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复习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 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 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 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2.综合“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驿守门官的官职。”这些要素可以得知( )
A. 陈桥兵变的发生乃是天意 B. 陈桥兵变是一次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C. 陈桥兵变没有通过流血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D. 陈桥兵变发生在960年
3.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4.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B. 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C. 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D. 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6.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民族政权的繁荣 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7.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10.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高的早点食品,它还蕴涵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 ”,可见百姓的憎恶之人是()
A. 秦桧 B. 元昊 C. 赵构 D. 阿骨打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从根本上( )
A. 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 反映了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C. 讽刺了统治者的腐败,甘愿据守江南一隅的享乐面貌
D. 表达了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12.2020年6月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岳飞文化夏令营在江西九江柴桑区开营。夏令营成员参观了岳母祠、中华贤母园,聆听了岳飞及岳母故事,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下列关于岳飞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B.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被后人尊崇和怀念
C.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达成澶渊之盟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南宋人民的利益
13.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
A. 制瓷业发达,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B.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宋朝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 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14.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了棉纺织工具
C.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所造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D.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15.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其中“平西夏”这一过程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耶律阿保机 B. 宋太宗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17.风吹草低,金戈铁马,还有震动欧亚的血与火交织的武功,组成了元朝历史的“风景线”。下列与元朝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蒙古政权建立 ③南宋灭亡 ④元朝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18.某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统一中国 B. 推行汉法,实行改革
C.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D. 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19.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的局面是( )
A. 划江而治 B. 直接对峙
C. 南宋向蒙古称臣 D. 双方在边界建立互市发展贸易
20.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 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 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 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D. 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2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台湾府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台湾省
22.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
A.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 行省制度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 D.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23.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24.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 防止分裂割据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强化思想控制 D. 开发边疆地区
25.“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朝最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B. 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 《窦娥冤》是汤显祖创作的元曲著名剧本
26.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27.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 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舍” D. 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
28.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9.“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指南针),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印刷术的运用,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 火药武器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方式
C.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D. 三大发明出现,阻碍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30.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重文轻武】
材料四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3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清晰地告诉我们,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政权并立】
材料一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后创制了文字。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民族交融】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 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与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
【走向统一】
两宋时期,各个政权间不管是通过战争还是议和,客观上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向着统一方向发展着。
(1) 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分别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情况。请判断这两段材料对应的两个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2) 请写出材料二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3) 材料三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请问,南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灭掉?
(4) 材料四反映元朝时期通过迁徙杂居的形式,形成了新的民族。该民族是指哪个?
(5)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哪个?它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朝代
地区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宋代
(1080年)
北方 974 149 492 466
南方 262 65 405 1038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1) 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有哪些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 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你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藩镇之弊”是指什么?请写出材料中“兵也收了”的具体做法。
(2)相比于唐代,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写出该朝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名称。
(4)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明当时( )
A. 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B. 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 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的内容。根据题干信息“宋代134位相,123人科举出身”可知,宋代宰相中多为科举出身,这说明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官员的主体,但是它不能表明A、C两项,因为当时还有恩荫做官的现象,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说明当时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因此答案选D。
2.综合“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即位之后,赵匡胤斩封邱的守门官,升了陈桥驿守门官的官职。”这些要素可以得知( )
A. 陈桥兵变的发生乃是天意 B. 陈桥兵变是一次有预谋的军事政变
C. 陈桥兵变没有通过流血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D. 陈桥兵变发生在960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陈桥兵变的理解。通过题干中的“预备黄袍,即位之后升了陈桥驿守门官的官职”等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有预谋的兵变。故A项错误,B项正确;陈桥兵变是通过流血的方式实现改朝换代的,C项错误;陈桥兵变发生于960年, 但D项与题意无关, 排除。故选B项。
3.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重武轻文政策 D. 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故选B。
4.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 )
A. 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B. 是地方的知州、知县
C. 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D. 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宫)通签书施行,”由此可知通判的设置是为了牵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宋初设通判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牵制地方官的权力。
