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二)《第二十条》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二)《第二十条》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09:28:3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作文专题研讨之《第二十条》
2024年
高中作文写作素材运用
01.
热点事件/金句集锦/适用主题
02.
精彩时评文
03.
高考链接
目录
影片《第二十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三个普通故事。为了给女儿治病,王永强找村霸刘文经借高利贷。刘文经是个十足的恶霸,村里人都畏惧他。还不上钱,刘文经逼王永强喝尿,甚至侮辱他的妻子郝秀萍。看着被凌辱的妻子,王永强冲出去和刘文经扭打在一起。恼羞成怒的刘文经扬言要砍死王永强,随即跑向车里取刀。王永强则抄起一把剪刀,在惊恐中捅伤了刘文经,对方最终不治而亡。随后,检方以故意伤害罪,对王永强提起公诉……
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高中生韩雨辰上卫生间时,撞见教导主任的儿子张科霸凌同学。韩雨辰帮助被霸凌的同学,继而遭到对方殴打。打斗过程中,韩雨辰不小心打断张科的鼻梁骨,构成了轻微伤……
公交车上,公交车司机张贵生遇到女孩被流氓性骚扰,张贵生出面阻止,遭到对方殴打。打斗过程中,张贵生拿起车厢内的灭火器,将对方打倒在地。本来见义勇为的他,最终因故意伤害罪入狱,获刑三年。出狱后,张贵生多次到北京上访。几经波折,最终法院撤销了判决,并为他补发“见义勇为”奖……
热点事件
《第二十条》所聚焦的,正是这个受到全民关注的话题。不管是剧情主线——村民王永强因为家人遭到村霸长期凌辱后奋起反抗,最终造成血案;还是两条副线——主人公韩明的儿子出手帮助被欺负的同学、张贵生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却被判故意伤害罪,指向的都是如何让“正当防卫”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第二十条》的意义就在于呼吁“法律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为了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热点事件
1.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适用话题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法的坚守与尊严)
2.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适用话题正义代价勇气责任)
3.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正义,还有谁能保护苍生?(适用话题正义责任担当)
4.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适用话题正义底气评价)
5.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适用话题责任担当)
6.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适用话题小与大部分与整体执法公正)
金句集锦
7.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适用话题人情天理国法和谐)
8.不要嘲笑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因为有一天,他们争取到的光亮会照在你的身上。(适用话题正义担当个体与社会)
9.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适用话题:法治公信力民心)
10.让执法司法更加有温度,人民群众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适用话题温暖美好获得感)
金句集锦
适用主题
角度一:遵法护法,坚守底线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正义不能向罪恶屈服。在法治社会中,只有人人遵法守法,爱法护法,才能让弱小有安全,让善良放光芒,让生命有保障,让正义有回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盾牌,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
角度二:选择善良,弘扬正义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不要嘲笑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因为有一天,他们争取到的光亮会照在你的身上。他们选择了善良与牺牲,见义勇为,维护了公平与正义,灵魂有光,人生无憾;如果只求自保,选择退缩,或者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厄运迟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适用主题
角度三:拒绝霸凌,勇敢自卫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最高检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
精彩时评文
时评片段:
1.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关注,就因为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2.银幕,虽然被深沉的黑色覆盖,却拥有将光明深植人心的神奇力量。尤其是法律题材电影,这种光明与黑暗的交织更为显著。无论案件的细节如何被黑暗所吞噬,公平和正义的光芒总会破晓而出,它们照亮了法律背后隐藏的人类智慧真理和人性的情感良知,为社会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电影《第二十条》正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意为法律题材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将在法律领域和影视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检察日报正义网
