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20 22:11:2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练
一、选择题
1.(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测试题)根据迄今发现的史料,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  )
A.中国的夏朝 B.古代埃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古代巴比伦。故C符合题意;ABD没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地位。
2.(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约束民众的行为。故D符合题意,D项正确;
图片内容没有宣传君主专制,排除A项;
图片内容不能说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2023九上·和平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影响深远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内容全面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据“《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
A项影响深远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思想落后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传播广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内容全面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2023九上·剑阁期末)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漠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资本论》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并把它刻在石碑上,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查士丁尼法典》,产生于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不符合题意;
C.《权利法案》,产生于1689年的英国,不符合题意;
D.《资本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写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公元前18世纪、人物国王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汉谟拉比法典回答。
6.(2024九上·资源期末)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等方面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漠拉比法典》,这说明(  )
A.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源远流长 B.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古巴比伦人聪明勤劳勇敢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可知,这说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
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完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
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
古巴比伦人聪明勤劳勇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7.(2023九上·梅县区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这表明,该法典(  )
A.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利 B.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C.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倘自由民损坏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性,奴隶不能享有同其他人等同的权利,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正确;
《乌尔纳姆法典》是第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涉及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体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比如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8.(2023九上·梅州期末)“……自由民雇用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材料表明了(  )
A.古巴比伦法制历史悠久 B.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
C.古巴比伦社会秩序安定 D.古巴比伦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自由民雇用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 ”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社会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法制历史问题,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私有财产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社会经济状况的认识。
9.(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往来和借贷,劳动力的雇佣,畜力、船舶、车辆的使用和租赁,以及对手工业工匠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备 B.商品经济活跃
C.交通网络发达 D.奴隶制度确立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往来和借贷,劳动力的雇佣,畜力,船舶,车辆的使用和租赁以及对手工业工匠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反映出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
材料信息仅仅涉及《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规定,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完备,排除A项;
材料反映《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规定,没有关于交通网络发达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未涉及奴隶制度,无法得知奴隶制度是否确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10.(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内容有利于研究(  )
A.欧洲成文法的发展演变 B.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
C.古埃及的经济发展水平 D.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杰出的文明成果,有助于了解古代两河利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
《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亚洲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
古埃及在非洲,排除C项;
种姓制度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11.(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民事、刑事、诉讼等领域,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  )
A.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商品经济活跃
C.社会等级森严 D.地跨欧亚非三洲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B项正确;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社会等级森严、地跨欧亚非三洲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12.(2023九上·期末)在两河流域的《吉尔加美什史诗》中有洪水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传说。材料表明(  )
A.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 B.早期文明因洪水泛滥而兴盛
C.人类文明都分布于大河流域 D.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国都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可见大河流域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A项正确;
大禹治水成功说明早期文明并不是因为洪水泛滥而毁灭,排除B项;
人类文明并非都分布于大河流域,如古希腊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亚非国家文明与大河之间的关系,没有反映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大河文明,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中,第215至240条是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追究的内容,第241至277条是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内容,这反映出古巴比伦(  )
A.商品经济活跃 B.维护贵族利益
C.农业生产发达 D.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有2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有36条”可知,材料所述这些都与财产和商业活动有关,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说明当时古巴比伦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A项正确;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没有涉及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方面的论述,排除B项;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材料内容无关农业生产发达,排除C项;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与保护私有财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
