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1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上《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14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1-02 10: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6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驳论文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
沦亡百年之后于回到祖国的
怀抱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英国旗徐徐降下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儿童手拿区旗与国旗,迎接回归中国国旗在会场扬起来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历经15年的奋争与期待,中国终昂首跨入WTO大门! 2002年,中国上海市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这将是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上海市民在南京东路步行街欢庆申博成功。 2003年,从春到夏,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防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 雅典奥运上,中国代表团以32金的骄人成
绩,跻身亚军,直逼美国霸主地位。中国
人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国人整体
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改革开放中的国家的蓬勃朝气。中国女排获得雅典奥运金牌再创辉煌刘翔获得的男子110米栏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南博会开幕 2004年11月3日上午,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中国及东盟十国的二万多名宾客参加这一盛会。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教学目的

⒈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⒉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⒊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⒋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民族英雄,爱国战士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统,
管它冬夏与春秋。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
玄虚( )
渺茫
诓骗( )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哄骗。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有所感触而叹息。kǎixuánkuānɡ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①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如“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慨叹:感慨叹息。如“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诓(kūāng)骗:
欺骗。如:“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④渺茫:没有什么希望。
⑤他信力:
相信和依靠外来的力量。如“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⑥为民请命:
代表人民的利益,替人民说话。
⑦省悟:
醒悟,觉醒。如“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信赖它的不可靠。”
⑧玄虚之至:
   玄妙空虚到了极点。玄虚,空虚,不真实。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⑨自欺力:
即自我欺骗的本事。如“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时代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写作背景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还要学习反驳谬论,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倒论点。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文学体裁:文体形式:三要素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论据: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
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议论文包括立论和驳论两种。议论文的常识 驳论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驳论驳论点(直接批驳)
驳论据(间接批驳)
驳论证(间接批驳)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3、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4、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5、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6、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整体感知阅读思考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节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3节明确:
信“地”
信“物”
信“国联”讨论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现在:求神拜佛——自欺
—他信力从公开的文字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过脸,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过脸,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节含义?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所有的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心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意或是有害,伊始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4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3.如何找批驳的“突破口”1-3节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驳论证)突破口是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是“自欺”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4.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文章结构内容(1—2)(3—5)敌论据论点偷换概念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6—8)(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点:以偏概全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5.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6节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6.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6-8节间接反驳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同情人民,杜甫,白居易英勇献身,追求真理7.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8.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7-8节明确:
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研读赏析9.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研读赏析10.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11.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3、5节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12.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4节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13.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4节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14.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7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 家、文学家 等。 如:李时珍、毕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
人物 。如: 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 如:玄奘 、鉴真、 ……15.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8节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1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8节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16.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何理解? 8节 明确:这句中的“一部分”和“全体”可知,“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指出了本文批驳的突破口,是论敌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及论据不能证明论点。17.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7节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8.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8(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18.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9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19.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9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点勾勒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①②两段为第一部分,摆出敌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批驳的“箭靶”,作者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 第③至⑤段为第二部分,是“破”。针对论敌的论据,运用直接反驳的方法,层层剥茧,揭露“中国人失去自信心”言论的欺骗性。 第⑥至⑧段为第三部分,是“立”。另立一个与论敌论点完全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文章热情歌颂从古以来前赴后继的中国人民的“脊梁”,热情歌颂“现在”正在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从而推翻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这一层举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从而驳倒对方,这叫间接反驳,或叫反证法。 第⑨段为第四部分,启示人们擦亮眼睛,识别敌人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20. 作者是怎样批驳对方论点的?第1—2段,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树立“箭靶”。
第3—5段,揭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言论的欺骗性。 虽然论据是事实,但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事实,而不是全体中国人。他们把自己这一部分中国人当作了全体“中国人”。实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通过驳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第6—8段,确立自己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列举了实事论据,从而否定了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无耻谰言。阅读课文,按要求答题㈠揭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1)对方论据: ① ② ③ (2)对方论点: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 (3)直接反驳(3-5) ①失掉的是
②发展着 (4)间接反驳(6-8) ①论点:
②论据
A、古
B、今 (三) 结论:“他信力”“自欺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a埋头苦干的人b拼命硬干的人 c为民请命的人 d舍身求法的人脊梁a 有确信 b 不自欺 c 前仆后继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结 构 剖 析对方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1、2自然段
作者摆出了对方什么论点和论据?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阅读3—5自然段,思考:
1、找出这一部分的关键句,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2、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关键句:“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分析:1、信“地”、信“物”、信“国联”
——失掉的是“他信力”
2、“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阅读6--8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
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结 论阅读最后一段,思考: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驳论文知识1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独立证明法归谬法(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2、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作者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论敌
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一)论敌的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二)反驳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脊 梁(1—2)(3—5)(6—8)(9)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以偏 概全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有“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7-8间接反驳文章层次一、(1-2)摆出被反驳的论点和论据。二、 (3-5)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人有过他信力,在发展着“自欺力”。三、(6-9)论证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驳论证驳论点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
论据: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驳论证):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6-8)(驳论点):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结论(9):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 文章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文章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己去看地底下文章论证特点三破得有力,立得牢固小组朗读比赛,同时思考并填写下表:摆出对方论点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 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驳斥对方的论证——论据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提出自己论点及论据)结构图示中








吗㈠论敌的论点、论据①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②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㈡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㈢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今有确信,不自欺
前赴后继的战斗脊梁㈣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
要看地底下论证语言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小结 21.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地底下:美化、伪装精神、品质、人格、操守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2. 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2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华民族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明确:1、不能(无权)知道
2、不愿知道(“看客”)24.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指广大人民;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指所有的中国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C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A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BC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A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C本文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在于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投降、腐败无能的本质,批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悲观论调,歌颂自古以来有充分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特别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解救国难而浴血奋战的革命人民。精读1-21、文章1、2段,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精读3-5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2.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有何作用?第四段的加点字 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揭示了他们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他信力”、 “自欺力”是指什么?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
“自欺力”:一味求神拜怫,怀古伤今精读6-81、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2、中国的脊梁”指谁?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古今志士仁人,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华民族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来自下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这些人充满民族自信力,一生为人民为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他们的作为和精神是可歌可泣的,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客和社会“名流”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这些铁的事实对敌论论点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第9自然段,概括全文,指出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运用了比喻修辞法。 “中国的脊梁”毛泽东彭德怀董存瑞雷锋夏明翰刘胡兰郭光允1.本文的结论在全文中的作用?