精彩时评文
3.银幕上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合民心、顺民意的司法进步。只有司法有力量、有温度、明是非,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的手段。”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周惠永说,“让执法司法更加有温度,人民群众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二十条》的放映,对于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具有积极意义。”——新华社
4.现实复杂矛盾的地方,正是创作的宝库,这也正是《第二十条》的意义所在。电影取材自大家关切的话题,对第二十条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疑点与难点进行艺术化的解构、解读与建构,抛出关键之问,一再强调“法不应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呼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与司法的不断进步。如果《第二十条》能够让正当防卫的条款更加明晰、对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更加有力,让大家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更加敢于自我保护、让见义勇为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并且能对潜在的犯罪分子形成威慑、让他们明白实施不法行为会遭到即时有效的抵抗,那么电影也是善莫大焉了。
这也是优秀现实主义电影所具备的千钧之力:深刻洞察现实,促使检讨与反思,激发改变现实的力量。——澎湃新闻“现实主义的千钧之力”
精彩时评文
从《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条》,礼法传统遭遇哪些现代困境
来源:文学报
在中国,法律早期的高效推进不能不提荀况,他提出的“隆礼重法”的理念,在荀况的认识中,“礼”着重指道德规范以及对老百姓所进行的道德教育、道德感化等,而“法”的重要含义则是指“法律”“法治”“刑罚”等。这至少说明两点:在中国处理家规国法的问题上,伦理道德和法律法制,二者均未缺席,且在具体实践中,伦理道德和法律法制的效力往往是相当的,至少在潜意识里,前者不比后者弱。这在某种程度上令法律一方面呈现出世代相传、永不泯灭的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则在不断迈向公平正义的现代法治社会道路中面临新的课题。
电影《秋菊打官司》里,在秋菊“想要一个说法”的求真过程中,便遇到了来自人情社会的无形打压。秋菊最先找到村长王善堂本人要“说法”,接着,秋菊找到乡上李公安,李公安简单了解秋菊告状的原委后,知道对方是王善堂,都是“熟人”,李公安要求王善堂给秋菊一家应有的经济补偿,同时尽可能地维护了王善堂作为村长的“尊严”。在之后秋菊继续上告的过程中,丈夫万庆来试图阻止,理由是,再告下去,“旁人都觉得咱不好处人了”,也即,将会遭遇“群体认同”的危机。
精彩时评文
综合来看,秋菊及其丈夫万庆来以及村长都需要“面子”,所以,秋菊不接受村长“施舍”一般的“和解”,但出于约定俗成的面子倾向性——“要顾及某人在特定社交群体内的荣誉地位及其影响力”,群体基本都认同给王善堂一个面子,这也是秋菊即便层层上诉,但每次都是维持原判的重要原因。
“隆礼重法”的张艺谋,在电影最后以万庆来的胸片显示肋骨挫伤为理由,令村长王善堂被警车带走,颜面扫地,但从法律角度完胜的秋菊因此就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了吗?显然没有。张艺谋以他擅长的晃动长镜头,追随刚出月子的秋菊,一路小跑穿过乡土树林,那一棵棵干枯的树苗就像人情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无声又无措的审判者,面对秋菊迷惑的眼神,谁也给不出确切的解释。而在某种程度上讲,秋菊的迷惑,正是法制社会进程中试图挑战传统礼法关系的阵痛,它显示出现代法律所谓的“公平正义”和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不适应性,也可以看作是20世纪末中国法制化进程中一重困境的两个照面。
与群己关系相关的又一个儒家伦理原则是义利之辩,而义利关系的历史演变显然体现出道德的历史自觉和现代性困境,由于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一种张力的存在,这便延申出了儒家价值哲学的权变观念,注重对具体境遇的分析,这在新世纪一系列涉及义利和权变关系的电影叙事中,得到反复伸张。
近期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中的韩明就是这样,韩明对见义勇为的公交司机张贵生持续扶持,但试图阻止他继续上诉,以求息事宁人;对郝秀萍和其女儿给予食宿帮助,却试图说服搭档吕玲玲放弃寻找证据,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不得罪领导,也不违背以往的判案经验。
精彩时评文
“权”又称为“时”,“时”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权”一样,是对具体存在境遇的注重。回想电影中对韩明经历的讲述,大学毕业后,因为曾经的“坚持正义”而被囿于县城多年,事业上难有大的发展,好不容易挂职到市检察院,儿子还借读于重点高中,上司以“转正”为诱饵催促韩明快速结案,妻子以“家庭”为理由明示暗示韩明对工作得过且过。中年男人在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下,呈现出中国传统“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的生存哲学,同时也实现了“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的自我调节。
