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五 第13练 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 专项集训
选择题
1.(2024高三上·嘉兴模拟)为明确遗传物质究竟是 DNA 还是蛋白质,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 P 和 S 进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研究。下列过程没有必要进行的是( )
A.用含 S的噬菌体侵染含 P的大肠杆菌
B.用含 P的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
C.用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 P的大肠杆菌
D.用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 35S的大肠杆菌
2.(2023高三上·吉林模拟)关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会升高上清液的放射性
C.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D.为获得含35S的噬菌体,可用含35S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3.(2023高三上·海南模拟)研究人员将噬菌体A的DNA和噬菌体B的蛋白质外壳重组形成重组噬菌体,用重组噬菌体、噬菌体A和噬菌体B对不同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P1、P2)进行侵染。重组噬菌体和噬菌体B对P2的吸附率均为90%,对P1的吸附率均为10%;噬菌体A对P1的吸附率为90%,对P2的吸附率为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过程中,搅拌和离心的作用相同
B.噬菌体A、B分别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1、P2
C.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主要取决于其DNA的种类
D.噬菌体侵染铜绿假单胞菌实验与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方法相同
4.(2023·福田模拟)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外壳蛋白质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
B.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
C.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
D.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
5.(2023·广东模拟)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侵染时间过短,分别会使32P标记组和35S标记组的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度( )
A.增强、增强 B.减弱、减弱
C.增强、基本不变 D.减弱、增强
6.(2023·广东模拟)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一段时间后,下列物质或结构不会出现放射性的是( )
A.大肠杆菌的核糖体 B.大肠杆菌的拟核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的外壳
7.(2023·重庆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S、32P、标记T2噬菌体,将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两组不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与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并分析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35S标记噬菌体的外壳
B.32P标记噬菌体的核酸
C.离心后两组实验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不同
D.两组实验的子代噬菌体均具有放射性
8.(2023·辽阳模拟)下图表示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第一步是用35S标记噬菌体,则一般情况下,②处的放射性很高
B.若第一步是用32P标记噬菌体,则一般情况下,③处的放射性很低
C.①是搅拌离心,目的是使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的遗传效应
D.无论标记的是35S还是32P,若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③处的放射性均会增强
9.(2023·沈阳模拟)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3H标记氨基酸的羧基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进行研究
B.可用18O同时标记H2O和CO2来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C.可通过检测15N的放射性强度来探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
D.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0.(2023·浙江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的活动如图所示(甲和丙为悬浮液,乙和丁为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操作正常,随①过程时间延长,则甲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会增多
B.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乙中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C.丙中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D.若②和③操作不当,会使丁中含32P的放射性增强
11.(2023·海南)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基因包含456个碱基,编码152个氨基酸
B.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
C.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12.(2023高三上·海南模拟)某双链DNA中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340个,该DNA连续复制3次,且该DNA上存在基因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连接
B.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消耗游离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5280
C.若基因X高度甲基化后不能表达,则甲基化可能发生在启动子处
D.该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数目等于磷酸二酯键数目
13.(2023高三上·浙江模拟)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用类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PNA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并结合DNA或RNA,形成更稳定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广泛用于遗传病检测的分子杂交、抗癌等研究和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
B.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C.不同肽核酸(PNA)含有的碱基种类不相同,碱基的排列顺序也不相同
D.PNA用于抗癌时,在癌细胞中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会抑制DNA复制、转录等过程
14.(2023高三上·潮州模拟)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所占的比例为35%,该双链DNA分子中T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段DNA分子转录出来的mRNA中尿嘧啶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35%、35% B.25%、30%
