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3: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概括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和联想,把握灯笼蕴含的意义。
2. 体会以小见大和形散神聚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品味丰富有味的语言。
2. 难点:体会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灯笼,又称灯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而在作家吴伯箫的笔下,灯笼似乎又多了几分内涵,今天,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去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2.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年师大毕业,当老师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作品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其散文常常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3.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心世界。
4. 整体感知
【读音释义】
斡旋(wò xuán):调解周旋。
末始:未必。
幽悄(qiǎo):幽深寂静。
争讼(sòng):因争论而诉颂。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静穆:安静庄严。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
数一数,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笼?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的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等。
5. 合作探究
第1段作者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后文详细描写灯笼以及围绕灯笼展开的各种记忆和联想做铺垫。
增添趣味:使文章更富有生活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烘托氛围:营造出一种温暖、光明的氛围。
暗示主题:通过对火、光的喜爱,暗示了作者对光明、温暖的向往。
体现童心:展示了孩子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
奠定基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情感基调。
这种描写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如下:
形象生动:将“记忆”比作“网”,使记忆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强调数量:“挤着的就都是”形象地表现出记忆之多,突出了灯笼与作者之间有着丰富的缘分和回忆。
引发联想:能让读者通过比喻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灯笼的深厚情感。
强化主题: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强调灯笼在作者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作者更加生动地表达了灯笼在他心中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课文主体部分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①作者挑着灯笼,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②作者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④作者跟着龙灯跑个半夜。
⑤姊妹远嫁,红灯高挂
⑥纱灯描红
⑦想象宫灯
⑧诗词中的灯
课文通过描写与灯笼相关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上述灯笼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①挑灯迎祖父—灯笼映照着祖孙情笃。
②上下灯学一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③村口挂灯-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④元宵看灯,伴灯入梦—灯笼装点节日,带来欢乐。
⑤族姊远嫁,红灯高挂—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⑥纱灯描红-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⑦想象宫灯—想象宫灯,感受历史况味。
⑨诗词中的灯—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作者从个人情感层面及文化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灯笼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 “灯笼” 有关。
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文章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
作者通过议论,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
6. 拓展延伸
本文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1.事物之小: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
2.人物之小:文中的现实人物也是一些微未之人,作者重点描写了祖父、母亲等,其人其事都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
3.事件的细碎: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等,都是细碎之事。
4情感的细微:抒情的切入点小,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等。
5.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小)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大)
7. 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感受其散文的独特魅力。
8. 总结
这篇散文以 《灯笼》为題,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率”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护情,有关“灯笼” 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素。“事”与“情” 交织在一起,并行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