然而,这其中也涉及一个关键词:程序正义。当韩明面对吕玲玲的灵魂拷问时,可以理直气壮怼回去的底气恰恰在于此。韩明以过去几年二十多个相似案例的法律程序和最终判案为参照,重申王永强和刘文经一案的无需争议,斥责吕玲玲一方面不给领导情面,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矫情,而这背后的代价则是丢掉双方的前程,为了一个程序上似乎并没有过错的案件,这种在情和法之间的纠结有必要吗?显然,与西方的“程序正义”不同,“程序正义”在电影中的具体实践呈现为一种折衷主义,在具体的境遇下,它则成为韩明调节礼法关系的权变策略。
精彩时评文
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单线叙事不同,电影《第二十条》一片援引了多个相似案例,并且电影叙事的展开也并非拘泥于一桩案件,影片中涉及公平正义的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儿子面对校园霸凌见义勇为,却得罪了教务处长,母亲支持儿子不道歉,并大打出手,被送进监狱拘留;公交司机看到调戏女孩儿的混混,勇敢站出,用消防栓砸对方头部,被判刑数年,出狱后不断上诉,遭遇车祸身亡;女儿和妻子都是残疾人的王永强受不了地方恶势力刘文经的一再屈辱,抽出剪刀致对方死亡,并在这些事件中不断通过旁白和闪回的方式交代作案背后的深层动机。显然,张艺谋是有着“普法”的宏大设想的,从《秋菊打官司》中试图以秋菊的民告官一案把新颁布的行政诉讼法普及了,张艺谋这次想从“经验”式的案件处理和反思中实现对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观的普及。
从张艺谋的法治题材电影中,我们发现他的确用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些法治社会进程中的困境和完善过程,但我们也得承认,国产法治题材电影在平衡法律和道德,以及提高电影社会实践意义的效度问题上,仍有待更多的呈现与进步。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庙里的一块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十分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中,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
[审题指导]
1) 生活对待人们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劳动,就会得到收获;你待人宽厚,就会被人宽容;你性情懒散,就会事无所成。
2) 生活待人又是不公平的:有时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明明真心待人,得到的却是冷漠与刻薄。在生活的不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是否真的有命运的存在?
3) 可以用具体的叙事来表现“公平”的主题:如母亲重男轻女,对我和弟弟不平等对待;老师有偏向,对优生和差生不公平对待,等等。
4) 可以幻想一个“公平国”,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东西都是平分的,一丝一毫都不差。人们都有公平的意识,只要有一点不公,人们便扭打上公堂,于是衙门便成了肥差,人们便整天生活在为“公平”而战之中……
5)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公平问题,不能把它绝对化。
佳作欣赏
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石地板与石佛像材质的相似,早已因那流淌的岁月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呱呱落地的每个孩子,早已因那不可言说的时光而走向不同命运的轨道。何妨吟啸且徐行,自修自持待公平!
不公平实为浇灌人之苦药良方,应正视之。
被叶嘉莹先生誉作“独能正视与担荷”的杜甫,其少年时才气尽显,后却遭野老无贤仕途失意,又经天宝乱离困苦漂泊,真可谓受尽“生活不公”。然,命运之不公、时代之血泪,浇灌于其担荷品格、不屈笔墨之上,却为青史留下位草堂诗圣。
现实中总有人因“不公平”之苦难外衣、付出多而收获少,怨天尤人,自弃不前。其实,如史铁生所言:“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你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拈轻怕重,遇逆流即怀沙自沉,前功尽弃。惟正视经受,“尽吾志者”如穷而后工辞句,无悔矣。
佳作欣赏:
不公平实为苦难人之甘饴蜜糖,应禅解之。
东坡有言:“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这更是为我们如何看待不公提供借鉴。遭遇不公时,我们可以抛却表象,如东坡一般,流放便笑看起伏命运,寻找诗意栖居,任天而动,潇洒风雨吟啸徐行,禅意解脱。
然而,单纯的凝望与冥想并不足以驱散世间的不公,真正的答案隐藏在公正之中,如同明灯照亮道路。正如《第二十条》所演绎的,公正不仅是心中的北极星,更是手中的利剑,斩断束缚和黑暗。吕玲玲面对庸常与纷扰,紧握着公正的盾牌,不向庸俗和黑暗低头。在滚滚红尘里,让公正的力量在心中生根发芽,世界自会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有名言道:“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对待不公又何尝不是一种扎根呢?无人理解的黑白时光里,无需辩解,扎根自修,待心中日月饱满,窗外自有公平清风来。
若于蜉蝣难撼树,便平整土地,以待采撷;若于难改之不公,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以吾之不变,看变化自在其中。
谢谢聆听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二)
