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广东卷5题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023·广东卷5 2022·广东卷4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的阶段特征。热点有各民族之间更为持久和稳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以及互相交融的趋势;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元朝的统一构建起了“大中国”的格局;元朝边疆与内地的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等内容。 从中华文明的多元共融视角去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的阶段特征,理清这一时期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线索,重点关注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结合选择性必修,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并找出其中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
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021·广东卷4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
1.(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广东)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广东)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B
【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
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期,中国由多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 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交融趋势。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很多新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 年)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高度发展
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该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政治 中央 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中央设二府三司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掌军、三司掌财))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造成职权分散、行政效率底下;官僚机构膨胀,出现冗官,促使宋代文官政治出现;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统治危机。
地方 对地方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文官 科举制发展;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三冗两积,
改革 面对统治危机,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变法失败,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
并立 辽夏金在守旧制的同时学习汉族制度,如辽南北面官制、西夏仿北宋、金仿唐宋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藩汉分治的特点,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利于民族交融。
元朝 元代是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监察 宋代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御史议事,谏官检察);元朝中烟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考核 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法律 963《宋刑统》,宋代基本沿袭唐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选官 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成熟,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士人易于从政,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流动加速。
元朝科举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官员比例不高。
户籍 宋代主户(承担赋役)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诸色户计
基层 保甲制。宗族内部救济兴起义田。福田院
经济 农业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增加;棉花种植推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制普及,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手工业 手工业中制瓷业、矿冶业、印刷术、造纸业等进一步发展;瓷器大量出口;煤开采量大。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商业 商业商品经济活跃,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交子的使用,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发行货币。
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增强,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外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格局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元代巩固,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大运河取直,缩短航程。
变化 社会变化表现: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
赋税 两税外杂税多,徭役繁杂,募役法
文化 儒学复兴 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哲学化、思辨化,儒学转型成熟;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利于塑造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科技 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
文艺 文艺呈现多元化、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宋词兴盛,话本;元曲,元杂剧;风俗画;山水画重意境。
文字 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制民族文字。
民族关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并立,相互吸收,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各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感加强。
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体现出多元一体,夷夏同根的基本特征。差别对待,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在边疆设置行省,征发赋役。
对外交往 宋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向西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向东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海陆畅通;马可波罗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中“中国”内涵的变化:
①疆域:从局限于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囊括周边四夷之地的辽阔疆域
②经济:从农耕经济区扩展到包含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经济共同体
③文化:从儒家礼乐文明扩展到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体系
④民族:从单一汉族共同体扩展到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⑤观念:从华夷之辩到多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⑥整体:“中国”从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标识变成了多民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代名词。
1.(2024·四川巴中·一模)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以中华之主自居,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兴儒崇文、设科取士,并以汉族文字为蓝本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 B.国家统一消弭民族隔阂
C.少数民族汉化的彻底性 D.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认同华夏文化和华夏大一统,这反映了宋元时期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A项正确;“消弭”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彻底性”说法绝对,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的华夷一体观念,未涉及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北京朝阳·一模)2024年2月,首都博物馆改陈亮相,其中“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展览内容为“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等几个单元。下列可作为王朝“建都之始”展示内容的是( )
A.分封燕蓟 B.迁都燕京 C.营建大都 D.徽班进京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符合“建都之始”的说法,B项正确;分封燕蓟属于分封制下对诸侯国的分封,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A项;元朝营建大都是在金朝迁都燕京之后,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C项;徽班进京是指清朝时期,安徽戏班到北京表演的历史事件,不属于“建都之始”,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4·甘肃·一模)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
A.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 B.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
