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读准“为”“知”等读音,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的能力。
2.理解“去”“探汤”“知”等词义,能够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语意,感知内容。
3.了解人物的特点,并学习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和孔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白学无上境的道理。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古文的能力。2.抓关键词梳理两小儿的观点和依据,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后有理的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深度的思想内涵。2.体会并还原故事中人物的表现与情感。
【教学过程】
一、妙字引古文
1.汉字导入。师“古人根据自然万物发明了伟大的汉字。看——(大屏幕出示汉字“日”由太阳的形态到甲骨文到金文直至简化字“日“的演变过程,学生用心观看。)
【此导入方式采用动态的演示过程,一是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抓住事物细微变化的观察能力;三是感受古人观察万物并有所创造发明的品质;四是与文中的“日”有所衔接,起到异曲同工之妙。】
2.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课题,注意“辩”是左中右结构,写得要紧凑一些,中间是言字旁,写得小一些。”(此时,教师重点从结构、布局、重点笔画三个方面做指导)
【“辩”字指导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首先,写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写字时的注意力、观察力,并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其次,“辩”字是左中右结构,不容易写好,而且书写时容易与“辨”相混淆;更重要的是,“辩”字是全文的核心词,全文围绕“辩”字展开,为后文的“辩”的内容、方法、展示等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古风起唇齿
1.自读文章。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拗口,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谁有好的方法?”(学生交流之前学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如看注释、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方法先疏通大意,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学生自己学习文章,包括划分节奏、查阅资料、朗读练习、同桌互商等)
【本环节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体系为现代教学以能力为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的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指导朗读。(先点名学生读,针对易错字音、重点字音、节奏停顿做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孰为汝多知乎?”中“为”“知”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之后再全班朗读正音。为提高朗读训练,采用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段读、去掉标点读、竖向排列读多种读的训练,让学生读准、读顺,直至读出韵味)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文言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这个过程。语文教育家巢宗祺指出:“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本环节中,学生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也唤起了情感,在诵读中理解了文意,训练了学生语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言语盈古意
1.质疑问难。师“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把问题板写在黑板上)
【此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从阅读、思考、探索的实践之中归纳和提炼出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学习收获。】
2. 理清思“辩”。师“辩论须要表明观点、讲清依据。请你划出两小儿辩日的句子,并仔细想一想,二人各自的观点以及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文章并划出相关的句子,思考并交流各自的观点和依据。)预设如下:生 1:小儿一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师:“去”的意思是?句子的意思是?生 1:(解释后概括的板书:晨近午远)生 2:小儿一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师: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 2:运用了比喻、反问、对比......师::车盖像伞那么大。 (出示车盖、盘盂图片,并给予解释:“皿”为器具,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圆为盘,方为盂)生(全体):(用身体做着动作读出句中的大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了理清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即“通字义——理句意——找观点——说依据——读句段”。之后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理清小儿二的观点及依据。
3.梳理表格。师“两小儿据理力争,各执一词。我们把二人所言提取关键词完成表格,并仔细观察,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人物观察太阳依据生活现象得出观点“我”的发现小儿一(大小、形状、视觉)小儿二(冷热、温度、触觉)
四、随文穿时空
1.表演“辩”。
师:“两小儿其于现实、有理有据。那他们据理力争的场面会是什么样子呢?发挥你的想象进行演译”(学生表演)
2.科学探究。师“哪个小儿的观点正确呢?”(拓展太阳晨大午小和晨凉午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明白普通事物中也包含许多科学道理)。
3.感受孔子。练习:你认为两小儿的笑是 的笑,依据是。(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教师相机引出孔子 (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推广儒家思想,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 13年,四处游学,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东游”)师:“大学问家、教育家孔子面对两个小儿坦然地说“我不知道”呀?那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观点时教师适时点拨: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智慧。)
五、读典探古人
1. 拓展延伸。师“有人说:两小儿辩日是尊从道家思想的列子借此文来笑话信奉儒家思想的孔子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理由。”(推荐课下阅读《列子汤问》)。
2.总结方法。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注释大意全理解,展开想象画面演。联系全文前后看,关键语句细分辨。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中练。操千曲,观千剑,背诵积累写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