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2张PPT)
实词-使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
目录
壹
贰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叁
知识详解
肆
巧记宝典
伍
陆
习题精练
课程小结
PART 01
学习目标
一、熟练掌握实词“使”的常考题型。
二、熟悉课内典型例句中“使”的用法。
三、学会知识迁移。
PART 02
新课导入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体
使
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同“吏”,是手持猎叉进行打猎之形。篆文另加“人”,以突出人做事之意,成了会意字。造字本义:动词,派人做事,派遣,指派。
甲骨文作,從又,像持獵叉之形。古文字吏、事、史三字同源,是「事」之初文,亦是「使」的初文。金文二例,前者承之甲文,上體應是獵叉之變形;後者亦承之甲文,上端亦是獵叉之變形,下端增益「辵」字,亦表示獵事,與從「又」同義。戰國文字二例,前者承自金文第一例,上端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後者右體上端亦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上端獵叉曲筆變作橫筆。隸書承自篆文,右體下端「又」字變作交叉二筆。楷書承之隸書而定體。甲文、金文第一例,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金文第二例以下,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PART 03
知识详解
说文解字注
1.命令,派遣(派)。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2)上使外将兵。(九下《陈涉世家》)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1.命令,派遣(派)。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于是天子派使者拿着使节去召周亚夫,(让他下令开门)。
(2)上使外将兵。(九下《陈涉世家》)
【翻译】皇上派他在外带兵。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说文解字注
2.致使,让。
(1)使老有所终。(八下《大道之行也》)
(2)使内外异法也。(九下《出师表》)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2.致使,让。
(1)使老有所终。(八下《大道之行也》)
【翻译】让年老的人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2)使内外异法也。(九下《出师表》)
【翻译】致使对内对外外法律不一致。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说文解字注
3.支配,使用(使唤)。
得一人之使。(七上《穿井得一人》)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3.支配,使用(使唤)。
得一人之使。(七上《穿井得一人》)
【翻译】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支配。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说文解字注
4.出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九下《唐雎不辱使命》)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4.出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九下《唐雎不辱使命》)
【翻译】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一)动词
说文解字注
假使,假如。
(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七上《杞人忧天》)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九下《鱼我所欲也》)
(3)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二)连词
假使,假如。
(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七上《杞人忧天》)
【翻译】日月星辰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九下《鱼我所欲也》)
【翻译】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3)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
【翻译】假如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二)连词
说文解字注
使者。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2)黄衣使者白衫儿。(八下《卖炭翁》)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三)名词
使者。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八上《周亚夫军细柳》)
【翻译】于是天子派使者拿着使节去召周亚夫,(让他下令开门)。
(2)黄衣使者白衫儿。(八下《卖炭翁》)
【翻译】来宣布圣旨的人及手下的爪牙,使者穿着黄色的衣服,爪牙穿着白色的衣服。
中考常考义项归纳(三)名词
PART 04
巧记宝典
1.鬼使神差:迷信的人认为有些很凑巧的事情是由于鬼神在暗中指使而造成的。后用鬼使神差形容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于意外,或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做的事。
2.看风使舵: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比喻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方向或态度。也可以说是人处事圆滑。现在多含贬义。
3.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成语助记
实词故事
燕太子丹使( )荆轲刺秦王。荆轲使( )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实词故事
燕太子丹使(派遣)荆轲刺秦王。荆轲使(出使)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主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故事翻译
丹派遣荆轲行刺秦王。荆轲出使到秦国,拜见秦王,奉献上图纸当图纸展开完时匕首显露出来。荆轲拿住匕首刺向秦王,后来被秦王擒获。秦王说:“这件事是受谁的指使?”荆轲不回答,被杀。杜牧议论说:“假如六国都爱惜国人,是可以抗拒秦国的。”
PART 05
习题精练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易夺:修正失误遗漏。
练基础1
【问题】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使:让。
B.俱委而窃听 委:委屈。
C.炊忘著箅 著:放置。
D.尔颇有所识不 不:同“否”。
练基础1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都停下来偷听。委: 丢开、舍弃。
答案:B
参考译文:
有客人拜访陈太丘,在他家留宿,太丘让元、季方兄第二人做饭。兄第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算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间:“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于是我们都在听,结果做饭忘了放算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何必吃饭呢 ”
赵威后①问齐使
①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
②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④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⑤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⑥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⑦无恙耶?彻其环瑱⑧,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⑨?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⑩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
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②发:启封。③岁:年成。④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锺离子及下文叶阳子都是齐国处士。⑤不业:不让他做官以成就功业。⑥息:繁育。⑦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子婴儿子。⑧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琪:一种玉制的耳饰。⑨胡为至今不不朝也: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⑩於陵子仲:齐国的隐士。
练基础2
【问题】请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使者不说( )
(3)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4)何以王齐国( )
练基础2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使:派;
(2)句意为:使者有点不高兴。说:“悦”,高兴;
(3)句意为: 这有点先后尊吧 岂: 难道;
(4)句意为:怎能治理齐国。王:做王,称王,为王,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答案:使:派。说:通“悦”,高兴(只答“高兴也可”)。岂:难道、哪里、怎么。王:做王,称王,为王。
