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是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
中考必备文言实词
目录
壹
贰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叁
知识详解
肆
巧记宝典
伍
陆
习题精练
课程小结
PART 01
学习目标
(一)熟练掌握实词“是”的常考题型。
(二)熟悉课内典型例句中“是”的用法。
(三)学会知识迁移。
PART 02
新课导入
说文解字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简体楷书
《说文解字》:“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屬皆从是。 ,籒文是从古文正。承旨切”
参考译文: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的边旁。
“是”是个会意字。金文=日+正,中间的短竖象征端直,表示日中端直之意。造字木义:形容词,端直,端正。
PART 03
知识详解
1.指示代词,此,这,这样,这种。
【例1】是进亦忧,退亦忧(九上《岳阳楼记》)
【例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九下《鱼我所欲也》)
1.指示代词,此,这,这样,这种。
【例1】是进亦忧,退亦忧(九上《岳阳楼记》)
【翻译】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忧虑
【例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九下《鱼我所欲也》)
【翻译】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有这种心
2.判断词,表示解释说明。
【例1】斯是陋室(七下《陋室铭》)
【例2】问今是何世(八下《桃花源记》)
2.判断词,表示解释说明。
【例1】斯是陋室(七下《陋室铭》)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舍
【例2】问今是何世(八下《桃花源记》)
【翻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拓展】
3.形容词,正确。
【例1】是吾不是处。(必修2《与妻书》)
【例2】觉今是而昨非(必修5《归去来兮辞 并序》)
3.形容词,正确。
【例1】是吾不是处。(必修2《与妻书》)
【翻译】这是我不正确的地方
【例2】觉今是而昨非(必修5《归去来兮辞 并序》)
【翻译】觉得现在辞官是正确的,原来出仕是错误的
【拓展】
4.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例1】今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例2】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荀子·修身篇》)
4.动词,认为正确,肯定。
【例1】今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翻译】如今你肯定他们,就不去追究
【例2】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荀子·修身篇》)
【翻译】肯定我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PART 04
巧记宝典
(一)成语助记
1.各行其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辨是非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各行其是
【是】认为正确,肯定。【释义】指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用来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2.明辨是非
【是】正确。【释义】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3.自以为是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以为是
【谓】认为。【释义】自己认为自己正确,形容主观不虚心的态度。
(二)实词小故事
一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 )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二)实词小故事
一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这)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PART 05
习题精练
练
基
础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 告子上》
练
基
础
(1)下列句中加红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D.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练
基
础
(3)《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短句)是:
(4)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练
基
础
【答案】
(1)D
(2)C
(3)舍生而取义者也
(4)示例:①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②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练
基
础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给,给予/同“欤”,语气词;
B.采用/为了;
C.对于/比;
D.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
故选D。
练
基
础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两个反面例子”错误。文中“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是正面例子,不符合“义”的东西,即使再重要,“行人”“乞人”都不接受,证明了“义”的重要;
故选C。
(3)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依据【甲】文第①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由鱼和熊掌引出“生”和“义”的议论,并提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练
基
础
(4)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结合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补充论据,要求论据真实,有说服力,既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
示例: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的灵魂。
练
基
础
【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
练
基
础
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练
提
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练
提
升
【乙】
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①。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②不应弦而下。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尔时③年十一。士庶④多竞此戏,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干局:才干和气度。②未尝: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③尔时:那时,彼时。④士庶:士人和庶民,也泛指百姓。
练
提
升
(1)下列选项中加红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门外戏 凡戏多端 B.相委而去 未成,弃去
C.为童子时 为人谋而不忠乎 D.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
(3)文言文注释一般包括对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的解释、背景解读等相关内容,是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文言的桥梁与阶梯。请任选乙文的一个注释,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给你的学习带来怎样的帮助。