精读92.研讨与练习二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分析鉴赏 ⒈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的特色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第二、三部分为本论,第四部分为结论,层次极为清楚,重点极为突出。部分与部分之间,段与段之间,作者很讲究衔接,过渡得自然紧凑。 如第二部分开头用“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一句紧挂第一部分对方的事实论据,然后进行分析批驳。第二部分中批驳谬误与第三部分正面论证己见之间安排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6段)。从揭露一小撮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在发展“自欺力”的中国人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中国人民。 本文结构的谨严不仅表现在段落的衔接上,也表现在句子词语之间的照应上。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尾便回答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公开的文字”与“地底下”的事实;“自信力”与”自欺力”这相互呼应的词语的运用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⒉领会本文嘲讽语和隐晦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文章的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象地指出了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地底下”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这些语言的运用,正是为了适应当时战斗的需要,字里行间,充分表明鲁迅先生立场坚定、爱憎分明。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比喻、排比、反问、仿拟小 结2、反驳的方法和技巧3、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1)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2)驳论文中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1、感悟鲁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自信力①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②揣摩下列加横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玄 奘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认为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力? ⒈体会下列各句的语言特点(综合)
A.准确性 B.讽刺性 C.幽默感 D.形象性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
②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 ( )
③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DBCA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舍身求法”的法,指的是佛法。
B.“正史”指的是清高宗诏定的从《史记》到《清史》共24部纪传体史书,即二十四史。
C.本文中加黑点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的,可见当时文网之烈。
D.文中“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国联”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采取了默认和纵容的态度。B⒊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A.“脂粉”比喻那些美化、伪装的言行。
B.“筋骨和脊梁”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C.“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高级官员。
D.“地底下”指的是“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和“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中的革命力量”。C ⒋如果将下列句子中的“中国人”分成“全体中国人”“没有觉悟的中国人”“中国人中的优秀分子”“某些反动的御用文人”四类,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A ⒌对文中的隐晦语和嘲讽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脂粉”指论敌自欺欺人的伪装。
B.“筋骨和脊梁”指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人物。
C.“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D.“地底下”指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B ⒍第⑨段与整个课文前面文字的关系,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被”和“却看看”分别是对前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的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与前文中间相呼应。
B.“不被”和“却看看”是对全文的总结;“状元宰相”与课文开头“公开的文字”相呼应。
C.“不被”和“却看看”分别是对全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的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与课文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
D.全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开头的照应。C⒎选出文中画线四种人所代表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康有为 ②洪秀全 ③郑成功 ④关汉卿
B.①李时珍 ②孙中山 ③康有为 ④谭嗣同
C.①杜甫 ②白居易 ③关汉卿 ④康有为
D.①毕升 ②李自成 ③杜甫 ④法显D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的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⒈文中“强盗”指的是(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⒉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D 这样的军队,只能叫它们强盗,不能叫别的。⒊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所有的市区,多被破坏。 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⒌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ADC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位诗人曾说:“虚荣的人只是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却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如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倒也不妨注视一下。③但说到底,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④古往今来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实实在在的成就和影响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们的赏识。⑦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是为时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异想,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天地,他们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当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自己该做的事业。 ⒈上文作者的论点是(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10个字)⒉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道理论证D应该注视的是事业⒊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⒋解释第③句中“小写”和“大写的含义
(1)小写:
(2)大写:看轻、看小看重、看大A比较阅读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比较阅读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以免肌肤相碰,有碍男女大防。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生活在同一天地间,一同呼吸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鼻孔出,被那个女人吸进去,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A.请找出敌论点、论据。
B.鲁迅先生是怎样驳斥的? 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⒈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⒉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自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⒊“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作者批判敌论证是就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而言,如果删去就会变得以偏概全。⒋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来驳据论点
C.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C⒌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
“自欺力’是指 ⒍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信“地”信“物”信“国联”一味求神拜怫,怀古伤今D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⒌对文中的隐晦语和嘲讽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脂粉”指论敌自欺欺人的伪装。
B.“筋骨和脊梁”指中国人民的优秀代表人物。
C.“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D.“地底下”指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B ⒍第③段与整个课文前面文字的关系,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被”和“却看看”分别是对前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的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与前文中间相呼应。
B.“不被”和“却看看”是对全文的总结;“状元宰相”与课文开头“公开的文字”相呼应。
C.“不被”和“却看看”分别是对全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的总结。“状元宰相的文章”与课文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
D.全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对开头的照应。C7.选段列举四种人,是为了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拓展延伸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
国的脊梁”?你能说服他们吗?(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的错误观点。)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读书不如经商打电子游戏可以益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