14.(2023九上·临江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  )
A.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结合所学可知,债务人因为天灾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收成受损而无力还债,法律允许他当年不还债、暂停履行合同且不付当年的利息,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保护非因诚信而赖账的债务人,调解当时的社会关系。因此,题干说明当时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B符合题意;
题干未提及债务须无条件偿还,保证债主权益不受侵犯,排除A;
题干反映的内容与债务人有关,并不能体现维护债权人利益,排除C;
"维护民众利益"不符合史实,《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猖獗的洪水.....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据此可以推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  )
A.对外扩张,各个击破 B.极力神化,集中权力
C.大兴水利,开凿河渠 D.统一文字,控制思想
【答案】C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A:对外扩张与题干“洪水”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极力神化,集中权力与题干“洪水”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猖獗的洪水……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可知,两河流域洪水泛滥,据此可以推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大兴水利,开凿河渠,C项符合题意;
D:统一文字,控制思想与题干“洪水”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开凿河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539年)。
材料二:这里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向园、西亚的谷仓,主要靠河流的定期泛滥。……汉谟拉比宣称:“两岸都变成了耕地。……我堆起了一堆堆的谷物,我为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我用牧草和水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我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牧草,并让他们安居在宁静的居所。”
——摘编自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三:除了将他的法律刻在石头上,“这位国王的成就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他是统治者,战士、外交家和行政官员”。他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统治者,因为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
——历史学者米鲁普
(1)列举两河流域的一项文明成就,说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
(2)有人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不仅是“东方的遗产”,更是“世界的遗产”,古巴比伦则是其发展的一个高峰。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说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如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提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历史价 值、汉谟拉比的主要措施及历史意义,并进行分析说明。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创造了很多文明成果,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等,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本题可以从古代两河流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及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故答案为:
(1) 如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认识。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练
一、选择题
1.(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测试题)根据迄今发现的史料,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  )
A.中国的夏朝 B.古代埃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2.(2022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第一条:倘自由民宣誓揭发自由民之罪,控其杀人,而不能证实,揭人之罪者应处死。
第二十二条: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
第二十五条: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
A.宣扬君主专制统治 B.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具有社会规范功能
3.(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4.(2023九上·和平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影响深远 B.思想落后 C.传播广泛 D.内容全面
5.(2023九上·剑阁期末)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漠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资本论》
6.(2024九上·资源期末)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等方面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漠拉比法典》,这说明(  )
A.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源远流长 B.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完美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古巴比伦人聪明勤劳勇敢
7.(2023九上·梅县区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这表明,该法典(  )
A.注重保护奴隶主的权利 B.是第一部成文法典
C.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 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8.(2023九上·梅州期末)“……自由民雇用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材料表明了(  )
A.古巴比伦法制历史悠久 B.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
C.古巴比伦社会秩序安定 D.古巴比伦保护私有财产
9.(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往来和借贷,劳动力的雇佣,畜力、船舶、车辆的使用和租赁,以及对手工业工匠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备 B.商品经济活跃
C.交通网络发达 D.奴隶制度确立
10.(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内容有利于研究(  )
A.欧洲成文法的发展演变 B.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
C.古埃及的经济发展水平 D.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1.(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民事、刑事、诉讼等领域,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说明当时古巴比伦王国(  )
A.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商品经济活跃
C.社会等级森严 D.地跨欧亚非三洲
12.(2023九上·期末)在两河流域的《吉尔加美什史诗》中有洪水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传说。材料表明(  )
A.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 B.早期文明因洪水泛滥而兴盛
C.人类文明都分布于大河流域 D.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13.(2023九上·期末)《汉谟拉比法典》中,第215至240条是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追究的内容,第241至277条是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内容,这反映出古巴比伦(  )
A.商品经济活跃 B.维护贵族利益
C.农业生产发达 D.保护私有财产
14.(2023九上·临江期末)《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  )
A.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15.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猖獗的洪水.....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据此可以推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  )
A.对外扩张,各个击破 B.极力神化,集中权力
C.大兴水利,开凿河渠 D.统一文字,控制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539年)。
材料二:这里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伊向园、西亚的谷仓,主要靠河流的定期泛滥。……汉谟拉比宣称:“两岸都变成了耕地。……我堆起了一堆堆的谷物,我为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我用牧草和水把分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我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牧草,并让他们安居在宁静的居所。”
——摘编自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三:除了将他的法律刻在石头上,“这位国王的成就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他是统治者,战士、外交家和行政官员”。他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统治者,因为他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
——历史学者米鲁普