参考译文:
齐襄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 百姓安乐吗 你们大王无恙吧 "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后尊吧 "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生息 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 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锤离子,还好吧 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末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冷真孤独,振济因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 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 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朗褒奖 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他万民呢:於陵的子伸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 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候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游三游洞①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②也。路狭不可行,舍舆③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④,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⑤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⑥。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⑦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⑧而下垂,扣⑨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⑩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 ,则好游者踵相接也;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鸣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三游洞:山洞名。②夷陵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下牢:关名,陵郡治所在地。③舆:指车,有时也指轿。④汤(shāng):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⑤(zhuì):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⑥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⑦(yíng):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⑧乳:钙化,形成钟乳石。⑨扣:同“叩”,敲,敲打。⑩逢逄(páng):鼓声 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都会州郡。 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
练基础3
【问题】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2)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练基础3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复,又;舍,舍弃;循,沿着,仄,狭窄;(2)之,的;使,如果,大邑,大城市,通相接,脚后跟互相碰撞,形容人多。
答案:(1)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
(2)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所说的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怖身径直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几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警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
参考译文:
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馨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尺的长满了碧草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一边走一边歌唱,那歌声缕缕不绝。
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那么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孟尝君①养士
[西汉]司马迁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②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④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⑤,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寄食于王公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问候。⑥刭:用刀割颈。
练提升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
客 怒 以 饭 不 等 辍 食 辞 去
练提升1
答案
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宾客中有个人很恼火,他认为吃的饭食等次不同,停下进食就要辞别而去“以饭不等”点明“客怒”的原因“食辞去”是“客怒”后的表现,故应在“以饭不等”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 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________
(2)无贵贱一与文等 ________
(3)孟尝君已使使存问________
(4)士以此多归孟尝君________
练提升1
答案
逃亡;相同,一样;派遣;归附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亡: 逃亡;
(2)句意: 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 (孟尝君) 自己相同。等: 相同,一样;
(3)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使:派遣;
(4)句意: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归:归附。
3.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B.客去 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遗其亲戚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D.自持其饭比之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三峡》)
练提升1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们/音节助词,无实义;
B.都是动词,离开;
C.代词,他们的/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D.副词,亲自/介词,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2)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
练提升1
答案
(1)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孟尝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背着火光(在黑影里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 经纶:筹划、治理,反:同“返”。
(2)曾:曾经;待: 招待;夜食: 吃晚饭。
5.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众多门客的拥戴?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练提升1
答案
舍弃家业,给门客优厚的待遇,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门客;善待门客家人(或:了解门客的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亲戚)。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可知,孟尝君舍弃家业,给门客优厚的待遇;根据“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可知,孟尝君不论贵贱,一律同等对待门客;根据“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可知,孟尝君了解门客的家庭情况,派人慰问他们的亲戚。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孟尝君在薛地的时候,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他们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要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都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孟尝君)自己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安排待史在屏风后,让他记录自己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背着火光(在黑影里吃)。宾客中有个人很恼火,他认为吃的饭食等次不同,停下进食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觉得惭愧,就以刀自刎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有宾客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子。涛八九岁知声律。其父一日坐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
