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1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1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3 09: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世界
现代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世界格局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两种制度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矛盾仍在
社会主义:巨大成就+艰难曲折
殖民体系
崩溃
单元预览 时空坐标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重、难点
冷战的发生、发展、终结、基本特点以及冷战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趋势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目 录: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
二、国际格局的演变
重要概念
如何理解冷战?
“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方面。
冷战时间
冷战主角
冷战特点
“冷”——是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战”——实质是对抗
重要概念
国际格局: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极:国际政治中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地缘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因素
两极格局:指的是冷战时期,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一: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材料一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召开一系列会议,在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后,建立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材料二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一: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③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领土扩张60万平方千米,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德国: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一: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 ——1947年杜鲁门的演说
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的讲话
社会制度
美国当局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在任何地方发生的每一变动中,我们总能看到有‘莫斯科共产主义’在插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下卷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的演说
意识形态
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斯大林)谋求的势力范围是环苏联领土的“中间地带”,他将这一地带视为苏联国家安全的屏障。
国家战略
④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严重冲突和对立。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一: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①时代背景: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③根本原因:战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国家战略利益、意识形态发生严重冲突。
④现实原因:二战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为什么用“冷”战的方式?
(1)二战的深刻教训。二战后,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
(2)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两败俱伤)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二:阅读教材,梳理冷战的进程(发生、发展、终结)
美 苏
发生 1945-1955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发展 50-70年代 缓和
对抗
结束 1979-1991 紧张
缓和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二:阅读教材,梳理冷战的进程(发生、发展、终结)
美 苏
发生 1945-1955 政治 1947“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8)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 华约(1955)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地缘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德国分裂(1949)
发展50-70年代 缓和 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终结 1979-1991 紧张 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缓和 1985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任务一:全面认识冷战
活动三:依据冷战的典型事件,分析冷战的特点
美 苏
发生 1945-1955 政治 1947“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8) 经互会(1949)
军事 北约(1949) 华约(1955)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地缘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德国分裂(1949)
发展50-70年代 缓和 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终结 1979-1991 紧张 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缓和 1985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
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任务二: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关系
活动一:阅读教材,归纳20世纪下半叶国际格局的变化并形成时间轴
1945
1955
1979
1991
发生
冷战:
发展
终结
华约形成: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60-8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不可逆转
两极格局
任务二: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关系
活动二:归纳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理解其不可逆的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