(1)列举两河流域的一项文明成就,说明地理环境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关系。
(2)有人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不仅是“东方的遗产”,更是“世界的遗产”,古巴比伦则是其发展的一个高峰。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说法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世界上最早以成文法典形式来加强对平民和奴隶进行统治的国家是古代巴比伦。故C符合题意;ABD没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地位。
2.【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内容说明《汉谟拉比法典》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约束民众的行为。故D符合题意,D项正确;
图片内容没有宣传君主专制,排除A项;
图片内容不能说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据“《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内容全面。
A项影响深远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思想落后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传播广泛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内容全面是题干材料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5.【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并把它刻在石碑上,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查士丁尼法典》,产生于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不符合题意;
C.《权利法案》,产生于1689年的英国,不符合题意;
D.《资本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写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公元前18世纪、人物国王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汉谟拉比法典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可知,这说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A项正确;
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相当完美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
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
古巴比伦人聪明勤劳勇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倘自由民损坏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倘自由民损毁半自由民之眼或骨,则赔偿一明那银”“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脸,则应割其一耳。”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性,奴隶不能享有同其他人等同的权利,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正确;
《乌尔纳姆法典》是第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涉及成为人类宝贵精神遗产,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性,未体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比如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8.【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自由民雇用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 ”和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社会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法制历史问题,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问题,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私有财产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社会经济状况的认识。
9.【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往来和借贷,劳动力的雇佣,畜力,船舶,车辆的使用和租赁以及对手工业工匠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反映出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
材料信息仅仅涉及《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规定,不能说明法律体系完备,排除A项;
材料反映《汉谟拉比法典》对商业的规定,没有关于交通网络发达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
材料主旨强调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未涉及奴隶制度,无法得知奴隶制度是否确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杰出的文明成果,有助于了解古代两河利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B项正确;
《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亚洲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
古埃及在非洲,排除C项;
种姓制度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B项正确;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社会等级森严、地跨欧亚非三洲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12.【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代中国都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可见大河流域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A项正确;
大禹治水成功说明早期文明并不是因为洪水泛滥而毁灭,排除B项;
人类文明并非都分布于大河流域,如古希腊罗马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
题干反映的是古代亚非国家文明与大河之间的关系,没有反映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大河文明,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3.【答案】A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有2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有36条”可知,材料所述这些都与财产和商业活动有关,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说明当时古巴比伦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A项正确;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没有涉及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方面的论述,排除B项;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材料内容无关农业生产发达,排除C项;
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与保护私有财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
14.【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结合所学可知,债务人因为天灾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收成受损而无力还债,法律允许他当年不还债、暂停履行合同且不付当年的利息,这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保护非因诚信而赖账的债务人,调解当时的社会关系。因此,题干说明当时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B符合题意;
题干未提及债务须无条件偿还,保证债主权益不受侵犯,排除A;
题干反映的内容与债务人有关,并不能体现维护债权人利益,排除C;
"维护民众利益"不符合史实,《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
【解析】【分析】A:对外扩张与题干“洪水”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极力神化,集中权力与题干“洪水”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猖獗的洪水……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可知,两河流域洪水泛滥,据此可以推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大兴水利,开凿河渠,C项符合题意;
D:统一文字,控制思想与题干“洪水”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开凿河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1)如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提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历史价 值、汉谟拉比的主要措施及历史意义,并进行分析说明。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创造了很多文明成果,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等,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本题可以从古代两河流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及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如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故答案为:
(1) 如楔形文字,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易找到的芦秆或木棒做笔, 在泥板上压刻出文字,即楔形文字,由此可见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古代西亚文明的关系。
(2)如《汉谟拉比法典》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内容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又如材料中提及的汉谟拉比大兴水利,发展农业;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