C.35%、无法确定 D.25%、无法确定
15.(2023·浙江模拟)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都分离出了变异的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毒株,将我国分离出的PRV毒株基因序列与欧美毒株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RV的遗传物质是一种线性双链DNA,大小约为150kb,G+C含量为7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毒的基因上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B.该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模板和能量都来自宿主细胞
C.该病毒的GC碱基对含量相对高,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D.正常情况下,该病毒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磷酸数
16.(2023·广东模拟)二倍体马铃薯受核糖核酸酶基因(S-RNase)影响,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现象——自交不产生种子,我国科研人员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马铃薯的S-RNase基因,获得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图示该技术的原理: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内切核酸酶Cas9蛋白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向导RNA和S-RNase基因识别结合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目标DNA双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B.Cas9蛋白可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剪切特定DNA片段
C.可让马铃薯自交看能否产生种子,从个体水平上检测该基因编辑技术是否成功
D.向导RNA的序列越短,该基因编辑技术在编辑对象时出错的概率就越高
17.(2023·葫芦岛模拟)几个基因共用一段DNA序列的情况,称为基因重叠。基因重叠现象在病毒、细菌和果蝇中均有发现。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
A.重叠基因能更有效地利用DNA的遗传信息
B.重叠基因的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C.基因A、B的转录是各自独立进行的
D.重叠基因在基因A、B中指导合成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
18.(2023·梅州模拟)研究发现,DNA分子存在同一条DNA链上的胞嘧啶彼此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i-Motif结构(形成过程如下图)。该结构大多出现在原癌基因的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区域,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DNA解旋酶和限制酶参与i-Motif结构的形成过程
B.i-Motif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碱基数量会发生变化
C.i-Motif结构的出现会使染色体变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i-Motif结构会影响原癌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生长和增殖
19.(2023·唐山模拟)某同学欲制作长度为5个碱基对、内含两个腺嘌呤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准备18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
B.需要准备13个碱基之间的连接物
C.能搭建出45 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D.制成的模型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20.(2023·浙江模拟)某同学制作了6个碱基对的规则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含3个A﹣T碱基对,则需要的连接物共49个
B.若含3个C﹣G碱基对,代表4种碱基的材料数量相等
C.磷酸基团和含氮碱基交替连接排列在主链的外侧
D.搭建脱氧核苷酸时,每个磷酸分子连着1个脱氧核糖
二、非选择题
21.(2023·广西模拟)某科学工作者曾重复做了“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I、“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及结果如下: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 。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4)第三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分布部位是 。一般地说,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 (填“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或“不一定含有”)14C.
(5)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的方法是 。
22.(2023·徐汇模拟)B型血友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IX(FIX)导致凝血功能障碍。FIX是一种由416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某腺病毒(AAV)是一种单链DNA病毒,野生型AAV无致病性、免疫原性弱、复制缺陷,需要辅助病毒进行复制,因此,可作为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载体。其治疗过程如图1与图2所示。
(1)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对下列说法进行判断,正确的是( )
A.血友病可服药治疗
B.FIX可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红色
C.AAV可在宿主细胞内独立复制
D.AAV内嘌呤数目和嘧啶数目可能不同
(2)B型血友病基因治疗中的目的基因为 ,可通过 方式获得该基因。
(3)研究发现,如果FIX的第338位氨基酸发生了替换,其促凝血效果会提升8-9倍。由此推测,FIX基因的突变体最可能发生了以下哪种变化?( )
A.碱基对的缺失 B.碱基对的增加
C.碱基对的替换 D.染色体结构变异
(4)若要对FIX突变体基因进行扩增,可通过以下哪种技术?( )
A.细胞核移植技术 B.PCR技术
C.胚胎细胞移植技术 D.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5)图1中HEK293细胞是人的某种细胞,它为重组AAV病毒的增殖提供了( )
A.DNA模板 B.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C.能量 D.催化相关反应的酶
(6)培养HEK293细胞需要提供以下哪些合适条件?( )
A.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B.无菌环境
C.温度控制约在37℃,pH值约在7.2-7.4左右
D.适宜的培养液渗透压
(7)如图2所示,重组AAV病毒是以 方式进入人体的肝细胞,并在 中转录,最后合成FIX。
(8)肝细胞是一种 (选填①“持续增殖”②“不能增殖”③“暂不增殖”)细胞,因此肝细胞中的目的基因含量会随时间延长 (选填①“逐渐增多”/②“基本不变”/③“逐渐减少”)。
(9)如下图所示可以从A,B,C,D4种单链DNA片段中选取哪些片段作为引物?( )
(10)你觉得使用AAV作为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是否安全?请解释你的结论。