故选C。
5.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北宋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北宋建立960年;②“澶渊之盟”1005年;③阿保机建立契丹权916年;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1038年。③①②④顺序正确。
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重点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
6.为了写一篇论文,小明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西夏、宋的战与和》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民族政权的繁荣 D. 中华大家庭的团圆
【答案】A
【解析】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与北宋并立。
故选:A。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7.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
A. 辽、夏向宋称臣 B. 北宋割地求和
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宋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北宋和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因此宋与辽、夏和议的共同点是北宋送给辽、西夏岁币,故C正确。
A.西夏向宋称臣,辽没有向北宋称臣,故A错误。
B.北宋没有割地求和,故B错误。
D.议和后,双方边境基本上维持和平的局面,贸易兴旺,故D错误。
故选C。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一定的财政负担,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故①③④符合题意。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并向游牧民族称臣表述不正确,如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结成的是兄弟之邦,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故选:A。
本题以《全球通史》中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9.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答案】D
【解析】秦俑故乡,丝路源头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繁华汴水,精彩开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六朝古都,金陵风韵反映的是南朝都城建康;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反映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故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故选D。
本题考查南宋都城,知道南宋都城是临安。
本题考查南宋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油条是我国分布面最广、食用频率最高的早点食品,它还蕴涵丰富的历史内容。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 ”,可见百姓的憎恶之人是()
A. 秦桧 B. 元昊 C. 赵构 D. 阿骨打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谋反”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油条最早出现于杭州,俗称油炸“桧”,反映了百姓对岳飞的同情与肯定,故A正确。
B.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排除B。
C.赵构是南宋的建立者,排除C。
D.阿骨打是金国的建立者,排除D。
故选A。
1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从根本上( )
A. 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 反映了西湖景色秀丽迷人
C. 讽刺了统治者的腐败,甘愿据守江南一隅的享乐面貌
D. 表达了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的偏安。诗词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腐败, 不愿收复失地, 追求享乐的面貌。
12.2020年6月4日,第四届海峡两岸岳飞文化夏令营在江西九江柴桑区开营。夏令营成员参观了岳母祠、中华贤母园,聆听了岳飞及岳母故事,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下列关于岳飞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B.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被后人尊崇和怀念
C.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后,达成澶渊之盟
D. 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南宋人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打退辽军。之后, 辽宋议和, 辽朝退兵, 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岳飞生活在南宋。故选C。
13.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
A. 制瓷业发达,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B.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 宋朝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 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到宋初,南方人口明显超越北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14.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了棉纺织工具
C.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所造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D.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解答】
D.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的评述,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故排除。
故选D。
15.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
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宋代商业繁荣,在瓦子里可以看杂技;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所以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与题干城市繁荣,商业兴盛无关,排除。
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明确宋代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16.“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其中“平西夏”这一过程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耶律阿保机 B. 宋太宗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答案】C
【解析】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年,西夏灭亡。虽然蒙古进攻西夏之时,在六盘山去世,但这并没有阻止蒙古大军的步伐。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知道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建立起地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汗国,其兵锋最西抵达多瑙河流域。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成吉思汗的功绩。
17.风吹草低,金戈铁马,还有震动欧亚的血与火交织的武功,组成了元朝历史的“风景线”。下列与元朝有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蒙古政权建立 ③南宋灭亡 ④元朝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②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建立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依据所学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1234年蒙古灭金。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实现大统一。顺序应为②①④③,故D正确。
ABC.排序均错误,故排除ABC。
故选D。
18.某历史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 建立元朝,统一中国 B. 推行汉法,实行改革
C. 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D. 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答案】C
【解析】“一代天骄”指的是成吉思汗。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故选C。
19.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的局面是( )
A. 划江而治 B. 直接对峙
C. 南宋向蒙古称臣 D. 双方在边界建立互市发展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蒙古灭金后的形势。当时形成了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因为多种原因,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故选B。
20.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以下可以入选的是( )
A. 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 B. 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C. 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D. 统女真,完统一,建立金朝灭北宋
【答案】A
【解析】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他想为这本书写一句作品简介。可以入选的是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图改革。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建立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本题以某同学阅读了《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为依托,考查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21.“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台湾府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台湾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 元朝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选C。
22.著名史学家钱穆说:“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这主要说明( )
A. 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B. 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C. 行省制度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 D. 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据题干“……行中书省正名定义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更利于权力集中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故选C。
23.从设置宣政院到澎湖巡检司,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时,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元政府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戚继光等荡平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都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所以上述史实都属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24.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 防止分裂割据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强化思想控制 D. 开发边疆地区
【答案】A
