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文言实词-故 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文言实词-故 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0: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
中考必备文言实词
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知识详解

巧记宝典


习题精练
课程小结
PART 01
学习目标
(一)熟练掌握实词“故”的常考题型。
(二)熟悉课内典型例句中“故”的用法。
(三)学会知识迁移。
PART 02
新课导入
图示(“故”的结构演变)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简体楷书
暂缺
暂缺
《说文解字》:“故,使爲之也。从攴,古聲。”
参考译文:
故,有意使它变成这样。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旧的、已逝的。“故”,金文 = (古,即“作古”的省略,老朽而自然死亡)+(攴,持械攻击),表示持械击杀老人,有意结束垂死老人的生命(参见“殄”的本义解说)。暴殄是远古时代的野蛮传统之一:当遇到族群生存危机时,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新生代的生长,而杀死无法独立生活的老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为结束老人垂死而痛苦的生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夂”。
PART 03
知识详解
1.连词,所以,因此。
【例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八上《三峡》)
【例2】故自号曰醉翁也。(九上《醉翁亭记》)
1.连词,所以,因此。
【例1】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八上《三峡》)
【翻译】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例2】故自号曰醉翁也。(九上《醉翁亭记》)
【翻译】所以自号“醉翁”。
2.名词,缘故,原因。
【例1】既克,公问其故。(九下《曹刿论战》)
【例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八下《式微》)
2.名词,缘故,原因。
【例1】既克,公问其故。(九下《曹刿论战》)
【翻译】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例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八下《式微》)【翻译】如果不是为君主的缘故,何以还在露水中?
3.名词,旧的事物,学过的(知识)。
【例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上《<论语>十二章》)
【例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名词,旧的事物,学过的(知识)。
【例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七上《<论语>十二章》)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例2】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翻译】只能怀念旧的事物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
4.名词,故交,好友。
【例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八下礼拜《送友人》)
【例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名词,故交,好友。
【例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八下礼拜《送友人》)
【翻译】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对好友似乎有所留恋。
【例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翻译】好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5.名词,负面的意外事件。
【例1】国有故。(《周礼 天官 宫正》)
【例2】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宗臣《报刘一丈书》)
5.名词,负面的意外事件。
【例1】国有故。(《周礼 天官 宫正》)
【翻译】国家有负面的事件发生。
【例2】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宗臣《报刘一丈书》)
【翻译】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6.副词,故意,特意。
【例1】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九下《送东阳马生序》)
【例2】广故数言欲亡。(《史记 陈涉世家》)
6.副词,故意,特意。
【例1】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九下《送东阳马生序》)
【翻译】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例2】广故数言欲亡。(《史记 陈涉世家》)
【翻译】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
7.动词,结束生命。
【例1】冬,十月,子卒。子卒不日,故也。(《穀梁傅 文公十八年》 )
7.动词,结束生命。
【例1】冬,十月,子卒。子卒不日,故也。(《穀梁傅 文公十八年》 )【翻译】冬日,十月,他儿子去世了,没过多久,他也逝去了。
8.形容词,过去的,旧的,原来的。
【例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七下《乐府诗集 木兰诗》)
【例2】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 梁惠王》)
8.形容词,过去的,旧的,原来的。
【例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七下《乐府诗集 木兰诗》)
【翻译】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原来的家乡。
【例2】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 梁惠王》)
【翻译】所谓原来的国家,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
PART 04
巧记宝典
(一)成语助记1.平白无故【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擒故纵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平白无故
【故】缘故,理由。【释义】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
2.欲擒故纵
【故】故意。【释义】故意先放开对方,使对方放松戒备,然后捉住对方。
3.革故鼎新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步自封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革故鼎新
【故】旧的事物。【释义】破除旧的,建立新的。用来形容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也可以泛指在任何领域中除去旧的、过时的东西,代之以新的、更好的事物。4.故步自封
【故】旧的。【释义】把自己限制在原来的地方,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
5.明知故犯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知故犯
【故】故意。【释义】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二)实词小故事
项伯与张良有故( ),遇项王欲杀刘邦,故( )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 )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 )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项伯与张良为故( )友,张良故( )去,项伯念之。
(二)实词小故事
项伯与张良有故(旧的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和原来一样)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项伯与张良为故(故交)友,张良故(结束生命)去,项伯念之。
【译文】
项伯和张良有交情,遇到项王想要杀刘邦,所以前去告诉张良。张良刚见到他,问他:“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项伯详细地告诉他自己听到的消息。张良听到后,急忙上报。刘邦仍旧嫌张良禀告得迟,张良详细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刘邦脸色稍稍缓解。项伯和张亮是故交好友,张亮去世后,项伯很思念他。
PART 05
习题精练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1)下列选项与“华捉而掷去之”中“之”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一年之计在于春



(3)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共: _________
②又尝同席读书 尝: _________
③宁读如故 故: ___
(3)如果你是管宁,你希望结交怎样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共同、一起 曾经 原来、先前、从前 (3)我希望结交淡泊名利,不慕浮华,不贪图钱财,不崇尚权势;专注学习、勤奋好学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华捉而掷去之”的“之”是代词,指金子。
A.代词,指代元方;
B.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代词,指代手臂;
D.助词,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管宁和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草。共:共同、一起;
②句意为: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曾经;
③句意为:管宁像先前一样专心读书。故:原来、先前、从前。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
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找到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品质,然后回答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如何交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体现了管宁不慕金钱;“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体现了管宁不慕荣华富贵,读书专注;“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体现了管宁的择友标准,要选择志同道合的,学习专注,不慕金钱名利的人为友。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共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车子、戴着礼帽的大官从门前经过,管宁像先前一样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门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之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②游:游说。③嚣嚣:悠然自得无所求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_________
②往之女家 女: _________
③与民由之 由: _________
④人不知,亦嚣嚣 亦: _________
⑤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斯: 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古 之 人 得 志 泽 加 于 民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原文语句填空。
【甲】文中,孟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坚守“仁、礼、义”,即( )。
【乙】文中的句子“( ),( )”很好地诠
释了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真正,确实 ②同“汝”,你。 ③遵从 ④也 ⑤这 (2)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3)①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或: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义,显达时不背离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②句意: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③句意:就与人民一起遵从这条正道。由:遵从。
④句意: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亦:也。
⑤句意: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斯:这。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 “泽加于民”是一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分句,故与前面断开。故断句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淫: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移: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屈: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②故:所以;穷:陷入困境;达:富贵显达;离:背离。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孟子认为君子就要坚持“仁、礼、义”。
甲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乙文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意思是: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其中“得志”对应“达”,“不得志”对应“穷”,所以这两句的意思一样,都表达了儒者入世与出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乙】孟子对宋国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问:“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困穷失意时不离开仁宅义路,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善天下。”



1.(2021·内蒙古·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①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②释:舍弃。③图:图谋。④质:攻击对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 女有归 归: _________
②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_________
③ 潦之经吾宫也利 之: _________
④ 为是故不禁也 故: 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女子出嫁 ②兴起 ③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所以 (2)①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②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3)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4)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女有归:女子出嫁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③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为是故不禁也:所以没有加以制止。故:所以。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
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



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4)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
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



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



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PART 06
课程小结
下节课再见!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