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广东卷第6题
明清时期:大分流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明清时期大分流的阶段特征。大分流是中近几年历史学界的一个热点,指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从政治、经济等因素探讨在这一阶段欧洲为什么首先展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等问题,中国为什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问题。对应课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影响中西“大分流”的因素。如,掌握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尤其是明清强化皇权的历史线索与西欧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等历史事件,以此对比分析这一时期中西对君主专制态度的不同。再比如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能够在陌生的新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3.结合选择性必修,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背景下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及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023·广东卷6 2022·广东卷5 2021·广东卷5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
1.(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1·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该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统治者的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政治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而专制集权社会则渐趋衰落。
中央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地方 地方:明废行省、设三司,中期以后巡抚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承明制
选官 乡试(举人 解元)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状元)明南北中卷 八股
法治 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编订《大清律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带有强制力,明六谕。清朝基本延续,清圣谕十六条,与法律合流(约律合流)
监察 明清监察,科道合一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位卑权重。清朝科道合一
考核 明代考满,考察;清朝京察,大计
户籍 明代职业定级,黄册(个人),户帖(家庭);清代户籍的赋税作用削弱,乾隆时永停编审
基层 明:里甲制(十户为甲,一百一十户为里);十家牌法。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 清: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养济院
经济 总体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长途贩运与商帮;
农业 高产作物引进传播;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分工;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赋税货币化
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新的经济方式出现;
商业 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的发展、市镇经济、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凸现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出超,以朝贡贸易为主,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发达,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对内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外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赋税 明:金花银;一条鞭法;赋役折银;役并入丁田;清:雍正 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
文化 文化上总体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文化专制,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
对儒学批判继承,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
传统科技,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市民文化繁荣,通俗化、世俗化,文学艺术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清朝采取武力征服以及和平的方式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元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明清边疆管理法制化,修教顺俗,因地制宜;明: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开放马市,西南土司,西藏法王,供赐,茶马贸易;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达赖班禅;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尼布楚条约》;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朝贡体制;中外差距拉大,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具有反侵略反殖民色彩。
1.(2014·河南郑州·三模)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主要是东亚)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对“经济命运的大分流”认识正确的是( )
A.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关
B.经济命运大分流之前欧洲落后于东亚地区
C.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动力的广泛使用有关
D.欧洲发生经济命运大分流的核心区是荷兰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指的是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标志性发明,C项正确;A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工业革命前,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有些国家已经确立资产积极代议制,排除B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2017江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英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D.英国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早期粗糙的蒸汽机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但就在这时,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出现了,快速实现了机械化工业,到了1840 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故 B 项正确;A 项是普及机器生产后的影响;C 项不符合材料;D 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选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 机器普及的原因
3.(22-23高三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有史家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格兰和中国核心经济区,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并无显著区分,西方没有明显优势。进入19世纪之后,中西经济发展判然两分,此即中西发展的“大分流”。导致中西出现“大分流”因素是( )
A.科技推动英格兰走上工业化道路 B.海禁使东亚徘徊于农耕的时代
C.科技进步,制度与思想文化变迁 D.缺失人文科技阻碍东亚工业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科技不断突破,同时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上也逐渐实现了转型,而中国依然是封建主义制度下的小农国家,在思想文化上与世界脱节,最终中西发展判然两分,C项正确;导致中西出现“大分流”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科技一途,排除A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英国进步的原因,排除B项;19世纪的中国并不缺乏人文科技,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根源在于制度障碍,排除D项。故选C项。
4.(22-23高三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有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个“大分流”理论:18世纪以前,西方相较于东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分道扬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下列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时空定位不够准确 B.史论结合过于牵强
C.有意掩盖殖民罪恶 D.比较研究视角狭隘
【答案】D
【解析】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即“大分流”,简单地归于美洲开发和英国资源、地理优势导致的观点,只强调了经济因素,其比较研究视角相对狭隘,D项正确;该理论的时空定位相对准确,排除A项;该理论的史实论证有一定合理性,并非过于牵强,排除B项;该观点未提及殖民影响,不能说明其有意掩盖殖民罪恶,排除C项。故选D项。
