定着高校的发展
必备知识一遍过
知识点一
1.多元 多元一体
2.(1)血缘认同 文化认同 (2)礼乐文明 (3)百家争鸣
3.儒家思想 (1)正统 (2)传统文化
4.儒、佛、道 (1)①道教 ②魏晋玄学
6.(1)个性自由 经世致用 (2)文字狱
7.(1)向西方学习 (2)科学与民主 (3)中国实际
知识点二
1.①敬天保民 ②仁者爱人 ③民本思想 仁政
2.(1)道法自然 唯物观
4.(1)②为政以德
6.(1)和为贵
知识点三
1.(1)起源 (3)兼收并蓄 (5)绵延不绝
2.(1)内在思想源泉 (2)价值标准 思维方式 (3)治国理政
3.提示:经世致用思想、社会责任感。
7.提示:天人合一思想。
9.提示:体现: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谐大同、命运共同。价值: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和而不同。
关键能力大提升
探究主题一
史料实证
提示: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等。
开放探究
提示:特征:稳定性、连续性和传承性。关系:传统文化包容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二者并不等同。
探究主题二
史料实证
提示:表现: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开放探究
提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
核心素养巧落实
多维训练·随堂检测
1.A [据材料“钟磬是按照墓主人卿大夫身份的‘判悬’方式进行排列”“还出土有重巫、尚怪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铜鹿角立鹤”可知,该墓葬既遵循礼乐制度,又具有地方特色,这体现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墓葬文化而非音乐文化,排除B项;题干体现出文化多元特征信息,突出的是文化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宗教无关,排除D项。]
2.A [材料中的石棚既是“安葬祖先的墓”,又是“祭祀天地的坛”,将祖先与天地放置于同一层级,体现的是原始先民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不仅是尊崇先祖,故选A项;排除B项;石棚主要是为了祭祖与祭天,与崇拜自然无关,故排除C项;祭天只是石棚的其中一项作用,“以神为本”的说法存在绝对化错误,故排除D项。]
3.B [据材料“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既要‘敬天’,又须‘保民’”可知相比商朝时期的“神本”思想,西周时期更强调统治者对民事的关注,体现了当时从“神本”向“民本”思想的转变,故选B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统治者在强调民本的同时,也强调对神权的遵从,说明当时的治国方略尚未理性成熟,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更多强调集体意识,只有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个体意识的觉醒,排除C项;“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说明当时在强调神权的同时,更突出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排除D项。]
4.A [据材料“淡化了儒学和诸子学的界限,加以兼容并包”可知,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统治危机加深,部分传统知识分子主张兼容并包,通过挖掘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来寻找救国之道,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这一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现象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传统,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指学习西方技术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而材料中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属于对西学的学习,排除C、D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行为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与包容,不是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在传承中更新而是在对外交往中更新,排除D项。]
视野拓展全通关
思辨训练1 C [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的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C项正确。]
思辨训练2 D [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材料中的“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说明材料探讨的是继承传统文化对于融入世界的重要性,即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故选D。]
思辨训练3 A [据材料“这些校训多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可知一些大学校训的核心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说明传统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现代很多大学校训都出自古代中国典籍,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价值观,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部分高校的校训,而非高等教育的目标,排除C项;“决定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