23.(2023·舟山模拟)图①~②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证明细胞中过程①时,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 技术;②发生的场所有 。③发生时,产物除了多肽链还有 。1957年,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之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心法则。请写出根尖成熟区细胞遵循的中心法则的内容: 。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3)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填“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A、35S噬菌体侵染32P大肠杆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大肠杆菌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繁殖子代噬菌体所用原料来自于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经过混合培养、搅拌、离心等实验操作,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含有放射性,则无法区分放射性是35S还是32P,所以无法证明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A错误;
B、32P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的大肠杆菌,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无放射性,混合培养、搅拌、离心后,则沉淀物放射性高。B正确;
C、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含32P的大肠杆菌,得32P噬菌体,再用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混合培养、搅拌、离心后沉淀物放射性高。C正确;
D、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大肠杆菌得35S噬菌体,35S噬菌体再侵染大肠杆菌,经混合培养、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2组,第一组:35S培养基+大肠杆菌→35S大肠杆菌,再+噬菌体→35S噬菌体,再+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第二组:32P培养基+大肠杆菌→32P大肠杆菌,再+噬菌体→32P噬菌体,再+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结果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子代噬菌体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答案】B
【解析】【解答】A、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来得及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B符合题意;
C、搅拌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且35S标记的是噬菌体外壳蛋白,因此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经过离心蛋白质外壳会进入到上清液中,因此,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C不符合题意;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标记噬菌体时不可用含有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应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可得到35S标记的噬菌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答案】B
【解析】【解答】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A不符合题意;
B、噬菌体B对P2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高,噬菌体A对P1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高,故噬菌体B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2,噬菌体A主要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1,B符合题意;
C、重组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率与噬菌体B相似,重组噬菌体是由噬菌体A的DNA和噬菌体B的蛋白质外壳重组的,所以噬菌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吸附主要取决于其蛋白质外壳,C不符合题意;
D、噬菌体侵染铜绿假单胞菌实验与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不相同,前者运用了DNA和蛋白质重组法,后者运用了减法原理,将S型细菌提取液中DNA、蛋白质等物质分别分离或分解,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答案】A
【解析】【解答】噬菌体侵染细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以DNA为模板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所需的氨基酸原料、核苷酸原料、核糖体、tRNA、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故每种病毒的碱基和核苷酸各有四种;在增殖过程中,病毒一般只提供模板(也可能提供逆转录酶),氨基酸原料、核苷酸原料、核糖体、tRNA都由寄主(或宿主)提供。
5.【答案】C
【解析】【解答】在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因此侵染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增强;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时间过短的话,不会影响上清液放射性的强度,因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蛋白质外壳始终会留在细胞外,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用35S或32P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因此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1)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2)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细胞达到上限破裂释放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6.【答案】D
【解析】【解答】A、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核糖体会出现放射性,A不合题意;
B、大肠杆菌的大型环状DNA位于拟核中,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拟核会出现放射性,B不合题意;
C、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才能繁殖,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含有P元素,复制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因此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会出现放射性,C不合题意;
D、T2噬菌体的外壳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因此,T2噬菌体的外壳不会出现放射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7.【答案】D
【解析】【解答】AB、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S,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因此用各自特有的元素进行标记,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核酸,A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遗传物质DNA进入了大肠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外,保温一段时间,搅拌后离心,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主要分布于上清液,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带32P标记DNA的一组,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C正确;