C.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保留了边疆地区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元朝是直接将边疆地区纳入国家的统一建设计划之内,在边疆实行与内地同样的管理措施,说明边疆与内地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并不是国家治理模式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王朝政权的作为,并没有涉及是否是边疆民族主动采取的举措,排除C项;元朝政府的做法并不是因俗而治统治理念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辽宁沈阳·二模)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金的统治者灭亡辽政权之后,依据继承辽政权之正统的理论和思想,而自称“正统”,到了金熙宗时期,又不以继承属于夷狄的辽政权的半壁江山的“正统”,重新塑造金政权的“中国正统”形象,受到了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正统”思想并不是女真文化特色,受到了中原文化影响,排除A项;根据“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可知,以往辽宋交往对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宋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浙江绍兴·二模)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朝代边疆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B.②处:设宣政院,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间接控制
C.③处:设台湾府,由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D.④处: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大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定都大都,疆域面积辽阔,在西北地区,即④处,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D项正确;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对西藏地区进行控制,没有朝贡手段,排除B项;清朝设台湾府,元朝设置的是澎湖巡检司,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广西·二模)下图为《金中都皇城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可用于探究金朝( )
民众的生活方式 B.建筑技术的成熟
C.行政组织的结构 D.民族交融的成果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图中设计的金中都规整、大气,皇城居于城市正中,城门的名称洋溢着金朝君臣对汉文化的推崇,体现了民族交融成果,D项正确;示意图中未涉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示意图未显示具体的建筑样式,不能得出建筑技术,排除B项;示意图不能看出行政组织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4·广东·二模)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
地区 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 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 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 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 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 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 D.公元17—19世纪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赋税政策,说明当时可能当时并非由大一统王朝统治,杭州成为江南经济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说明当时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得到进一步开发,蜀地的手工业收入主要用于陕西、甘肃一带的军事活动,说明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均不在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内,南方广大地区兴起了梯田建设,一定程度上说明南方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综上可以判断这些史料描述的最可能是(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的南方,B项正确;3-6世纪主要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南方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并未如材料所描述那样繁盛,排除A项;14—16世纪主要为元中后期到明朝,都属于大一统王朝统治时期,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政策,排除C项;17—19世纪为明末至清中叶,属于大一统王朝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列地图,可知 ( )
南宋农业新种植分布图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B.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C.精耕细作得到发展 D.土地开发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双季稻种植区、两季作物区得到发展”可知,当时精耕细作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结构指的是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如何组织和分布,这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农业新种植的分布图来看,是无法得出土地开发得到加强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4·新疆·二模)两宋法制完备,“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以至“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民众因细事小过犯罪者极多。因而“国家素尚宽仁,数下赦令,或一岁之间至于数三”。据此可知,宋代“数下赦令”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B.法律无法得到正常运转
C.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严刑酷法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数下赦令”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家素尚宽仁”,深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A项正确;“法律无法得到正常运转”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新生政权”表述错误,排除C项;法律细密不代表严刑酷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4·江西抚州·二模)小麦本是北方的旱地作物。东晋南朝,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有所增多,但是分布非常有限。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D.政治局势的变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和两宋之际(中国)。根据材料“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可知,小麦种植由北扩展到南,并且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与东晋南朝和南宋时期的北民南迁有关。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D项正确;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项;政府政策的推动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B项;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动,“小麦种植技术推广”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4·江苏南通·二模)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 )
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
C.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地主和佃户的身份在法律上趋于平等,佃户可以不受除了租佃契约之外的束缚,这有利于推动人口的流动,B项正确;虽然宋朝时期佃户的地位有所上升,但宋朝尚未实现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诏书的目的是为了缓和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并非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土地交易,不能得知政府对土地交易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山西晋中·二模)如表为宋代时人的相关记载,类似现象在宋代相关史籍中记载颇多。这折射出宋代( )
相关记载 出处
曹州商人于令仪“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堂,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潞州商人张仲宾“因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暨科,仲安次榜登甲科” 邵伯温《邵氏闻见浪》
北宋高官许骧,“其父许唐尝拥商费于汴.洛间,见进士级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 脱脱《宋史·许骧传》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C.商人政治地位较低 D.基层教化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堂,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因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暨科,仲安次榜登甲科”“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可知,宋朝时期,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所以非常重视后代读书,参加科举进而步入仕途,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富商大贾重视孩子的教育和科考,未体现官商勾结现象,排除A项;材料折射出宋代商人政治地位较低,“封建统治基础扩大”材料未体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折射出宋代商人政治地位较低,未涉及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4·重庆·二模)元代出现了一种名为“平话”的文本作品,现存有福建建安虞氏刻印的《三国志平话》(见如图)等“全相平话”五种。它大体根据正史写成,细节多取自民间流传故事;采用白话文体,版式均为如图下文,每对页一图,表达故事情节。由此可知,元代平话( )
A.是元代戏曲的文学剧本 B.开启了史学与文学的融合
C.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成熟代表 D.属于通俗浅易的商业化出版物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材料信息表明,平话“大体根据正史写成,细节多取自民间流传故事”,采用白话文体,且版式有图,这些特点都表明它是通俗浅易的商业化出版物,以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D项正确;虽然平话可能对戏曲有一定影响,但不能直接说明它就是戏曲的文学剧本,排除A项;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非从元代平话开始,排除B项;平话虽然涉及历史内容,但其形式和特点更接近于白话文体的故事叙述,而不是历史小说的成熟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重庆·二模)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等地,“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1052年又颁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对施、黔州诸县逃移的客户,地方官应限时追回原籍,“令著旧业”。上述情形,折射出北宋仁宗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已遭到破坏
