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
基本信息
年级:高二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
学习领域/模块:《项脊轩志》
教学内容分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项脊,因归有光先人所居之处——项脊泾(在今江苏昆山)而得名。将这一书斋命名为“项脊轩”,有怀祖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至情至性:即要求学生学会体察古人的情感和生命思考,感受古文之美,获得情感浸润和审美体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小鸟啄食、风移影动的景物细节,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的细节。细节描写可以做到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效果。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对重振家族的担当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核心内容。我们也可以借助我们已经读过的《乡土中国》,去探索“项脊轩”中的乡土密码。
学习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古代散文并不陌生,在学习古代散文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能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章大意,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在散文的细节刻画方面涉及不多。《项脊轩志》刚好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琐事,将过去与现今连结记述,融入了作者深挚的情感。课堂上更重要的是熏陶和感染,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借助课外阅读材料和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感受有限的语言所包孕的无限情感,提高审美品味,在文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文意,把握作者悲喜交加的思想情感及承载的文化观念。
2.品析细节之美,理解归有光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的审美品味。
3.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挚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细节之美,把握作者悲喜交加的思想情感。
难点:把握作品承载的文化观念,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真挚的情感。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设置情境,寻找镜头
教师活动1
教师导入:
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刹那的观照”。《项脊轩志》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微小的细节却寄托了作者深长的情谊。同学们,如果你们是摄影师,你们需要通过拍摄细节的照片来表达作者的情思,你们会选择定格哪些镜头?
提示:既然是小细节,那就抓住一个小字,同学们可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出现了“小”字,以此为突破口寻找镜头。
明确:
镜头1——“小鸟啄食”之景;
镜头2——“多置小门”之庭;
镜头3——“转述小妹”之语。
学生活动1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寻找到小细节大深意的几处镜头。
环节二:赏析镜头,以“小”见大
教师活动2
(一) 赏“小鸟啄食”之景,体小轩时光之喜
1.教师提问:归有光欣赏小鸟啄食之景时,心情如何?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多可喜”。
2.出示原文,全班朗读。
【借书满架…珊珊可爱。】
3.引导学生根据原文归纳归有光的小轩时光有哪几种“喜”?
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赏月之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改建之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4.题解:
“轩”的篆文为一车四柱,再加上顶,本义为有顶的车,又指像一辆车那样小的屋。在仅方丈的屋子,归有光却能“喜”。
志拆开来看是‘士'与'心',从这段文字,同学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士'(读书人),这个‘士'有一颗怎样的‘心’?
明确:从“借书满架”可以看出归有关是个爱读书的士,从留恋学堂、熟读孝经可以看出他的勤学聪明。他还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士”,因而具有一颗诗意的“心”。
教师活动3
(二) 解“多置小门”之庭,感家族衰败之悲
1.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庭院的布局。
文本: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 教师提问:作者写庭院从原先的“通南北为一”,到“始为篱,已为墙”,仅是在勾勒居住景象的变化吗?
【提供文本,对比阅读】
归有光祖上:
(1)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课内材料)
(2)归有光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他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归有光·家谱记,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追问:这种状况因遗训的存在而延续下来了吗?