涛性辨惠,容姿既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元和中,元微之①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韦皋镇蜀,召令涛侍酒赋诗,因入乐籍。涛每承韦皋之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所有见遗金帛,往往上纳。韦公既知且怒,于是不许从官,涛献《十离诗》,诗意感人,遂复宠召,当时见重如此。
练提升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乐人,比无校书之称,韦公南康镇成都日,欲奏之授涛,蜀人至今呼之。后胡曾②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制狭之,人以便焉,时谓之“薛涛笺”。其所作诗,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
晚岁居碧鸡坊,创吟诗楼,偃息于上。太和中卒,年七十五。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
(选文有删改)
【注】①元徽之:元稹,唐朝大诗人,与白居易共称“元白”。②胡曾:唐朝诗人,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掌书记。
练提升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语句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元微之使蜀 使:出使
B.每届蜀 届:到
C.所有见遗金帛 遗:遗留
D.词意不苟 苟:随意
练提升2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C.所有求见到她的人都会赠送金钱和布匹。遗:赠送。这里理解为“遗留”不正确;故选C。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涛每承韦皋之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
(2)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
练提升2
答案
(1)薛涛承蒙韦的宠信和挂念,有时和他互相唱和,出进同乘一辆马车,她的诗被广泛传扬。
(2)真想不到女子之中竟能出现这样非同寻常的人物,怎么能因为她身份低下而摒弃她的学习成就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宇词的意思:
(1)承:承蒙。之:的。宠念:宠信和挂念。或:有时。车: 马车,这里指同乘一辆马车。达:传扬。
(2)殊不意:真想不到。裙据之下: 女子之中。裙据:代指女子。异物: 非同寻常的人物。岂得:怎么能。匪其人:看轻她,这里指她身份低下。弃: 摒弃。
3.作者为女诗人薛涛作传,却引用元稹和胡曾的诗句,是否多余?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练提升2
答案
不多余,引用元稹和胡曾的诗句使得薛涛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体现了作者对薛涛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答时可先表态,不多余,然后结合内容来分析即可。结合“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其蒲花发五云高”可知,元的诗句高度评价了薛涛的美丽,善于言辞,富有文采,令无数人思念羡慕。结合“万里桥边女校书,枚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可知,胡曾的诗句也赞美了薛涛的美丽和有才华,这里通过引用元和胡曾的诗句,从侧面凸出了薛涛的美丽和有才华,令无数人文为之钦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薛涛,字洪度,原本是长安的良家女子。薛涛八九岁的时候就懂得音乐。她的父亲有一天坐在亭子里,指着梧桐告诉她说:“庭院中的这一棵老梧桐树,枝干高大,直插云。”父亲让薛涛接着说出下文,薛涛应答说:“悟桐树的枝叶迎接南来北往的鸟,树叶送别吹过的风。”父亲好长时间神色严肃。
薛涛天性聪明而富有辩才,容貌俏丽,文采极高,(与人)言谈嬉笑之间,对答迅捷。元和年间,元微之出使蜀地,很希望能去拜访薛涛。府公严司空知道这件事后派薛涛前去陪从。元微之做了翰林之后,用诗表达自己的情感:“锦江滑腻哦媚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鹅舌,文章分得凤皇毛。纷纷辞客皆停第,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韦皋治理蜀地时,命薛涛从旁陪酒并吟诗,因此薛涛被列入乐妓的行列。薛涛承蒙韦皋的宠信和挂念,有时和他互相唱和,出进同乘一辆马车,她的诗
参考译文:
被广泛传扬。每次到达蜀地,求见薛涛的人非常多,但薛涛性情洒脱不羁,所有求见到她的人都会赠送金钱和布匹,她常常都上交了。韦皋知道这件事情后就很生气,于是不允许薛涛做官,薛涛献给韦皋《十离诗》,诗的内容非常令人感动,于是薛涛又重新受到宠信并将她召回,那时她是这样受到重视。
凡是乐妓,都没有校书这样的称号,等到韦皋治理成都时,想要向皇上奏请她担任校书郎,蜀人到现在还把乐妓称作校书。后来胡曾写给薛涛一首诗:“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擅长写作短小的诗歌,惋惜成都的纸幅太大,于是都裁小它,人们认为这样使用更方便,当时的人称之为“薛涛笺”。她所作的诗作,渐渐地超过
参考译文:
了一些不错的诗人,其诗辞意深邃而严谨,情感在笔墨之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文坛也占有一席之地,能与当时的文豪相提并论。真想不到女子之中竟能出现这样非同寻常的人物,怎么能因为她身份低下而摒弃她的学习薛涛晚年住在碧鸡坊,修建了吟诗楼,安静地待在上面。她太和年中死去。留有《锦江集》五卷,流传至今,其中大多数是与当时的名人赠答之作。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练提升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乙】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练提升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练提升3
答案
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分析语义可知,“竟"表转折,其前应断开。“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是“可谓守节臣矣”的原因。故断句为: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B.汝心之固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C.尊官显位而不荣也 清荣峻茂
D.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练提升3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苦于\使......苦;
B顽固本来;
C.光荣;荣耀\茂盛;
D.派\派。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环而攻之而不胜
B.子为父死无所恨 念无与为乐者
C.虽我之死 虽有斧钱汤镬之诛而不惧也
D.杂然相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练提升3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它;
B.介词,替\动词,做;
C.词,即使\副词,即使;
D........样子\代词,这样。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练提升3
答案
(1)石头,挖泥,用(装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位丰厚的禄(来引诱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设立条件(来劝降苏武),他最终不答应。
解析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叩,敲,打。箕畚,用箕畚。于,到。尾,边。
(2)乃,于是。设,设立。终,最终。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练提升3
答案
同: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异: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患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思”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患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梅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乙文参考译文:
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感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甲】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练真题1
