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整理和复习(2)
学习内容 教材P79“整理和复习”第3题,完成P80~82“练习十八”第3、5、9、11、13*题。
素养目标 情境与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和应用两步加减法混合计算,理解运算顺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并应用两步加减法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是含有小括号的计算步骤。 加强对100以内整十数加减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思维与表达: 通过复习和整理,加深对加减法混合运算规则的理解,发展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运算步骤和结果的能力,以及解释计算过程的逻辑。 交流与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复杂的加减法混合计算问题,提升团队合作和交流技巧。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错误,从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增强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重点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难点 两步加、减式题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例,回顾整理 1. 出示教科书P79“整理和复习”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鼓励他们观察和发现规律。 2. 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询问学生在观察四道题后发现了什么规律,并引导他们在先算的部分下画横线。 3. 小结运算顺序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算式中有无小括号时的运算顺序差异,并指出小括号的作用。 4. 布置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80“练习十八”第3题,并与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和结果。 1. 独立完成题目。 学生根据教科书上的题目独立工作,尝试找出题目中的规律。 2. 与同桌交流。 学生与同桌讨论各自的发现和解题过程,互相学习和验证。 3. 标记运算顺序。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先计算的部分画横线,明确运算顺序。 4. 完成练习题并进行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后,与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和最终结果,相互检查答案。
二、自主练习 1. 布置教科书P80“练习十八”第5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限制,要求他们尽快完成题目。 2. 指导学生交流订正。 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与同桌交流答案并相互订正。 3. 布置教科书P81“练习十八”第9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在完成后进行集体交流订正。 4. 巡视课堂。 在学生工作时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辅导。 1. 快速完成题目。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力完成题目,准备与同桌交流答案。 2. 与同桌交流订正。 学生在完成题目后,与同桌讨论答案,互相检查和订正。 3. 独立完成题目并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在全班前分享答案,进行集体讨论和订正。
三、练习指导 1. 解释并确认学生理解教科书P82“练习十八”第11题的意思。 邀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理解题目,并确认所有学生都理解了题目要求。 2. 布置教科书P82“练习十八”第1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并在完成后进行集体交流订正。 3.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P82“练习十八”第13*题。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第一行的题目,然后交流答案和方法。 对于第三道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填“0”的答案。 继续引导学生完成第二行的题目,讨论填写方框里的数的策略。 在集体交流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剩余题目。 1. 理解和讨论题目。 学生举例说明对题目的理解,如先计算14+8得22,再计算22-7。 2. 独立完成题目并进行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答案和解题方法。 3. 尝试独立完成题目并交流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行的题目,然后汇报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对于第三道题,学生通过引导找到填“0”的答案。 4. 完成第二行的题目。 学生根据讨论的策略,独立完成第二行的题目,并在完成后与同学们分享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口算。 40+6+7= 65-20-10= 60-(10-9)= 49+(19-10)= 60-10+9= 25-(14-8)= 2.面包房做了54个面包,小红买了22个,小明买了8个,还剩多少个?(两种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加、减运算式题,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再次体会小括号的作用。通过练习来看,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得很好,在计算过程中少数学生容易出现漏算,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