明确:并没有。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篱笆一般是竹子、高粱杆、麦秸等扎成的,不会太高,中间也会有极大的空隙;墙那就是砖石砌成的,高高大大,严密不透风。从篱笆到墙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个大家庭关系有多么疏离。“东犬西吠”,狗只会对着陌生人吠叫,可见,一个大家庭里的同宗弟兄,已经成了陌生人,这是多么可悲啊。这段文字没有任何感情字眼,但作者的悲愤之情却渗透进了字里行间,通过文章的细节体现了出来。
通过对比阅读,不难看出归氏祖上十分荣耀,仕宦不绝; 五世同堂,血浓于水。但到了归有光一代,归氏家族诸父异爨,庭设重门,生活杂乱,人心涣散,归有光无不感受到家族的无序与败落之悲。
3. 借助《乡土中国》理解《项脊轩志》中的乡土密码。
祖母的话不仅写出了归氏祖上的荣耀,更暗含对孙子重振家族的殷切寄托。然而时移世易,祖母对自己的期待仍未实现,“令人长号不自禁”。归有光对“诸父异爨”感到遗憾,对重振家族的担当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由此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某些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我们已经读过的《乡土中国》,去探索“项脊轩”中的乡土密码。
教师提供示例,学生根据示范,小组合作,找到《项脊轩志》中更多的乡土密码。
示例:归有光的家族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氏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乡土社会中,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是纵向的。这样,归氏家族的“事业”绵续从曾祖到祖父,从祖父到父亲,从父亲到自己,归有光只能也必须延续家族的“事业”,而在当时,重振氏族事业,就只有“学而优则仕”这一路径。所以,“项脊轩”承载着归有光对自己的期望,更寄予了家族的厚望。
教师活动4
(三)会“述诸小妹”之语,悟夫妇质朴之情
1.学生齐读并思考:“小妹语”说的是什么?归有光回忆了妻子的哪些事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明确:说的都是琐屑小事,回忆的都是生活细节。
2.教师提问:通过小妹的转述之语,你仿佛看到了一对怎样的年轻夫妇?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家族环境中,妻子的到来让年少的归有光感受到人生的温暖与爱。“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的天真无邪之情态真的是跃然纸上。妻子像一阵清风吹进了这个从小就背负巨大家族压力的年轻人心里,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表达与交流的乐趣。因此,当写作文章时才会加入看似毫无瓜葛的“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这样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这正是对亡妻纯真天性的温馨回忆。
学生活动2
1. 找到文中能表现归有光欣赏小鸟啄食之景时的心情:“多可喜”三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原文归纳归有光的小轩时光的几种“喜”。
3. 根据原文和教师提供的课外材料,分析此时的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士’,这个‘士’有一颗怎样的‘心’,理解归有光其人和其审美趣味。
学生活动3
1.听教师的范读,想象从“通南北为一”到“多置小门”,庭院的布局变化。
1.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归有光祖上与归有光这一代的鲜明对比。小组讨论,明白这并不仅士在勾勒居住景象的变化,更暗含家族人心涣散、关系疏离和衰败之悲。
2. 根据教师的讲解,借助《乡土中国》探索“项脊轩”中的乡土密码。回顾和活用《乡土中国》中的理论的同时,加深对《项脊轩志》的理解。
4.小组合作,找到《项脊轩志》中更多的乡土密码,讨论结束之后每组拍代表发言。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提供适当提示和指导:例如《项脊轩志》中体现的“熟人社会”和“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等。
学生活动4
齐读并找出小妹之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明确归有光主要回忆了与妻子的 琐屑之事和生活细节。
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小妹的转述之语,你看到了一对怎样的年轻夫妇?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环节三:总结提升,“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
教的活动5
1. 我们通过三个“微小”的镜头,领会了《项脊轩志》中“深长的情意”。这种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写法,为历来的文评家所称道。
[1] 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王世贞《归太仆赞》)
[2] 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钱基博)
[3] 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黄宗羲《明文案》)
2.拓展视野
古人云:“至情言语亦无声”,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在古典作品中也屡屡出现。如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和苏轼的《江城子》。
学生阅读这两首词,可自由发表观点。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写在梦境中与爱妻重逢,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而她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进而抒发对亡妻的深婉而挚着的情感。
4. 总结课堂:
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苏轼、归有光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便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学的活动5
1. 明确“微小”的镜头有“深长的情意”,细节描写可以做到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效果。
2. 根据文评家对归有光行文的评价,归纳归有光行文的特点。
3.群文阅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根据课堂所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小鸟啄食 :雅士诗心
多置小门 :家族衰败
述小妹语 :伉俪情深
以小------见大
作业设计
用课堂所学的以小见大的方法,分析《项脊轩志》对母亲和祖母的描写。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如果你需要定格下最感人的镜头,你会选择哪个画面?请写出你的推荐词,字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