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登高常赋诗,知人而论世
----古诗35进阶主题教学《望岳》《登飞来峰》
我国古典诗歌,或典雅蕴藉,或高古峻拔,按照诗歌描写内容,常见的题材有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边塞军旅、咏物言志、思乡怀人等。陶渊明曾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佳句。登高赋诗,也因此成了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一起和杜甫、王安石登高,在字里行间领略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一、激趣导入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古诗,读准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通过交流、讨论能知晓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3.通过比较,运用“知人论世”说,感受作者情怀、志向。
(二)熟读古诗,感知诗意
朗读要求:
读准节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三)自主/合作活动
1.作者从哪些角度“望”泰山?“望”到了什么景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2.青年时代的杜甫,“望”泰山,想象“凌绝顶”的景象。他仅仅是想登临泰山“绝顶”,而俯瞰周围群山之小吗?他想表达怎样的抱负和豪情?
教师补充资料:
①十三世祖杜预为晋朝大臣,功业和著作都流传后世;
②祖父杜审言进士出身,为初唐“文章四友”之一;文采享有盛名;
③其父杜闲也读书为官,唐修文馆直学士,官至兖州司马。
教师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迁移内化
(一)迁移资料(1)
资料一:《登飞来峰》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郑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官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
资料二: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思考:
1.第一、二句描绘了( )的景象,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
2.三四句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迁移资料(2)
资料三:《梅花》王安石
1.原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3.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的地方。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二)任务支架
这两首诗虽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但是因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等不同,抒发的情志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两首诗的异同。
四、生成输出
(一)任务要求:
《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是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试读《与诸子登岘山》,你能读出作者此时登高而产生的感情吗?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二)支架提供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思考:
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示例:一二句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叹,这两句蕴含着平凡的真理。让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感。
回答格式:我选( )句,因(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生如登山,我辈当奋力!但到半途须努力,欲登绝顶莫辞劳!希望今天的学习历程,能唤起我们作为攀登者的恒心和勇气,无愧青春,无愧韶华。祝愿我们人生登顶的那一天,你我都能体悟“阅尽世间万千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深刻哲理!
六、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