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09:4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2.通过研读史料,结合教材,对比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以宰相制度为中心的中枢权力机构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制度因时代变化不断发展演变的演变趋势与特点。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任务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活动一: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形成表格
阶段 时间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其他
奴隶社会 夏

西周
春秋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任务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活动一: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形成表格
阶段 时间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其他
奴隶社会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度 原始民主传统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过渡 春秋 宗法亲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产生。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郡县制(二级制)、监御史(监察) 廷议制
文书制度
两汉 三公九卿;设立中朝(汉武帝);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东汉光武帝) 汉初:郡县(二级制)、封国并存 汉武帝:推恩令;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 三省制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隋:废郡,以州统县 唐: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宋 二府三司制 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
元 中书省 设置行省;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巡抚、巡按
清 设置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认识: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根因)
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使权力继承规范化,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是血缘政治的开端,政治权力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①分封对象及其权力和义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②分封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分封地区
除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④评价:
积极影响:
1.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知识回顾: 分封制
①含义:
(纲要上第一课)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
②与分封制结合、补充的影响:
Ⅰ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Ⅱ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Ⅲ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王权从多子到一子。
知识回顾 宗法制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桓公二年》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应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分封制是更加进步的国家结构,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或部落
①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原始民主传统具有约束力(分封制)。
③等级鲜明(分封制,宗法制)。
④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商王占卜)。
任务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先秦制度的特点
活动二: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分析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任务二: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活动一: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分析周秦制度变化的表现?
(一)最高政治领袖——“ 从王到皇帝”
(二)中央行政制度——从师保制到三公九卿制
职能:①作为最高执政 官,总理朝政;
②担负教导、保养周王的职责;
③辅佐周王、在周王年幼时摄政。
(三)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任务二: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活动一: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分析周秦制度变化的表现?
分封制 郡县制
实施依据
官吏来源、任期
选官标准
收入来源
中央地方关系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局限 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
后世沿用
以宗法血缘基础
按地域划分
世袭,终身
由中央任命,有任期
血缘
才能等
封地
俸禄
间接统治
直接统治
血缘关系 转变为地缘关系
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封邦建国(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郡县制)
部族国家转变为疆域国家
任务二: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活动一: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分析周秦制度变化的表现?
(一)最高政治领袖——“ 从王到皇帝”
(二)中央行政制度——从师保制到三公九卿制
(三)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四)议政方式之变:从国人议政到廷议
材料: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实行廷议。如在是否实行分封问题上就让群臣廷议,导致王缩和李斯的激烈论争,而赢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并由此引发了"焚书坑儒"。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在相当范围内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以推动国家机器和社会肌体的正常运行。 ——摘编自赵燕玲∶《论中国古代皇权制约理论与制约机制》
不同:议政人数和方式不同;
西周∶上自公卿列士,下至国人均可议政,存在着献诗、上书等多种方式;
秦朝:廷议主要局限于中央主要官员,廷臣会议上讨论,皇帝裁决。
作用: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无法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专制。
探究7:根据材料,比较周秦君主听政方式的不同,如何评价秦朝的廷议制度
任务二: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活动一: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分析周秦制度变化的表现?
(一)最高政治领袖——“ 从王到皇帝”
(二)中央行政制度——从师保制到三公九卿制
(三)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四)议政方式之变:从国人议政到廷议
(五)文书行政制度的建立
(五)文书行政制度的建立
材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注:阻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司马迁《史记》
材料:周王通过诰、誓、命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期的公文文种与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秦代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所需的官府往来文种,中央政务公文主要有皇帝御用公文"制"和"诏",改战国时"上书"为"奏",列为臣下专用文种。秦代的地方公文主要在郡和县两个层次上运转,公文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探究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文书行政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特点:①以邮驿为中心;②(目的)为了保障皇帝和中央政令的传达
③公文文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④文书成为行政运作的重要形式;
⑤行文关系渐趋规范;⑥文书管理严密。(以法治国)(第4页史料阅读)
意义:推动文书管理和文书办理流程的制度化和严密化;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任务二: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活动二:利用表格,结合材料,对比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分析原因
史料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①。……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③。
——摘编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问题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百家争鸣为当时治理天下提供了多种方案。
实现途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核心概念: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形成过程:春秋战国——秦朝——汉至元—— 明清
萌芽 确立 发展完善 顶峰衰落
任务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
活动一: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画出秦汉、隋唐,明清中枢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特点:
由皇帝任免
分工明确
行政效率高
丞相位高权重
制度较完备
任务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
活动一: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画出秦汉、隋唐,明清中枢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学思之窗】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思考:东汉中央政府有什么新变化,结合【学思之窗】指出其原因。
隋唐——三省六部制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文帝
唐朝
中朝官
尚书令
尚书台成为
新的行政中枢
改称尚书省,
三省已形成
确立
完善
政事堂
宰相共同议事
的场所
特点:
①相权分散,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影响:
①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任务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
活动一: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画出秦汉、隋唐,明清中枢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任务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
活动一: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画出秦汉、隋唐,明清中枢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
性质变化: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秘书机构→事实上行政中枢
主要职能:
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票拟)
军机处:地处内廷 跪受笔录
秉旨办事 加强皇权
任务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原因和影响
活动一:结合所学,归纳自秦起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
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任务三: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不同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自秦起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特点?
朝代 轨迹与地区层级
秦朝 初步确立 二级 郡—县
汉朝 西 二级 郡—县
王国—侯国
东 三级 州—郡—县
魏晋 曲折 三级 州—郡—县
隋朝 二级 州—县
唐朝 三级 道—州—县
宋朝 三级 路—州—县
元朝 巩固 多级 省—路—府—州—县
明朝 三级 省—府—县
清朝 三级 省—府—县
材料4:按照政区层级的变化情况,可以将秦到民国初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八百余年政区从两级制变次三级制;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历时约七百年,政区重复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循环;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历时约六百五十年,政区从多级制逐步简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最高级: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化最大、最频繁。
2.最低级:县始终是最基本、最低一级、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单位。(下稳上动)
3.层级数: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
4.州道路:存在监察机构逐渐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现象。(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
5.地方行政制度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循环发展)
6.整体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元朝的统治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1)内容: ①中书省直辖地区被称为“腹里”【两山一河:河北、山西、山东】; ②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2)特点:
①性质: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④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3)影响: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清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表格)
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宗法制
周秦之变的表现、原因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行省制
自秦起中央行政制度变化的趋势
自秦起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