5.(21-22高一下·江西·期中)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道:倘若没有煤的发现和新大陆资源的利用“这两个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英国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材料强调了( )
A.资本输出的直接影响 B.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C.殖民扩张的作用 D.海外市场的基本需求
【答案】C
【解析】“倘若没有煤的发现和新大陆资源的利用“这两个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英国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意味着殖民扩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源,即殖民扩张对工业革命产生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工业革命的必然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源而非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
6.(18-19高一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实际意义。”对比所学的知识,本书意在( )
A.批判在中西比较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模式
B.解释西欧能够率先走出中世纪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内生优势
C.强调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充分扩展使西欧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
D.说明是1800年左右而非1500年左右是欧洲和东亚社会在走向现代经济历程中的大分流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1800年以前即工业革命前世界发展呈现多元性,西欧并未处于明显的经济中心的地位;只有到19世纪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充分发展,西欧才处于实际的经济中心地位,从而批判了西方历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模式,故A正确;材料中1800年前西欧并不处于经济中心地位,否定了西欧的内生优势,故B错误;材料分析对比了西欧在世界地位的变化及其因素,强调19世纪工业化因素作用的说法不尽全面,故C错误;1800年前后只是西欧与中国等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及地位的分流,而非在现代经济历程中的分流,故D错误。
7.(16-17高二上·上海金山·期末)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其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指出:中国曾经领先欧洲,可是后来欧洲却领先中国。你认为导致中、欧这种“大分流”的分水岭式的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清教徒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曾经领先欧洲,可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却领先中国,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A新航路开辟是中国和西方不同走向的开始,此时中国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英国清教徒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制度上领先中国,但尚未全方位超越中国,排除B。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但不属于中欧“大分流”的分水岭式的事件,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8.(13-1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是……偶然”“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才使欧洲胜出”即可排除A、D两项,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中国使用煤的历史及是否可以进行工业革命等史实,故排除B项。
9.(2024·广东·二模)如图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明朝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支持,自弘熙之后,朝贡次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海外贸易的发展和西方殖民者东来有关,所以可知受时局变化影响,D项正确;此时中国整体上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朝贡政策受世界动荡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朝贡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西实力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地位的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4·湖南·一模)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万历年间”应为16、17世纪,该国人“善贾”,航海商贸活动兴盛,与当时闭关锁国的日本保持通商关系,综合分析,可知“红毛夷”应为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C项正确;西班牙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美洲,排除A项;葡萄牙人主要占领了中国的澳门,排除B项;英国人在1840年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河南·一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在广州城西南沿江设立洋货行,称“广州十三行”,下图是多国国旗飘扬的广州十三行,马尼拉大帆船风光不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中国国际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 D.生产方式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6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帆船垄断了亚洲和美洲的海上贸易,17世纪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时代;1686年后的广州十三行各国旗帜飘扬时,宣告了西班牙在亚洲影响力的终结;而西班牙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方式的落后,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A项;当时中国外贸确实处于出超,但是从材料无法得出贸易出超和入超状况,排除B项;英国是18世纪确立起日不落帝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山东·一模)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初年,学者对中学西学的认识由中学西学相同结合转向“西学中源”,认为西学出自中国,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导致的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A项正确;材料反映学者对中学和西学关系认识的变化,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无关,排除B项;中国思想近代化始于近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列表格,表格体现了明清时期( )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四年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密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朝贡贸易相对发达 B.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
C.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治理 D.规范了中西贸易往来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从明朝到清朝,对于沿海居民的管控越来越强,限制越来越多;对于海外贸易,逐渐垄断为一口通商政策,这说明明清时期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B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朝贡贸易发达,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海防政策,而海防政策的保守不等于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治理,排除C项;明清时期逐渐限制中西贸易,而非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4·河北·模拟预测)下面为明代财政收入(部分)表。该表主要可用于研究明代(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32.9
1552 2659 13.3 32 243.3
1571 3061 62.6 32 310
1602 2837 39.5 14.8 458.2
1621 2780 12.9 20.6 755.2
A.百姓税收负担的趋向 B.财税制度变革必要性
C.白银货币化及其影响 D.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米麦、绢、布(实物)的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白银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的货币化以及白银货币化对经济和国家发展的影响,C项正确;明代财政收入不仅包括赋税,还包括官营产业收入等,仅从材料中难以得出百姓税收负担的趋向,排除A项;仅由材料看不出财政危机及税收制度变革的必要性,排除B项;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4·河南周口·二模)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体现的是明清时期,花生、番薯及龙尾车等高产作物和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农业技术的对外输出,排除A项;材料体现对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推行,非单纯的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排除B项;明清时期,我国并未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4·河北·模拟预测)明嘉靖末年到清乾隆年间,京腔和昆曲流行。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连士大夫亦为之心醉”,致使“京腔旧本,束之高阁”。秦腔在北京的流行( )
