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燕歌行并序》
燕歌行并序 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
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
一、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小序的细读和表格的填写梳理诗歌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征戍之事”。
2.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内容,品析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围绕“苦”字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在逐句分析中探究“苦”的原因。
难点:品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
1.提问:同学们,提到战争,你们会想到什么?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印象中的“战争”。
支架:战争是_____的。
2.引入:其实提到战争,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可能都是一些模糊的画面和一些具有总结概括意义的词句。
从小到大,与战争有关的诗句,我们也背了不少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然而有这样一首诗,清代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沉痛语不堪多读。”这首诗就是高适笔下的《燕歌行(并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适笔下的战争,他究竟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让人不忍卒读?
环节一:细读小序,明写作背景
1.过渡提问:请大家齐读小序,想一想,高适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燕歌行》?
要求:请用小序中的原句作答。
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总结:由此可见,这首《燕歌行》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应和诗。而高适之所以会主动提笔来应和,究其根本,是因为对边疆战事有感而发。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说诗讲稿》中说过的:“人心有所感才写诗”,高适写作《燕歌行》便是因为一个“感”字。
小序: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环节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歌字音
1.初读:疏通字音
(1)过渡(主问题):高适究竟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到底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范读:教师范读《燕歌行》,提醒学生标注字音并圈画生僻字词。
(3)要求: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同时对照注释理解刚刚圈画出来的生僻字。
【评:一读,读准字音。】
2.细读:梳理内容
(1)过渡提问:要想理清楚“诗人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又到底有怎样的感受”,我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
要求:请大家根据课后提示,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提醒学生要会用助读系统。
明确:一场边关战事。
(2)填表:就像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近体诗一般会有起、承、转、合,这样一场完整的战事自然也是有发展和变化的,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小组,找出战事的发展阶段及对应的诗句
环节三:深入精读,感受战事之“苦”
1.找寻关键字“苦”
提问:就像最初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战争,诗人高适也用一个字来总结了他对战争的感受,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字?
明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苦”字。
2.有哪些“苦”
(1)提问:在这场战事中,高适究竟看到了哪些“苦”?请大家快速地浏览全诗,对诗句进行归类整理,回答问题。
支架:高适写了_______之苦,我从________(具体诗句)看出来的。
(2)总结归纳:环境之苦、征战之苦、相思之苦(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勾连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何种苦
具体诗句
环境之苦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征战之苦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相思之苦
铁衣(借代)远戍辛勤久,玉箸(比喻)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什么会“苦”
(1)提问:这场战事为什么会这样“苦”?除了边关环境之苦、空间分离之苦的客观原因,还有什么深层的主观的原因吗?诗人在诗中有没有提及呢?请大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引导:即聚焦非环境描写和非相思之苦描写的部分。
(2)具体分析: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分析:
A.赞颂:将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B.隐忧: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分析: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苦乐不均,死生迥异。
对比:战士在前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军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④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分析:分主体来谈。
对比: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邀功求赏——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评:设问明确、支架清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原文检索信息、分角度提炼信息生成答案。先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找出诗歌表层叙述的“苦”,再带领学生分析兵败民苦的多重原因,理解诗人隐藏的忧虑。】
4.总结并齐读:
(1)总结:在这么多因素的作用下,这怎能不是场“苦战”?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怀着怎样复杂的感情,而这情感渐渐叠加,最终变得浓郁,“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就水到渠成。这确实是让人不忍卒读,也难怪宋宗元会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2)齐读:现在我们也知道了这战事是这样“苦”,也明白了为何会这样“苦”。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齐读《燕歌行》。
【评:二读,读出征战的“苦”。朗读指导还可以更细致,比如通过区别重音与语速读出对赞方与贬方的不同感情。】
环节四:归纳总结,体悟诗人抒发了“何感”
1.回扣提问:现在经过我们一步步抽丝剥茧地梳理后,我们能不能回答“高适究竟为什么会有感而发,到底有怎样的感受”这个问题了?高适借《燕歌行》想表达什么?(主题分析)
提示:对将领,对士兵,对百姓?