C.租佃关系趋于解体 D.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27-1052年(宋朝)。根据1027年诏令,符合条件的客户(佃农)有脱离原主的权利;1052年的夔州路(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专法则规定当地客户不能合法流动,说明相较于江淮、两浙等地,夔州路客户受到的封建人身控制更多,折射出北宋宋仁宗时期地区发展的不平和,D项正确;材料强调主户、客户的关系,与土地兼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主户、客户关系的不同,未涉及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项;宋朝租佃较为发达,故租佃关系趋于解体,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4·湖北·一模)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递铺系统允许官员传递私人书信,这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群体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影响增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材料未体现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活动增长,排除B项;政府官员并非基层民众,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结合材料中赵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政治方式,排除B项;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浙江金华·二模)《容斋续笔》载:“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这一制度变化( )
A.有利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导致了宋朝政治日益腐败 D.适应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和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御史台负责监察,谏官负责谏议,二者性质不一。从宋代开始起形成台谏合一的特点,这样的合并使皇帝更容易掌握和控制监察机构,这适应了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台谏合一,职能合并不等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机构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宋朝政治日益腐败与台谏合一没有直接联系,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4·福建·三模)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答案】C
【解析】本题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边防压力,向西北地区运送粮食有利于维持西北地区的边防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粮食主要运往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运输的情况,不能整体反映国家赋税的情况,不能得知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排除B项;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材料中的粮食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边防需要,而非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4·湖北·二模)宋理学家们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变法道路后,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此举体现了南宋理学家们希望( )
A.自下而上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B.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
C.秉持纲常教化代替激进变法 D.与王安石争夺君主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通过君主支持自上而下变法的,南宋理学家吸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立足于对大众进行社会教化来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是手段,不是本质,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得君行道”并没有体现激进变法,理学家们的行为也不表明他们反对激进,排除C项;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4·山西太原·一模)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课程)”;并相信“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摒弃了传统儒学思想 B.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C.严重挑战了君主权威 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逐步走向制度化。经筵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督促皇帝对品德和功绩的重视,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这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B项正确;宋代士大夫并摒弃传统儒学思想,表述有误,排除A项;“严重挑战君主权威”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押广东卷5题
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023·广东卷5 2022·广东卷4 预测2024年高考考察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的阶段特征。热点有各民族之间更为持久和稳定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以及互相交融的趋势;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元朝的统一构建起了“大中国”的格局;元朝边疆与内地的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等内容。 从中华文明的多元共融视角去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大中华”的阶段特征,理清这一时期从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线索,重点关注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结合选择性必修,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并找出其中的有机联系和相互影响。
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021·广东卷4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
1.(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2.(2022·广东)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3.(2021·广东)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把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继续发展期,中国由多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 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交融趋势。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很多新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 年)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高度发展
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该时期封建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政治 中央 宋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中央设二府三司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院掌军、三司掌财))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造成职权分散、行政效率底下;官僚机构膨胀,出现冗官,促使宋代文官政治出现;制度僵化,因循守旧;统治危机。
地方 对地方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文官 科举制发展;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三冗两积,
改革 面对统治危机,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变法失败,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
并立 辽夏金在守旧制的同时学习汉族制度,如辽南北面官制、西夏仿北宋、金仿唐宋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藩汉分治的特点,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利于民族交融。
元朝 元代是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监察 宋代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御史议事,谏官检察);元朝中烟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考核 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法律 963《宋刑统》,宋代基本沿袭唐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选官 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成熟,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士人易于从政,给政治增添了活力,社会流动加速。
元朝科举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官员比例不高。
户籍 宋代主户(承担赋役)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诸色户计
基层 保甲制。宗族内部救济兴起义田。福田院
经济 农业 农业发展成就突出,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增加;棉花种植推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流转频繁,租佃制普及,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手工业 手工业中制瓷业、矿冶业、印刷术、造纸业等进一步发展;瓷器大量出口;煤开采量大。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商业 商业商品经济活跃,面向基层的市场蓬勃涌现;官方边境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交子的使用,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发行货币。
