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回首人生路,求索未竟时 ——《朝花夕拾》推进课
壹
教学目标
1.梳理《朝花夕拾》各篇章中不同时期鲁迅所处的地点,了解其成长轨迹。
2.聚焦鲁迅离家、离乡、离国三次离别,探寻其中的原因、隐藏的情感以及背后的深意。
3.感悟鲁迅的离别与回归,体会其赤诚之心以及现实意义。
贰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聚焦鲁迅离家、离乡、离国三次离别,探寻其中的原因、隐藏的情感以及背后的深意。
2.感悟鲁迅的离别与回归,体会其赤诚之心以及现实意义。
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班上有一个“班级树洞”的信箱,专门收到同学们诉说内心困惑的来信,近期经常收到这样的困惑:“都说学习好了才能有未来,但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作业,天天就是听课作业考试,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仅仅只是为了分数吗”“有时候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又害怕同学笑我。”“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还是不理想,努力真的有用吗?”面对这些困惑,老师想请出一位重量级的嘉宾,通过分享他的求学经历来给大家解惑,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关于学习的启示。这个人就是我们的鲁迅先生。
二、活动一:回顾鲁迅求学路
1.问:大家回忆一下,《朝花夕拾》的哪些篇目涉及到鲁迅的求学内容
【明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藤野先生》
2.请大家根据回忆,完成学案上的鲁迅求学轨迹图,梳理完后以:“鲁迅在……时期,告别___________,走向____________。”的句式概括他的求学轨迹。
【预设】鲁迅在童年时期,告别了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
鲁迅在少年时期,告别了绍兴,走向南京;
鲁迅在青年时期,告别了南京,走向了国外;
鲁迅在成年时期,告别了国外,回到了国内。
追问:你觉得这是一段怎样的求学之路呢?
【预设】坎坷、艰难……
总结:求学路上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是这样,鲁迅也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段坎坷、颠沛的求学路呢?求学的经历又带给鲁迅什么呢?我们接下来进入下一个活动:一起与鲁迅同行,体验鲁迅求学路。
三、活动二:体验鲁迅求学路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在这三次求学经历中,你觉得你最能找到共鸣的是哪一次?
【预设】从百草园走向三味书屋这段经历。
2.哪些经历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呢?请快速地阅读文本,找到鲁迅与你共鸣的地方。(提示:可以是做的相似之事,也可以是相似之心情……)
【预设】“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稀里糊涂就上学了。
“三个Ade”—感觉失去自由的一种无奈和伤感。
“不过我读的书也渐渐多了……”—学的知识愈来愈丰富。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贪玩的心理,上甲课做乙事。
童年的鲁迅和大家一样,是被家人送进了学校,告别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需要面对各种功课,但有时也按捺不住贪玩的心。这一切都是所有人都会有的经历,虽然我们有了约束,但是这也是一次新的生命起点的出发,走向知识大门的开启。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这段被要求的求学经历是一场懵懂之旅,那由鲁迅自主选择从故乡到南京的这段经历又会是怎样的呢?
(二)从故乡到南京
1.问:从故乡到南京,鲁迅的求学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阅读提示:细读《琐记》片段,重点关注描写部分,从人物的心理变化中发现人物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圈点勾画。(时间:6分钟)
【预设】因为流言而忧心忡忡——“有如掉在冷水里”、“不敢面对人们。”
因为别人的不解而无奈——“S”城人对中西学堂的偏见。
因为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而愤然——对里面等级森严的不屑,对水师学堂却不能下水的讽刺。
因为未来不知去何处的迷茫
2.【小组讨论】结合文本和屏幕上的链接材料,说说面对这些困境,鲁迅是如何突围的呢?请以下面的句式回答,并说明理由。
面对流言与诟病,我并不逆来顺受,而是__________。
面对知识的匮乏,我并不安于现状,而是__________。
【预设】面对流言与周遭环境的愚昧,我并不逆来顺受,而是勇敢离开,走自己的路。
面对知识的匮乏,我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不断探索,追求新的知识与世界。
小结:谁的青春不迷茫呢?刚刚我们通过细读文本中人物的心理以及言行,并且借助相关助读资料,让我们看到鲁迅在这一段求学经历是如何突围的,看到了鲁迅先生用勇气与不知满足的探索精神完成了从顽皮孩童到有志青年的蜕变。
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自序》
(三)从南京到日本
到了日本的鲁迅是否实现了他的梦想呢?请看屏幕上的文字:
显屏: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藤野先生》
2. 请同学们阅读他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 这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一开始因为讨厌流言而离开,这时的先生还没有明确的理想,到了雷电学堂,他因为讨厌学校的乌烟瘴气而离开,最后去国外他想拯救像父亲一样被耽搁的病人而离开,已经有了非常明确和远大的理想了。然后再进一步,看到国弱民愚的现状,先生想改变其精神,这是把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都抗在了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