A.得到士大夫群体的全力支持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显示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说明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腔在北京受到推崇,而秦腔属于地方戏,通俗易懂,它的流行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全力支持”表述绝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来自陕北的秦腔这种地域性文化在北京广为流行,这是打破地域文化局限的体现,排除C项;仅根据材料中秦腔这一戏曲艺术的流行,不能说明社会文化环境宽松,且此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4·陕西商洛·三模)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于宅前后多占地、相亭馆、开池塘……不许过三间”;而到了嘉靖以后,陕西、豫北等或绅或商的住宅多为多开间尤其是五开间,并成为这些地区民居基本形制。这表明( )
A.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尚 B.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
C.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时,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的房屋都必须严格遵循礼制,遵守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而到明后期,多地出现了对明初礼制的“僭越”和“违制”的现象,说明等级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奢靡之风对社会风尚影响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房屋礼制突破的人群既包含官绅也包含商人,而不仅仅是市民阶层,且材料未反映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4·广东茂名·二模)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 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 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及所学知识可知,苏杭型的城市工商业繁荣,存在着经济由农耕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类型,没有涉及政治是否腐败,排除B项;决定城市发展模式的是经济,而非地理条件,排除C项;材料中的开封型体现的是传统经济,苏杭型反映的是经济存在转型的趋势,通过材料信息不能得知封建经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4·陕西榆林·三模)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例如《黄英》一篇中,借黄英姐弟,蒲松龄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这可以佐证清代( )
A.社会阶层逐渐被打破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取向
C.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及“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造成冲击,B项正确;清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结构并未打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排除C项;清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4·新疆·二模)下表为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府部分县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所占比例一览表。
县别 务农 从事手工业 经商
南海 20% 20% 60%
东莞 60% 10% 30%
顺德 30% 30% 40%
香山 90% — 10%
新宁 70% — 30%
据此可知当时广州地区( )
A.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C.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D.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壳子,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除东莞外,务农所占的比重较低,从事手工业和经商的比重较高,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广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广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广州的经济情况,不能得知南北经济的对比,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押广东卷第6题
明清时期:大分流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明清时期大分流的阶段特征。大分流是中近几年历史学界的一个热点,指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从政治、经济等因素探讨在这一阶段欧洲为什么首先展开新航路的开辟与工业革命等问题,中国为什么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等问题。对应课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影响中西“大分流”的因素。如,掌握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尤其是明清强化皇权的历史线索与西欧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等历史事件,以此对比分析这一时期中西对君主专制态度的不同。再比如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对国际关系的不同影响。 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能够在陌生的新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3.结合选择性必修,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背景下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及新航路开辟对明清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023·广东卷6 2022·广东卷5 2021·广东卷5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
1.(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2.(2022·广东卷)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3.(2021·广东卷)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该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统治者的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1368—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
政治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国家版图初步奠定,而专制集权社会则渐趋衰落。
中央 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地方 地方:明废行省、设三司,中期以后巡抚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清承明制
选官 乡试(举人 解元)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状元)明南北中卷 八股
法治 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编订《大清律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带有强制力,明六谕。清朝基本延续,清圣谕十六条,与法律合流(约律合流)
监察 明清监察,科道合一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位卑权重。清朝科道合一
考核 明代考满,考察;清朝京察,大计
户籍 明代职业定级,黄册(个人),户帖(家庭);清代户籍的赋税作用削弱,乾隆时永停编审
基层 明:里甲制(十户为甲,一百一十户为里);十家牌法。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 清: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养济院
经济 总体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长途贩运与商帮;
农业 高产作物引进传播;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农业多种经营;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分工;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赋税货币化
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新的经济方式出现;
商业 区域间长途贩运、商帮的发展、市镇经济、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凸现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出超,以朝贡贸易为主,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经济政策:商品经济发达,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对内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外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赋税 明:金花银;一条鞭法;赋役折银;役并入丁田;清:雍正 摊丁入亩,人头税废除
