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文言实词-去 课件(共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文言实词-去 课件(共6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0: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
中考必备文言实词
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知识详解

巧记宝典


习题精练
课程小结
PART 01
学习目标
(一)熟练掌握实词“去”的常考题型。
(二)熟悉课内典型例句中“去”的用法。
(三)学会知识迁移。
PART 02
新课导入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楷书

PART 03
知识详解
1.〈动〉离开
【举例】太丘舍去(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
【举例】停数日,辞去(八下《桃花源记》)
【举例】则有去国怀乡(九上《岳阳楼记》)
2.除去,去掉
【举例】斫去桂婆娑(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动〉离开
【举例】太丘舍去(七上《陈太丘与友期行》)
【翻译】陈太丘舍弃他离开了。
【举例】停数日,辞去(八下《桃花源记》)
【翻译】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
【举例】则有去国怀乡(九上《岳阳楼记》)
【翻译】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2.除去,去掉
【举例】斫去桂婆娑(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翻译】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
3.〈动〉距,距离
【举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4.〈动〉损失,失去(丧失)
【举例】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七上《诫子书》)
3.〈动〉距,距离
【举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翻译】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4.〈动〉损失,失去(丧失)
【举例】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七上《诫子书》)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5.〈动〉表示行为的趋向
【举例】蓬舟吹取三山去「八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6.〈动〉赴,前往
【举例】去哪儿
5.〈动〉表示行为的趋向
【举例】蓬舟吹取三山去「八上《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翻译】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6.〈动〉赴,前往
【举例】去哪儿
7.〈形〉过去的
【举例】去冬今春
PART 04
巧记宝典
(一)成语助记1.大势已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皮
【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势已去
【去】失去
2.去皮
【去】除去
3.去职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职
【去】离开
(二)实词小故事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 )乡千里,见江水东( )去,回首去( )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 )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二)实词小故事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译文】
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河边,这个地方距离家乡有千里之远,他看见江水向东流去,回想过去的苦难日子,感慨特别多。又看见士兵都思念家乡,士气衰落,为了除去晦气,捉住小鸟留在军营中。小鸟长久地住在军营里。人到了也不离开。士兵们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士气大增。
PART 05
习题精练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



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1.解释下面“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补全表格。
文言语句 释义 释义方法(供参考)
值胡贼攻郡县 (1) 【查阅字典】①价值,价钱;②货物和价钱相当;③指有意义或有价值,值得;④遇到,碰上。
友人语巨伯曰 (2)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推断
吾今死矣,子可去 (3) 【参考成语】人去楼空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 【课内迁移】相委而去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大 军 至 一 郡 尽 空 汝 何 男 子 而 敢 独 止?◎话语显态度3.话语能反映对人对事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人物话语,完成任务。
人物话语 【任务一】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任务二】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人物态度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 元方直接指出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表达了对其的不满与批驳。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 (3)



◎比读获启发4.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你从古人的“交友之道”中获得的启发。



【答案】
1.(1)遇到,碰上(写“④”也对)(2)告诉,对……说(3)离开(4)舍弃
2.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3.(1)(您)中午没有到来,是不讲诚信;对着孩子辱骂他的父亲,是没有礼貌。
(2)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3)“岂”“邪”加强了反问语气,表现了荀巨伯与朋友共患难的坚定决心和对败义求生行为的不齿。



4.①与朋友交往应当信守承诺、按时履约。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在中午时分相见,友人不按时履约,反而还在元方面前愤怒地指责陈太丘先行离去的行为,遭到了元方的驳斥。
②与朋友交往应当患难与共、以诚相待。乙文中荀巨伯在危难时刻面对患病的友人,没有弃他而去,始终陪伴着友人,这份患难与共的真心与诚心感动了敌军。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为: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根据查阅字典法,应选择④,值:遇到,碰上;
②句意为:朋友对荀巨伯说。根据语境可知,语:告诉,对……说;
③句意为: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根据参考成语的方法,“人去楼空”的意思是人已离去,楼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去:离开;



④句意为: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根据课内迁移的方法,“相委而去”的意思是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句意: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人物“大军”“汝”,联系上下文可知,“一郡尽空”是写“大军至”的情形,中间应断开一处,“汝何男子”是一处完整的意思,在其前断开一处,后一句是个反问句,“而”表转折,在其前也应断开一处,故断句为: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和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第①空:重点词:日中:正午;至:到来;无信:不讲诚信;则:就;对:当着;
第②空:重点词:败义:败坏道义;以:来;岂:难道;邪:表反问的语气词,可译为“吗”。
第③空:结合“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知,意思是败坏道义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岂”和“邪”是表示诘问的语气,表现出荀巨