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增强,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外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格局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户口分布南多北少;元代巩固,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大运河取直,缩短航程。
变化 社会变化表现: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等。
赋税 两税外杂税多,徭役繁杂,募役法
文化 儒学复兴 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哲学化、思辨化,儒学转型成熟;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利于塑造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科技 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并外传。
文艺 文艺呈现多元化、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宋词兴盛,话本;元曲,元杂剧;风俗画;山水画重意境。
文字 少数民族模仿汉字创制民族文字。
民族关系 多民族政权并立,长期并立,相互吸收,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各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感加强。
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体现出多元一体,夷夏同根的基本特征。差别对待,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在边疆设置行省,征发赋役。
对外交往 宋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向西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向东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海陆畅通;马可波罗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中“中国”内涵的变化:
①疆域:从局限于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囊括周边四夷之地的辽阔疆域
②经济:从农耕经济区扩展到包含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经济共同体
③文化:从儒家礼乐文明扩展到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体系
④民族:从单一汉族共同体扩展到包含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⑤观念:从华夷之辩到多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⑥整体:“中国”从区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标识变成了多民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代名词。
1.(2024·四川巴中·一模)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不仅以中华之主自居,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兴儒崇文、设科取士,并以汉族文字为蓝本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华夷一体的大中国意识 B.国家统一消弭民族隔阂
C.少数民族汉化的彻底性 D.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性
2.(2024·北京朝阳·一模)2024年2月,首都博物馆改陈亮相,其中“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北京通史陈列”,展览内容为“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建都之始”“大都肇建”“都城典范”“京师繁华”“古都破晓”等几个单元。下列可作为王朝“建都之始”展示内容的是( )
A.分封燕蓟 B.迁都燕京 C.营建大都 D.徽班进京
3.(2024·甘肃·一模)唐朝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边疆地区在服从唐朝政府政令的前提下可以保留现行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元朝时设置行政机构,将西北地区纳入了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制定赋税制度,把经营西北地区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之中。这一变化( )
A.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管理趋势 B.反映出国家治理模式的多样化特点
C.得益于边疆民族对中原文明的推崇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边理念
4.(2024·辽宁沈阳·二模)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5.(2024·浙江绍兴·二模)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朝代边疆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B.②处:设宣政院,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间接控制
C.③处:设台湾府,由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D.④处: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6.(2024·广西·二模)下图为《金中都皇城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可用于探究金朝( )
民众的生活方式 B.建筑技术的成熟
C.行政组织的结构 D.民族交融的成果
7.(2024·广东·二模)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
地区 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 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 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 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 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 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 D.公元17—19世纪
8.(2024·湖南益阳·三模)阅读下列地图,可知 ( )
南宋农业新种植分布图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B.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C.精耕细作得到发展 D.土地开发得到加强
9.(2024·新疆·二模)两宋法制完备,“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以至“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民众因细事小过犯罪者极多。因而“国家素尚宽仁,数下赦令,或一岁之间至于数三”。据此可知,宋代“数下赦令”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B.法律无法得到正常运转
C.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D.严刑酷法激化社会矛盾
10.(2024·江西抚州·二模)小麦本是北方的旱地作物。东晋南朝,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有所增多,但是分布非常有限。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小麦种植技术推广 D.政治局势的变动
11.(2024·江苏南通·二模)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 )
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
C.旨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
12.(2024·山西晋中·二模)如表为宋代时人的相关记载,类似现象在宋代相关史籍中记载颇多。这折射出宋代( )
相关记载 出处
曹州商人于令仪“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堂,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潞州商人张仲宾“因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暨科,仲安次榜登甲科” 邵伯温《邵氏闻见浪》
北宋高官许骧,“其父许唐尝拥商费于汴.洛间,见进士级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贾,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 脱脱《宋史·许骧传》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C.商人政治地位较低 D.基层教化成效显著
13.(2024·重庆·二模)元代出现了一种名为“平话”的文本作品,现存有福建建安虞氏刻印的《三国志平话》(见如图)等“全相平话”五种。它大体根据正史写成,细节多取自民间流传故事;采用白话文体,版式均为如图下文,每对页一图,表达故事情节。由此可知,元代平话( )
A.是元代戏曲的文学剧本 B.开启了史学与文学的融合
C.是古代历史小说的成熟代表 D.属于通俗浅易的商业化出版物
14.(2024·重庆·二模)1027年,宋仁宗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等地,“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1052年又颁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对施、黔州诸县逃移的客户,地方官应限时追回原籍,“令著旧业”。上述情形,折射出北宋仁宗时期(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已遭到破坏
C.租佃关系趋于解体 D.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15.(2024·湖北·一模)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16.(2024·湖南长沙·二模)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17.(2024·浙江金华·二模)《容斋续笔》载:“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今两者合为一府,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这一制度变化( )
A.有利于精简中央机构人员 B.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导致了宋朝政治日益腐败 D.适应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
18.(2024·福建·三模)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19.(2024·湖北·二模)宋理学家们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变法道路后,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此举体现了南宋理学家们希望( )
A.自下而上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B.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
C.秉持纲常教化代替激进变法 D.与王安石争夺君主支持
20.(2024·山西太原·一模)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课程)”;并相信“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摒弃了传统儒学思想 B.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C.严重挑战了君主权威 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