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反映了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神机妙算的特点。文章通过“草船借箭”这一故事,让学生在很清楚地知道了周瑜由于嫉才妒能,存心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从容镇定地面对这一阴谋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古战场军情的变化无常、风云变幻的情形。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文章,而且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三国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本文中的人物众多,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抓住众多人物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难度。
【学段要求】
1.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能从课文的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能积累文中描写神态的句子,并尝试运用。
4.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对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价。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通过对人物神态描写的句子的理解与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
2. 思维: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文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借助相关提示,理解课文,体会草船借箭的意义。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相关提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船借箭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草船借箭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 回顾“神机妙算”的意思。
“神机妙算”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善于运用策略,心思灵巧,算计得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草船借箭》,一起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谁借箭?怎样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对于这些问题,只有读懂了课文,我们才会有解答的把握。
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运用“神机妙算”这个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二、借助提示,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为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 草船借箭总叙;
2. 草船借箭的经过;
3. 事情的结果。
这三个问题贯穿了全文,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请同学们按照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关键语句和段落,它们可能会为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提供重要的信息。例如:
- “周瑜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一句就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这一句为下文的草船借箭做了铺垫。
- “曹操知道上了大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这一句点明了事情的结果,暗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解答这些问题。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或者直接告诉我。
三、理解草船借箭的意义
1. 草船借箭总叙(3段)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在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简要讲述一些“三国鼎立”的故事背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由于是老师介绍,显得太平淡,为了更加生动,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老师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朗读比赛,看哪个组讲得最生动。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试试。老师给大家3分钟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思考,努力让自己的小组表现得更好。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担任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草船借箭的意义
草船借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草船借箭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他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地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为蜀国赢得了重要的军事资源。
草船借箭也显示了诸葛亮的胆略和勇气。在面临困难和危险时,他能够冷静应对,不畏强敌,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草船借箭也表明了诸葛亮在蜀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能够得到周瑜的陷害,也能够成功完成任务,说明他在蜀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非常高的。
草船借箭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谋略、胆略和勇气,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3. 草船借箭经过(4段)
各组推举一个代表上台讲故事,讲完后老师和小伙伴补充一些内容。最后让周瑜的话由一个人读,表现他的妒忌;让诸葛亮的语气由另一个同学读,显示他的从容镇定。在比赛过程中,大家注意思考:诸葛亮的神态、语言、行动表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神机妙算。并让其他学生补充从哪些语句中也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不难找出第一、二自然段中的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大雾漫天、连天大雨等词句,这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并作分析:从“这时候大雾漫天”和“这时候又刮起了东南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借东风)并引导学生用欣喜的语气读这一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过渡:周瑜叫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可见任务是艰巨的。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图上的士兵在周瑜的指挥下正在立稻草人于船头,练习射击。这时站在船头的诸葛亮是怎样一副神态?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学生不难找出“他神态自若,好像胸有成竹”并板书)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时周瑜在干什么?(周瑜气得咬牙切齿、大叫“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计,老师课件展示“草船借箭示意图”。
同学们试着把这副图的内容加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来描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出示小黑板:周瑜咬牙切齿→_______)再谈谈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能估计到事物的变化,能巧妙地采取措施,制伏敌人)。教师课件出示: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____(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赞叹的语气读这一部分。请同学们找找看,课文哪儿具体写到了射箭的情况?(曹操哪里会想到会有几千支箭是自己送来的呢?)通过这个句子的朗读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借箭?(用计谋从曹操那里骗来十万支箭)这里的“计谋”指什么?(板书:巧布阵营)老师告诉大家,“神机妙算”这个词通常只用来形容善于凭着头脑精心计算的人;而课文却用来形容诸葛亮的神态自若的样子和语言行动非常贴切恰当。
过渡:“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借箭的前一天晚上诸葛亮会想些什么呢?好,让我们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学生展开讨论……)大家谈得非常投入,想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暂且不去评谁的主意最好,等学完课文后,再作定夺。
4. 草船借箭的结果
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部分。同学们听完之后,立刻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结果怎么样?”有的同学回答:“箭全部射在了草人上。”还有的同学说:“借的箭如期交货了,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这个结果中,我们看到诸葛亮通过巧妙地利用草船借箭,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一切都表明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这个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周瑜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和才干的深深钦佩和敬重。
四、体会草船借箭的意义。
1. 听完大家的发言,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用“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形容诸葛亮的“借箭”之计了吗?(通过课件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诸葛亮还考虑了天气、地理位置等情况。并板书:天气、地理位置等。)
2. 谁来谈一谈,你觉得诸葛亮还具备了哪些优点?(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胆有识等。)
3. 课文用较长的篇幅写鲁肃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板书:鲁肃反应)大家想想看,这十万支箭在三天之内完工,而且是要周瑜亲自出马督造,难度很大。所以——(学生齐答:非同寻常)。正因为非同寻常,才显得周瑜、曹操、诸葛亮三个人不同凡响。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草船借箭”?(箭是水上交战的最基本的武器,周瑜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是存心要陷害他,诸葛亮能按鲁肃给他准备的船只出发,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足见胆大心细。)
4.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草船借箭”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表面意思是诸葛亮是用草船骗来了曹操的箭;深层意思是诸葛亮用自己出众的胆略、神机妙算的计谋战胜了周瑜。)
5. 总结:从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胆大心细、从容镇定、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里,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既表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上,还表现在借箭的巧妙布局上。这节课,我们按照提示,通过理解内容,体会到了草船借箭的意义。大家想一想,“草船借箭”对周瑜、曹操、鲁肃各有什么意义?(对周瑜来说,他自叹不如;对曹操来说,他险些中计;对鲁肃来说,他再一次见识了诸葛亮的过人才能。)
6. 课文最后一句中“长处”是什么意思?(比喻只有优点的地方。)
7. 诸葛亮的优点很多,最后课文为什么说鲁肃的“长处”是向诸葛亮提供酒杯和周瑜的为难之处呢?(出示课件)说说你的理解。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神机妙算”“等闲事”“神态自若”“雾中之敌”含义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完成习字帖。
3. 请你当一回“小导游”,向你的小伙伴介绍诸葛亮借箭的经过。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并且要了解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文中描写神态的句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我也注重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