2.归纳:
揭露批判——唐军将领荒淫轻敌的罪行
歌颂赞美——戍边战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
同情怜悯——百姓苦于战争,难以团聚
【评:教师提示了学生,作者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可以归纳多个主题。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大量对比揭露矛盾,体现批判性。除了抓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不同,分析主题还可以通过对比主体境遇得出。首先军事斗争方面存在外部的敌我矛盾,即敌我之间准备的差异体现将领的轻敌冒进、统御不当,和内部将领与士兵的矛盾,即统帅荒淫与士兵视死如归的差异,在此对比下士兵的牺牲可敬又可悲。其次造成兵败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的矛盾,朝廷与战场之间存在信息差,将领无能只为贪功与士卒英勇只为守卫体现二者生命价值与精神高度的不同。最后是征人与思妇一组形象代表家国矛盾,战火影响着战场内外广大的百姓,士兵及其家人苦于战争、难以团聚。作者对昏庸的将领、战事难以平息的深层原因进行揭露批判,为士兵在艰难的境遇下视死而归的精神感到悲悯与赞叹,为士兵及百姓苦于战争而同情。】
3.追问:“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为何要忆李将军?李将军有何特殊之处?
(用典)李将军是将领——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且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这是一种期待,期待能够出现李将军这样的将领,能够出现爱惜士兵的将领。也是一种对比,用李将军和文中好大喜功、轻敌贪安的将领相对比,更显出对“苦战无良将”现状的不满和对“良将传捷报”的期待。
4.背景补充:
高适:高适的祖父为唐高宗时期的名将安东都护、渤海郡王高侃。到了高适一代,高家家道中落,但家族武学传承未失,高适自幼习武,通晓兵法,又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妥妥的文武双全的全才。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31岁的高适怀着满腔的热情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现实却狠狠地打了高适的脸,此次科考,高适没能考取任何功名。而后,高适决定到边塞从军,希望走军功这条道路,凭着祖辈在军中的威望,高适被举荐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军中。在幽州,高适发现张守珪隐瞒败绩、治军腐败,遂做了首诗《燕歌行》其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更是名动天下。但也正因为这首有明显讽刺意义的诗,导致张守珪对高适产生了忌恨。
张守珪: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因匿部将乌知义败状、谎报军功,被贬为括州(治今丽水东南)刺史。次年(740年),疽发背而死,赠凉州都督。
【评:选择性必修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文言字词,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尝试提供背景材料原文,如节选《旧唐书·张守珪传》《旧唐书·高适传》中的片段。对于这首讽刺广度大的诗歌,背景材料的选取不仅限于指出张守珪在军事上的问题,还可以列举开元二十六年前后发生的重要战争及后果作为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的材料。赵含章、安禄山等人的作为与诗中所刺行为相符,高适揭露的是盛唐时期兵败背后社会潜伏的矛盾与危机。提供外围材料的目的:1.了解高适的从军经历,知其对征战生活与底层百姓生活的体察,因而知其能在诗中全面揭露现实;2.理解高适为整个社会民众而悲叹,他对所了解的战事进行艺术性的总结,不是仅针对一件战事和某一个人,而是对统治者忽视民生、将领恃恩轻敌的整体现象发出感慨。】
总结
1.总结:现在我们知道了,高适写下《燕歌行》,是因为有感而发,而他为何会有感而发,究其根本,是因为他有一颗并不麻木的心。
他写《燕歌行》,并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在建功立业中屡屡碰壁的不得志,绝不是为了这样个人化的情感,他是复杂的。他深深地明白,写诗不只是为了传情,也要达意,要“文以载道”。所以这不仅是边塞诗,不只是应和诗,它更是批判现实的一柄利刃,扎在了开元盛世的美好画卷上。这是《燕歌行》存在的价值。
2.齐读收束:
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战争,因为它背后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血和泪,有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事实。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却能走近作品,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在品鉴的过程中拼凑出真相。最后,请大家齐读《燕歌行》,回味诗人在其中复杂的情思。
【评:三读,读出作者的批判、歌颂、悲悯与期望,体会作者直面现实残酷的悲壮。】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边塞诗专题卷
2.背《燕歌行(并序)》
评:就一首诗讲一类诗,总结了边塞诗的写作内容、常用手法和主题。《燕歌行并序》是一首描写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诗,包含出征塞外、绝域厮杀、两地相思、军中苦乐悬殊和塞外荒凉的图景,时空广阔、视角多元,关注了战事中我军与敌军、战士与将领、百姓与天子、战争核心人物与边缘人物等主体在战争中的面貌,对民族矛盾、军队内部矛盾、政策矛盾、百姓生活矛盾、作者内心矛盾都有所揭露。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是概括力强,可以囊括大部分边塞诗表现的内容、情感与主题。对这首诗歌手法、主题的分析可以迁移到其他边塞诗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