(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乙】
①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②,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②主即还宫诉帝③,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④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苍头:奴仆。 ②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其任务在于随侍尊者。③帝:指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字文叔。湖阳公主是他的姐姐。 ④小黄门:泛指宦官。⑤强项令:硬脖子县令。强,硬。项,脖子。
练真题1
1.下列对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派遣
B.故不错意也 错:误会
C.大言数主之失 失:过失
D.使宣叩头谢主 谢:道歉
练真题1
答案
B
解析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有误,“故不错意也”,意思是所以不在意。错:通“措”,放置;故选B。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长跪而谢之曰
B.以君为长者 以刀画地
C.休祲降于天 宣于夏门亭候之
D.欲箠杀之 帝令小黄门持之
练真题1
答案
D
解析
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以: 介词,把/介词,用;
C.于:介词,从介词,在;
D.之:均为代词,指董宣。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最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B.乙文中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宁死不屈,最终赢得了光武帝的赏赐。
C.甲文以对话为主。第③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则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对话尖锐激烈,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D.乙文以叙事为主。第②段中,皇帝抓住董宣,强迫他给湖阳公主磕头,但董宣拒不低头认错,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练真题1
答案
D
解析
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帝令小黄门持之,
使宣叩头谢主”可知,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宜,强迫他给湖阳公主磕头。
乙文参考译文:
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
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 ”董宣说:“性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 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道歉,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救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谁不震惊害怕的。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练真题2
(2023·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镬⑥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栘(yí)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ān):同“毡”。④暴(pù):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è)汤镬(huò):指汉代两种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镬,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镬中烹。
练真题2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 留 十 余 岁 竟 不 降 下 可 谓 守 节 臣 矣
练真题2
答案
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武留十余岁”与“竟不降下”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可谓守节臣矣”是对其评价;故断为: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友人惭,下车引之
B.子为父死无所恨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D.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练真题2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指元方;
B.介词,替\介词,被;
C.动词,苦于\使动用法,使......痛苦;
D.动词,出使\动词,出使。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练真题2
答案
(1)敲石头,挖泥土,用箕运到渤海的边上。
(2)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来引诱苏武),(苏武)最终不答于是(卫律)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设立条件(来劝降苏武),他最终不答应。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叩,敲、打。垦,挖。箕备,用箕备装土石。于,到。尾,边。(2)乃,于是。设,设立。终,最终。不听,不答应。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练真题2
答案
同: 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异:愚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患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箕备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患公为移走两座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亿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责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威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乙文参考译文:
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感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练真题3
(2023·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
练真题3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练真题3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根据句意断为: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竭驽钝 庶:期望,希望
B.以彰其咎 彰:揭示
C.时人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
D.身使孙权 使:使者
练真题3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亲自出使孙权。使: 动词,出使。
故选D。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
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
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
练真题3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乙文第二段“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据此可知出奇谋是诸葛亮的弱点,“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有误。
故选D。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练真题3
答案
(1)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2)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宜自谋: 应自行谋划;咨善道:询问 (治国)好方法;雅言: 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2)拾遗:捡拾遗落的东西;侵: 指欺负;肃然: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乙文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踪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速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已经平定,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
乙文参考译文:
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
PART 06
课程小结
下节课再见!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