D、遗传物质才会在亲代和子代噬菌体之间具有连续性,DNA是遗传物质,故只有标记32P的一组子代噬菌体中部分有放射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8.【答案】A
【解析】【解答】A、若第一步是用35S标记噬菌体,意味着使蛋白质带上放射性,则一般情况下,②处(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A正确;
B、若第一步是用32P标记噬菌体,意味着使DNA带上放射性,则一般情况下,③处(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B错误;
C、①是搅拌离心,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C错误;
D、若标记的是32P,混合培养后保温时间过长,则大肠杆菌将会裂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离心后,T2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会导致②处的放射性增强,若标记的是35S,则③处的放射性变化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2、(1)要获得被35S或32P标记噬菌体,首先要获得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即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然后在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中培养获得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注意:(1)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大肠杆菌细胞会裂解;保温时间不能过段,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2)35S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中出现沉淀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有少量蛋白质外壳;32P的噬菌体放射性出现在沉淀物中,若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可能保温时间过长是大肠杆菌裂解,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侵染不充分。
9.【答案】D
【解析】【解答】A、在脱水缩合过程中氨基酸羧基上的H会脱去参与水的生成,故不可用3H标记氨基酸的羧基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进行研究,A错误;
B、可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来研究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B错误;
C、15N是稳定性元素,没有放射性,不可通过检测15N的放射性强度来探究DNA分子复制的方式,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10.【答案】C
【解析】【解答】A、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故正确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若其他操作正常,无论①过程时间是否延长, 都不会影响甲(上清液)中含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的多少,A错误;
B、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若各过程操作正确,则乙(沉淀物)中都不存在35S标记的子代噬菌体,B错误;
C、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丙(上清液)中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细菌破裂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C正确;
D、若②和③操作不当,会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上清液中,则会导致丁(沉淀物)中含32P的放射性减弱,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11.【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D基因编码152个氨基酸,但是D基因还包括D基因终止部分的碱基,所以D基因共有459个碱基,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是5′-GTACGC-3′,所以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B符合题意;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所以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D基因包含E基因的编码序列,即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但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分析图解:D基因包含E基因的编码序列,即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但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2、双链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在书写DNA序列时,要按照5′端到3′端的方向书写。
12.【答案】C
【解析】【解答】A、双链DNA的一条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A不符合题意;
B、该双链DNA分子中有1000个碱基对,胸腺嘧啶340个,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为碱基总数的一半,则鸟嘌呤为660个,该DNA连续复制3次,共消耗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660×(23-1)=4620,B不符合题意;
C、基因X不能表达与甲基化有关,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的序列是启动子,一旦启动子发生甲基化,RNA聚合酶可能无法识别启动子,导致转录不能进行,C符合题意;
D、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该DNA分子是双链结构,因此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数目比磷酸二酯键数目多2个,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双螺旋结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13.【答案】C
【解析】【解答】A、PNA是人工合成的DNA类似物, 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A正确;
B、PNA是DNA类似物,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B正确;
C、不同肽核酸( PNA )含有的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G、C、T四种,但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PNA用于抗癌时,在癌细胞中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能抑制DNA复制和转录过程,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内含有两种核酸,分别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包括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与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相比,它们五碳糖不一样,且含氮碱基不完全相同,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包括A、G、C、U,而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包括A、G、C、T。不同核酸之间,主要是由于核酸种类和排列顺序、以及数目造成的。