《第二十条》
热点事件:
影片《第二十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三个普通故事。为了给女儿治病,王永强找村霸刘文经借高利贷。刘文经是个十足的恶霸,村里人都畏惧他。还不上钱,刘文经逼王永强喝尿,甚至侮辱他的妻子郝秀萍。看着被凌辱的妻子,王永强冲出去和刘文经扭打在一起。恼羞成怒的刘文经扬言要砍死王永强,随即跑向车里取刀。王永强则抄起一把剪刀,在惊恐中捅伤了刘文经,对方最终不治而亡。随后,检方以故意伤害罪,对王永强提起公诉……
检察官韩明的儿子高中生韩雨辰上卫生间时,撞见教导主任的儿子张科霸凌同学。韩雨辰帮助被霸凌的同学,继而遭到对方殴打。打斗过程中,韩雨辰不小心打断张科的鼻梁骨,构成了轻微伤……
公交车上,公交车司机张贵生遇到女孩被流氓性骚扰,张贵生出面阻止,遭到对方殴打。打斗过程中,张贵生拿起车厢内的灭火器,将对方打倒在地。本来见义勇为的他,最终因故意伤害罪入狱,获刑三年。出狱后,张贵生多次到北京上访。几经波折,最终法院撤销了判决,并为他补发“见义勇为”奖……
《第二十条》所聚焦的,正是这个受到全民关注的话题。不管是剧情主线——村民王永强因为家人遭到村霸长期凌辱后奋起反抗,最终造成血案;还是两条副线——主人公韩明的儿子出手帮助被欺负的同学、张贵生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却被判故意伤害罪,指向的都是如何让“正当防卫”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第二十条》的意义就在于呼吁“法律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为了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金句集锦:
1.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适用话题依法治国公平正义法的坚守与尊严)
2.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适用话题正义代价勇气责任)
3.如果连我们都放弃了正义,还有谁能保护苍生?(适用话题正义责任担当)
4.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适用话题正义底气评价)
5.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适用话题责任担当)
6.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适用话题小与大部分与整体执法公正)
7.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适用话题人情天理国法和谐)
8.不要嘲笑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因为有一天,他们争取到的光亮会照在你的身上。(适用话题正义担当个体与社会)
9.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适用话题:法治公信力民心)
10.让执法司法更加有温度,人民群众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适用话题温暖美好获得感)
适用主题:
角度一:遵法护法,坚守底线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正义不能向罪恶屈服。在法治社会中,只有人人遵法守法,爱法护法,才能让弱小有安全,让善良放光芒,让生命有保障,让正义有回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盾牌,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坚守的底线。
角度二:选择善良,弘扬正义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不要嘲笑为社会正义挺身而出的人,因为有一天,他们争取到的光亮会照在你的身上。他们选择了善良与牺牲,见义勇为,维护了公平与正义,灵魂有光,人生无憾;如果只求自保,选择退缩,或者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唯恐天下不乱,厄运迟早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角度三:拒绝霸凌,勇敢自卫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最高检用通俗的话语解释了“正当防卫”:“被打了为什么不能还手?见义勇为有什么错?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为什么不能勇敢反抗?正义应该有自己的底气。当人们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过于苛责。”
精彩时评文:
时评片段:
1.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关注,就因为这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百姓身边的事情,看似遥远,却时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二十条》不仅是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属于每个人的生活片。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是非观和正义感。——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
2.银幕,虽然被深沉的黑色覆盖,却拥有将光明深植人心的神奇力量。尤其是法律题材电影,这种光明与黑暗的交织更为显著。无论案件的细节如何被黑暗所吞噬,公平和正义的光芒总会破晓而出,它们照亮了法律背后隐藏的人类智慧真理和人性的情感良知,为社会带来了希望与光明。
电影《第二十条》正是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新颖独特的创意为法律题材电影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将在法律领域和影视领域留下深远的影响。——检察日报正义网