文化 文化上总体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文化专制,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
对儒学批判继承,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
传统科技,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市民文化繁荣,通俗化、世俗化,文学艺术具有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清朝采取武力征服以及和平的方式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加强对边疆的有效控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渐趋稳定;元边疆管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明清边疆管理法制化,修教顺俗,因地制宜;明: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开放马市,西南土司,西藏法王,供赐,茶马贸易;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叛乱。册封达赖班禅;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尼布楚条约》;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朝贡体制;中外差距拉大,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具有反侵略反殖民色彩。
1.(2014·河南郑州·三模)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主要是东亚)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对“经济命运的大分流”认识正确的是( )
A.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关
B.经济命运大分流之前欧洲落后于东亚地区
C.经济命运大分流与新动力的广泛使用有关
D.欧洲发生经济命运大分流的核心区是荷兰
2.(2017江苏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C.英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D.英国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3.(22-23高三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有史家指出,18世纪中期的英格兰和中国核心经济区,经济发展条件和要素并无显著区分,西方没有明显优势。进入19世纪之后,中西经济发展判然两分,此即中西发展的“大分流”。导致中西出现“大分流”因素是( )
A.科技推动英格兰走上工业化道路 B.海禁使东亚徘徊于农耕的时代
C.科技进步,制度与思想文化变迁 D.缺失人文科技阻碍东亚工业化
4.(22-23高三上·四川成都·阶段练习)有西方学者曾提出一个“大分流”理论:18世纪以前,西方相较于东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分道扬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下列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时空定位不够准确 B.史论结合过于牵强
C.有意掩盖殖民罪恶 D.比较研究视角狭隘
5.(21-22高一下·江西·期中)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道:倘若没有煤的发现和新大陆资源的利用“这两个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英国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材料强调了( )
A.资本输出的直接影响 B.工业革命的必然性
C.殖民扩张的作用 D.海外市场的基本需求
6.(18-19高一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实际意义。”对比所学的知识,本书意在( )
A.批判在中西比较史研究中的“西欧中心论”模式
B.解释西欧能够率先走出中世纪的主要原因是具有内生优势
C.强调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充分扩展使西欧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
D.说明是1800年左右而非1500年左右是欧洲和东亚社会在走向现代经济历程中的大分流
7.(16-17高二上·上海金山·期末)美国学者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在其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指出:中国曾经领先欧洲,可是后来欧洲却领先中国。你认为导致中、欧这种“大分流”的分水岭式的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清教徒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8.(13-1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9.(2024·广东·二模)如图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10.(2024·湖南·一模)明万历年间,国人记载“红毛夷”来华,“善贾,喜中国缯絮财物。往往装银钱大舶中,多者数百万,浮海外之旁属国,市汉缯絮财物以归”;因其又与日本通商,明政府担忧其与倭寇勾结为患,对其十分排斥。“红毛夷”应是当时的( )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11.(2024·河南·一模)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政府在广州城西南沿江设立洋货行,称“广州十三行”,下图是多国国旗飘扬的广州十三行,马尼拉大帆船风光不再。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中国国际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 D.生产方式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12.(2024·山东·一模)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 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 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13.(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列表格,表格体现了明清时期( )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四年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密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A.朝贡贸易相对发达 B.海防政策逐渐走向保守
C.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治理 D.规范了中西贸易往来
14.(2024·河北·模拟预测)下面为明代财政收入(部分)表。该表主要可用于研究明代(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32.9
1552 2659 13.3 32 243.3
1571 3061 62.6 32 310
1602 2837 39.5 14.8 458.2
1621 2780 12.9 20.6 755.2
A.百姓税收负担的趋向 B.财税制度变革必要性
C.白银货币化及其影响 D.传统经济结构的调整
15.(2024·河南周口·二模)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16.(2024·河北·模拟预测)明嘉靖末年到清乾隆年间,京腔和昆曲流行。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观者日至千余”,“连士大夫亦为之心醉”,致使“京腔旧本,束之高阁”。秦腔在北京的流行( )
A.得到士大夫群体的全力支持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显示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说明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17.(2024·陕西商洛·三模)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庶民庐舍,不许于宅前后多占地、相亭馆、开池塘……不许过三间”;而到了嘉靖以后,陕西、豫北等或绅或商的住宅多为多开间尤其是五开间,并成为这些地区民居基本形制。这表明( )
A.奢靡之风影响社会风尚 B.政府对民间的控制力度降低
C.市民阶层政治地位提升 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18.(2024·广东茂名·二模)有学者将明清的城市分为开封型和苏杭型,开封型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充满着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苏杭型城市“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出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氛。”据此可知( )
A.苏杭型城市存在经济转型的趋势 B.明清政治腐败严重
C.地理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模式 D.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19.(2024·陕西榆林·三模)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例如《黄英》一篇中,借黄英姐弟,蒲松龄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这可以佐证清代( )
A.社会阶层逐渐被打破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取向
C.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20.(2024·新疆·二模)下表为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广州府部分县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所占比例一览表。
县别 务农 从事手工业 经商
南海 20% 20% 60%
东莞 60% 10% 30%
顺德 30% 30% 40%
香山 90% — 10%
新宁 70% — 30%
据此可知当时广州地区( )
A.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B.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C.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 D.自然经济加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