(4)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古代儿童“方正”的故事,说说陈元方和萧遥欣的“方正”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练
提
升
【答案】
(1)B
(2)中午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有一个小孩在附近用弹弓弹射飞鸟,没有那一只鸟不是应声而落。
(3)示例:我选择注释①,“才干和气度”的解释,让我了解到萧遥欣从小就有才干、有气度,为我理解后文中他劝说他人成功提供了帮助。
(4)示例: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他懂得“信”和“礼”的重要,父亲友人出言不逊,他有理有据地辩驳,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萧遥欣的“方正”体现在正直、善良,尊重生命,他劝说小孩儿不要打飞鸟,听说这件事的百姓也信服他的说法,不再打鸟。
练
提
升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玩耍/游戏;
B.离开/离开;
C.是/替;
D.有,与“无”相对/同“又”;
故选B。
练
提
升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①句重点词语:是:判断词是。至:到。
②句重点词语:左右:附近。弹:用弹弓打。未尝:没有。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如注释①“[干局]才干和气度”,本是一个难懂的词语,通过注释解释,让我们读通文章,也了解萧遥欣从小就有才干、有气度,为理解后文中他劝说他人成功提供了帮助。注释②说明那时萧遥欣只有十一岁,能做到这点,让人不得不佩服。注释③说明当时的游戏参与人众多,却都因萧遥欣的劝说而放弃这项活动,侧面表现了他的说理充分、感染力强。
练
提
升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结合甲文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父亲友人出言不逊,陈太丘有理有据地辩驳,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表现了他的“方正”;
结合乙文中“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可知,萧遥欣劝说小孩儿不要打飞鸟,听说这件事的百姓也信服他的说法,不再打鸟,体现了他的“方正”。据此作答即可。
练
提
升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练
提
升
【乙】南齐曲江公萧遥欣从小就有神采,办事也干练有能力。他还是小孩儿时,看见有一个小孩儿在附近用弹弓射飞鸟,(飞鸟)没有不应声而落的。萧遥欣对他说:“游戏有许多玩法,为什么非要把飞鸟打下来。鸟儿在云中飞翔,碍着人的什么事了?”小孩儿受了触动,终身不再拿弹弓。当时萧遥欣才十一岁。当地的民众都愿意打鸟取乐,萧遥欣的话,不到一个月就传播开来,远近听说的人们,都不再打鸟了。
练
真
题
(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
练
真
题
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练
真
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练
真
题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马 者 王 之 所 爱 也
(2)解释文中加红词语。
①老弱负土
②诸侯闻之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请循其本
练
真
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②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4)【甲】文中楚庄王对待死马的处理方式前后有何不同?
(5)请分别指出优孟和庄子语言的高妙之处,并加以阐述。
练
真
题
【答案】
(1)马者/王之所爱也
(2)①背负 ②听说 ③ 完全确定 ④按照
(3)①左右近臣规劝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②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4)楚庄王先前想要用棺椁盛殓并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它;后来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官中膳食的太官司,按照优孟的方式处理。
练
真
题
(5)甲文:优孟以退为进,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庄王戒备心理,警醒楚庄王如此对待一匹马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起楚庄王的反思,然后让自己做出正确的结果。
乙文: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练
真
题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马是大王所喜爱的。“马者王之所爱也”是一个判断句式,故“马者”与“王之所爱也”要断开,正确的断句为:马者/王之所爱也。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老弱士兵背土筑坟;负:背负。
②句意: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
③句意: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全:完全确定,肯定。
④句意: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循:按照。
练
真
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左右:君主左右近侍之臣;争:直言规劝,后来写作“诤”;以为:认为。
②从容:悠闲自得;是:判断词,是。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由“欲以棺樟大夫礼葬之”可知,楚庄王想要用棺椁盛殓并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它;由“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可知,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官中膳食的太官司,按照优孟的方式处理。
练
真
题
(5)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与分析。
甲文:优孟跟其他大臣不一样,他不是单刀直入进行劝谏,而是以退为进,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哭马”,以此打消楚庄王戒备心理。第二,优孟的高明之处警醒楚庄王如此对待一匹马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引起楚庄王的反思,然后让自己做出正确的结果。这样优孟,既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又不损楚王的威信。
乙文: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据此回答即可。
练
真
题
【参考译文】【甲】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庄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想要用棺椁盛殓并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它。
左右近臣规劝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练
真
题
楚庄王说:“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玉石做棺材,用细致的梓木做棺材套,用枫木、豫木、章木这些上好的木材围在棺材的外面,派披甲之士挖墓穴,派老弱士兵背土筑坟,让齐赵两诸侯国列于从祭队伍的前面,让韩国魏国在后面保护,在祠庙中用太牢祭飨它,用万户之邑的收入供祭它。如果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楚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求大王按照畜牲来埋葬它,用土灶作为马的外椁,用足锅作双飞的棺,用枣姜调和,加进木兰作香料,用干粮祭祀,在火光的照耀下,送到人的嘴里,把它葬在人的肠胃中。”于是楚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官中膳食的太官司,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练
真
题
【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PART 06
课程小结
下节课再见!
撷语而行 执文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