3.银幕上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合民心、顺民意的司法进步。只有司法有力量、有温度、明是非,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围。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的手段。”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副厅长周惠永说,“让执法司法更加有温度,人民群众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第二十条》的放映,对于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具有积极意义。”——新华社
4.现实复杂矛盾的地方,正是创作的宝库,这也正是《第二十条》的意义所在。电影取材自大家关切的话题,对第二十条在实践中存在的诸多疑点与难点进行艺术化的解构、解读与建构,抛出关键之问,一再强调“法不应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呼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与司法的不断进步。如果《第二十条》能够让正当防卫的条款更加明晰、对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更加有力,让大家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更加敢于自我保护、让见义勇为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并且能对潜在的犯罪分子形成威慑、让他们明白实施不法行为会遭到即时有效的抵抗,那么电影也是善莫大焉了。
这也是优秀现实主义电影所具备的千钧之力:深刻洞察现实,促使检讨与反思,激发改变现实的力量。——澎湃新闻“现实主义的千钧之力”
从《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条》,礼法传统遭遇哪些现代困境
来源:文学报
在中国,法律早期的高效推进不能不提荀况,他提出的“隆礼重法”的理念,在荀况的认识中,“礼”着重指道德规范以及对老百姓所进行的道德教育、道德感化等,而“法”的重要含义则是指“法律”“法治”“刑罚”等。这至少说明两点:在中国处理家规国法的问题上,伦理道德和法律法制,二者均未缺席,且在具体实践中,伦理道德和法律法制的效力往往是相当的,至少在潜意识里,前者不比后者弱。这在某种程度上令法律一方面呈现出世代相传、永不泯灭的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则在不断迈向公平正义的现代法治社会道路中面临新的课题。
电影《秋菊打官司》里,在秋菊“想要一个说法”的求真过程中,便遇到了来自人情社会的无形打压。秋菊最先找到村长王善堂本人要“说法”,接着,秋菊找到乡上李公安,李公安简单了解秋菊告状的原委后,知道对方是王善堂,都是“熟人”,李公安要求王善堂给秋菊一家应有的经济补偿,同时尽可能地维护了王善堂作为村长的“尊严”。在之后秋菊继续上告的过程中,丈夫万庆来试图阻止,理由是,再告下去,“旁人都觉得咱不好处人了”,也即,将会遭遇“群体认同”的危机。
综合来看,秋菊及其丈夫万庆来以及村长都需要“面子”,所以,秋菊不接受村长“施舍”一般的“和解”,但出于约定俗成的面子倾向性——“要顾及某人在特定社交群体内的荣誉地位及其影响力”,群体基本都认同给王善堂一个面子,这也是秋菊即便层层上诉,但每次都是维持原判的重要原因。
“隆礼重法”的张艺谋,在电影最后以万庆来的胸片显示肋骨挫伤为理由,令村长王善堂被警车带走,颜面扫地,但从法律角度完胜的秋菊因此就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了吗?显然没有。张艺谋以他擅长的晃动长镜头,追随刚出月子的秋菊,一路小跑穿过乡土树林,那一棵棵干枯的树苗就像人情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无声又无措的审判者,面对秋菊迷惑的眼神,谁也给不出确切的解释。而在某种程度上讲,秋菊的迷惑,正是法制社会进程中试图挑战传统礼法关系的阵痛,它显示出现代法律所谓的“公平正义”和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不适应性,也可以看作是20世纪末中国法制化进程中一重困境的两个照面。
与群己关系相关的又一个儒家伦理原则是义利之辩,而义利关系的历史演变显然体现出道德的历史自觉和现代性困境,由于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一种张力的存在,这便延申出了儒家价值哲学的权变观念,注重对具体境遇的分析,这在新世纪一系列涉及义利和权变关系的电影叙事中,得到反复伸张。
近期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中的韩明就是这样,韩明对见义勇为的公交司机张贵生持续扶持,但试图阻止他继续上诉,以求息事宁人;对郝秀萍和其女儿给予食宿帮助,却试图说服搭档吕玲玲放弃寻找证据,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不得罪领导,也不违背以往的判案经验。
“权”又称为“时”,“时”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权”一样,是对具体存在境遇的注重。回想电影中对韩明经历的讲述,大学毕业后,因为曾经的“坚持正义”而被囿于县城多年,事业上难有大的发展,好不容易挂职到市检察院,儿子还借读于重点高中,上司以“转正”为诱饵催促韩明快速结案,妻子以“家庭”为理由明示暗示韩明对工作得过且过。中年男人在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下,呈现出中国传统“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的生存哲学,同时也实现了“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也”的自我调节。