【解析】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题以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为依托,考查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蒙古统一、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5.“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唐朝最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B. 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 《窦娥冤》是汤显祖创作的元曲著名剧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的发展。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D项说法有误,故选D。
26.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 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答案】B
【解析】宋代经济发达,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宋代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发达。宋代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点。
故选B。
27.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 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舍” D. 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在科技方面,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城市商业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瓦子”又称“瓦舍”是宋代城市生活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出现的原因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都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他们休闲娱乐场所就日益形成规模。ABC属于中国宋代成就突出的表现;D选项发明火药是在唐朝,不属于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的表现。
本题以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宋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有关内容。
28.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毕昇;②改进造纸术是东汉的蔡伦;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故选B。
29.“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指南针),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印刷术的运用,加快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B. 火药武器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方式
C.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D. 三大发明出现,阻碍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答案】D
【解析】印刷术的运用,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人类文化的传播;火药武器使用极大地影响了作战方式,由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出现,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故选D。
30.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 )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是在宋朝时期发明并应用的,火药在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因此“这三种发明”取得突出成就是在宋元时期,正确答案为C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重文轻武】
材料四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2)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解析】(1)本题考查陈桥驿兵变和杯酒释兵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可知,“陈桥驿站披旒冕”指的事件是陈桥驿兵变。“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事件是杯酒释兵权。
(2)本题考查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要求识记基础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是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3)本题考查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可知,措施是在中央,削弱相权。根据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 ,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措施是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可知,反映的是重文轻武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它的积极影响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清晰地告诉我们,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政权并立】
材料一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后创制了文字。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
材料二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民族交融】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 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开发了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相处;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与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
【走向统一】
两宋时期,各个政权间不管是通过战争还是议和,客观上都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向着统一方向发展着。
(1) 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分别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情况。请判断这两段材料对应的两个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2) 请写出材料二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
(3) 材料三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请问,南宋最后被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灭掉?
(4) 材料四反映元朝时期通过迁徙杂居的形式,形成了新的民族。该民族是指哪个?
(5)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哪个?它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小题1】西夏;金。
【小题2】辽;金。
【小题3】岳飞抗金(南宋抗金)。蒙古族。
【小题4】回族。
【小题5】元朝。意义: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后创制了文字”反映的政权名称是西夏;“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反映的政权名称是金。
本题综合考查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中①代表的政权是辽;②代表的政权是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西夏和金并立。蒙古政权灭金后也与南宋对峙。
本题综合考查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注意把握既与北宋并立又与南宋并立过得政权的名称和最终灭亡这些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3. 本题综合考查了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
注意把握既与北宋并立又与南宋并立过得政权的名称和最终灭亡这些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4. 本题综合考查了元朝的民族交融。注意把握元朝民族交融的表现。
5. 本题综合考查了元朝的地位和元朝统一的重大意义。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朝代
地区 西汉
(2年) 西晋
(280年) 唐代
(742年) 宋代
(1080年)
北方 974 149 492 466
南方 262 65 405 1038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开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1) 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城有哪些特点。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4) 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你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答案】【小题1】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南方经济的发展。
【小题2】特点:人口稠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交错,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商品交易时间延长等。
【小题3】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发达,物产丰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中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船上装有指南针;地理知识的进步;等等。
【小题4】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的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相关史实。
2.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3.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4.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中的“藩镇之弊”是指什么?请写出材料中“兵也收了”的具体做法。
(2)相比于唐代,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写出该朝代掌管全国行政、军事、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名称。
(4)材料四中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答案】(1)藩镇之弊:武将专权。做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变化: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积极影响: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消极影响: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3)制度:行省制度。行政:中书省;军事:枢密院;监察:御史台。
(4)特点:统一和连续。史实: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可知,北宋初期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的经验教训。第二小问,据“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结合北宋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列举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和所学可知,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第二小问,材料一“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反映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最终导致北宋灭亡。材料二反映出北宋重视科举制和文官地位,这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本题考查元朝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第二小问,结合元朝中枢机构的相关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4)本题考查古代中华文明,要求综合分析归纳。第一小问,据“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指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可以结合元朝建立并学习汉民族的制度、文化的史实说明。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