伯对贪求生命而败坏道义的蔑视,结合文中“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知,也能够表现出荀巨伯对朋友的担心,体现出他能够和朋友同生共死的坚定决心。据此理解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和“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陈太丘与好友约定同行,友人不仅食言,还指责陈太丘丢下自己;“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文章借元方之口点出陈太丘的友人才是失信之人;意在告诫守信是交友之基,做人要守信的道理。
根据乙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



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和“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可知,荀巨伯探望生病的朋友,遇敌突袭,大敌当前也不舍弃友人,荀巨伯为保全友人性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感动了敌军,他们选择了撤退,这样也保全了郡城,这也启发我们交友应有情有义,患难与共。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乙】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敌寇进了城,对巨伯说:“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敌寇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月记①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③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④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⑤,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⑥,



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作者被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作。②蕲:同“祈”,求。③其:大概,表推测。④沙:指金沙堆。⑤金积:堆积的黄金。⑥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5.请根据提示,帮助组员们完成重点字词梳理。
重点字词 方法提示 词义
临水胜 查阅字典:①居高面下;②靠近;③面对;④将要。(《古代汉语词典》) A临:(填写词义)
宜独往 课内迁移: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B宜:
去人远者又胜也 语境推测 C去: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B.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C.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D.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7.张孝祥和苏轼都于贬谪时赏月。根据提示,完成表格内的任务。
湖北黄冈 湖南洞庭湖
①【重现画面】请根据提示补齐句子,水中藻、荇交横,。②将补齐后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重现画面】天无纤云,月白如昼。③将本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比较分析】张孝祥和苏轼虽然赏月方式不同,但情感却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5.A靠近 B应当 C距离 6.B
7.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②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③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表现了作者赏景的悠闲与快乐。乙文《观月记》第二段“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也表现了作者赏景的悠闲与快乐。



【解析】
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要根据提示的方法理解。
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根据查阅字典的几个意思可知,②“靠近”恰当;
宜乎众矣(课内):(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根据课内迁移法知,宜,应当,应该。宜独往:应该独自前往。
去人远者又胜也;离人远的地方最好。根据“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这一语境可知,去:距离。
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



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意为“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可知,“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与“于是为备”是承接关系,可停顿;而“中秋之月”与“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是并列的三个条件,可停顿;“盖”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



要停顿。故可停顿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故选B。
7.本题考查句子的默写与翻译。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写法。
①注意“空明、竹柏”等字的写法;
②空明:澄澈透明;交横:纵横交错;盖:大概。
③纤云:微云;轻云;如昼:如同白昼。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苏轼“解衣欲睡”的时候,正好遇上“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找张怀民,可见,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表现了作者赏景的



悠闲与快乐。
乙文《观月记》从第②段“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可知,月下景色之美;从“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可知,作者心情之情。综合可得,作者认为,他现在金沙堆游玩,正好符合“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这些赏月的四个条件,从而可看出作者赏景的悠闲与快乐。



【参考译文】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



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饘(zhān)粥:稠粥。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 昼夜苦学
B.指通豫南 遂大通六经之旨
C.甚矣,汝之不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慨然有志于天下
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对愚公的“移山”和范仲淹的“苦学”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答案】
1.C
2.D
3.(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
4.示例:面对困境要坚定信心,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坚持不懈,才能闯出一番大事业



【解析】1.本题考査一词多义。
A.发愁/刻苦;
B.通向/精通;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在;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既长"是时间状语,后面应该停顿:“去之"和它,后面的宾语



“南都”组成动宾短语,不能拆开。
故句子正确停顿应为: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以:凭;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如……何:能……怎么样呢 (2)或:有时:昏怠:发昏疲倦;辄:就;以:用;沃面:洗脸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算备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



有孙;子子孙孙无穷腰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和乙“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痘”"往往触粥不充,日是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等内容可知,思公苦于交通不便决定移山,范仲淹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两人最终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启示我们:面对人生困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为梦想不懈奋斗。



【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备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



的老头讥笑思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思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泥士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思公长叹-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范仲漳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刚够罢了。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PART 06
课程小结
去:
①动词:离开②动词:除去,去掉③动词:距,距离。④动词:损失,失去(丧失)。
⑤动词:表示行为的趋向
⑥动词:赴,前往
⑦形容词:过去的
下节课再见!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