然而,这其中也涉及一个关键词:程序正义。当韩明面对吕玲玲的灵魂拷问时,可以理直气壮怼回去的底气恰恰在于此。韩明以过去几年二十多个相似案例的法律程序和最终判案为参照,重申王永强和刘文经一案的无需争议,斥责吕玲玲一方面不给领导情面,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我矫情,而这背后的代价则是丢掉双方的前程,为了一个程序上似乎并没有过错的案件,这种在情和法之间的纠结有必要吗?显然,与西方的“程序正义”不同,“程序正义”在电影中的具体实践呈现为一种折衷主义,在具体的境遇下,它则成为韩明调节礼法关系的权变策略。
和电影《秋菊打官司》的单线叙事不同,电影《第二十条》一片援引了多个相似案例,并且电影叙事的展开也并非拘泥于一桩案件,影片中涉及公平正义的案件包括但不限于:儿子面对校园霸凌见义勇为,却得罪了教务处长,母亲支持儿子不道歉,并大打出手,被送进监狱拘留;公交司机看到调戏女孩儿的混混,勇敢站出,用消防栓砸对方头部,被判刑数年,出狱后不断上诉,遭遇车祸身亡;女儿和妻子都是残疾人的王永强受不了地方恶势力刘文经的一再屈辱,抽出剪刀致对方死亡,并在这些事件中不断通过旁白和闪回的方式交代作案背后的深层动机。显然,张艺谋是有着“普法”的宏大设想的,从《秋菊打官司》中试图以秋菊的民告官一案把新颁布的行政诉讼法普及了,张艺谋这次想从“经验”式的案件处理和反思中实现对法治社会公平正义观的普及。
从张艺谋的法治题材电影中,我们发现他的确用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些法治社会进程中的困境和完善过程,但我们也得承认,国产法治题材电影在平衡法律和道德,以及提高电影社会实践意义的效度问题上,仍有待更多的呈现与进步。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庙里的一块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佛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世间事大体是十分公平的。你我的确材料相同,来自同一座山,但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嚓、嚓几下子,把你劈的方方正正送出山。在你走后的三年中,师傅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际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的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事,公平与不公平,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问题。请结合你的经历、见闻和认识,以“公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
参考立意:
1) 生活对待人们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劳动,就会得到收获;你待人宽厚,就会被人宽容;你性情懒散,就会事无所成。
2) 生活待人又是不公平的:有时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明明真心待人,得到的却是冷漠与刻薄。在生活的不公面前,我们该怎么办?是否真的有命运的存在?
3) 可以用具体的叙事来表现“公平”的主题:如母亲重男轻女,对我和弟弟不平等对待;老师有偏向,对优生和差生不公平对待,等等。
4) 可以幻想一个“公平国”,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东西都是平分的,一丝一毫都不差。人们都有公平的意识,只要有一点不公,人们便扭打上公堂,于是衙门便成了肥差,人们便整天生活在为“公平”而战之中……
5) 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公平问题,不能把它绝对化。
佳作欣赏:
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石地板与石佛像材质的相似,早已因那流淌的岁月而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呱呱落地的每个孩子,早已因那不可言说的时光而走向不同命运的轨道。何妨吟啸且徐行,自修自持待公平!
不公平实为浇灌人之苦药良方,应正视之。
被叶嘉莹先生誉作“独能正视与担荷”的杜甫,其少年时才气尽显,后却遭野老无贤仕途失意,又经天宝乱离困苦漂泊,真可谓受尽“生活不公”。然,命运之不公、时代之血泪,浇灌于其担荷品格、不屈笔墨之上,却为青史留下位草堂诗圣。
现实中总有人因“不公平”之苦难外衣、付出多而收获少,怨天尤人,自弃不前。其实,如史铁生所言:“只要你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即使你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拈轻怕重,遇逆流即怀沙自沉,前功尽弃。惟正视经受,“尽吾志者”如穷而后工辞句,无悔矣。
不公平实为苦难人之甘饴蜜糖,应禅解之。
东坡有言:“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这更是为我们如何看待不公提供借鉴。遭遇不公时,我们可以抛却表象,如东坡一般,流放便笑看起伏命运,寻找诗意栖居,任天而动,潇洒风雨吟啸徐行,禅意解脱。
然而,单纯的凝望与冥想并不足以驱散世间的不公,真正的答案隐藏在公正之中,如同明灯照亮道路。正如《第二十条》所演绎的,公正不仅是心中的北极星,更是手中的利剑,斩断束缚和黑暗。吕玲玲面对庸常与纷扰,紧握着公正的盾牌,不向庸俗和黑暗低头。在滚滚红尘里,让公正的力量在心中生根发芽,世界自会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有名言道:“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对待不公又何尝不是一种扎根呢?无人理解的黑白时光里,无需辩解,扎根自修,待心中日月饱满,窗外自有公平清风来。
若于蜉蝣难撼树,便平整土地,以待采撷;若于难改之不公,且吟啸徐行,自修待公平。以吾之不变,看变化自在其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