14.【答案】C
【解析】【解答】在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A=T,G=C,由题意可知,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A)所占的比例为35%,则该双链DNA分子中T所占的比例为35%,尿嘧啶即U,在DNA的转录过程中,A与U配对,根据题目条件,无法求得mRNA中的U所占比例,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归纳法”求解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A+T)/(G+C)=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A+T)/(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G)/(T+C)=a,则在其互补链中(A+G)/(T+C)=1/a,而在整个DNA分子中(A+G)/(T+C)=1。
15.【答案】C
【解析】【解答】A、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A不符合题意;
B、病毒复制过程所需要的模板由病毒自身提供,而能量由宿主细胞提供,B不符合题意;
C、由题意可知,该病毒GC含量高达到74%,由于GC之间是通过三个氢键相连,因此该病毒的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该病毒的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叫作一个密码子。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和存活。
3、在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A+G=T+C,即嘌呤数等于嘧啶数,G与C含量越多,DNA结构越稳定。
16.【答案】A
【解析】【解答】A、向导RNA和S-RNase基因之间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U-A、A-T、G-C、C-G四种,而目标DNA双链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T-A、A-T、G-C、C-G四种,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A错误;
B、Cas9蛋白为内切核酸酶,可以对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因此可催化磷酸二酯键水解,B正确;
C、个体水平上检测该基因编辑技术是否成功即检测蛋白质控制的性状是否成功表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要获得自交亲和的二倍体,即该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后可产生种子。C正确;
D、向导RNA的序列越短,与其他基因片段间碱基互补配对成功的概率越大,该基因编辑技术在编辑对象时出错的概率就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方法:
检测水平 检测目的 检测方法
分子水平 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转基因生物染色体DNA上 RCR
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抗原—抗体杂交
个体水平 转基因生物是否表现出相应的特性 如抗虫、抗病的接种实验
17.【答案】D
【解析】【解答】A、基因是一段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重叠基因能更有效地利用DNA的遗传信息,A正确;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重叠基因的嘌呤碱基(A+G)数与嘧啶碱基(T+C)数相等,B正确;
C、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模板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基因A、B的模板链不同,转录是各自独立进行的,C正确;
D、重叠基因在基因A、B中可能模板链不同, 因此指导合成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完全相同,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3、转录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指游离在细胞质内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8.【答案】D
【解析】【解答】A、该结构由同一条DNA链上的胞嘧啶彼此结合形成,这个过程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没有限制酶的参与,A错误;
B、该结构由同一条DNA链上的胞嘧啶彼此结合形成,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数量并未发生变化,B错误;
C、该结构由同一条DNA链上的胞嘧啶彼此结合形成,是一种特殊的DNA结构,它的出现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错误;
D、该结构大多出现在原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影响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和分裂进程,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链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由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答案】C
【解析】【解答】A、5个碱基对即是10个脱氧核苷酸,10个脱氧核苷酸需要1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而脱氧核苷酸之间连接时(脱氧核糖与磷酸连接)需要8个连接物(形成2条脱氧核苷酸链),共需要准备18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A正确;
B、碱基之间的连接物即氢键,两个腺嘌呤和两个胸腺嘧啶之间配对共需要4个氢键,剩余3个碱基对含有3个鸟嘌呤,每个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有3个氢键,即这3个碱基对之间有9个氢键,则共需要准备13个碱基之间的连接物,B正确;
C、由于含有两个腺嘌呤,则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小于45 种,C错误;
D、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制成的模型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20.【答案】C
【解析】【解答】A、一分子脱氧核苷酸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需要通过一个连接物相连,同时相邻核苷酸之间还需要一个连接物将相邻核苷酸连接形成链状,因此搭建6个碱基对的DNA结构模型,需要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物为(6×2﹣1)×2=22个;由于含有3个A﹣T碱基对,则需要碱基对之间的的连接物为3×2+3×3=15个;需要碱基与脱氧核糖的连接物为12个,因此,共需要的连接物为22+15+12=49个,A正确;
B、若含3个C-G碱基对,代表4种碱基的材料数量相等,都是3个,B正确;
C、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主链的外侧,形成基本骨架,C错误;
D、由于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所以搭建脱氧核苷酸时,每个磷酸分子连着1个脱氧核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T-A、G-C。
2、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
21.【答案】(1)1、2、3组
(2)DNA热稳定性较高(或者冷却后DNA可恢复双螺旋结构)Ⅱ、“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他分别用同位素32P、35S、18O和14C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噬菌体成分 用35S标记 未标记 用14C标记
大肠杆菌成分 用32P标记 用18O标记 未标记
(3)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4)沉淀物和上清液;不一定含有
(5)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解析】【解答】(1)本实验为对照实验,1组、2组分别单独培养正常的 R 型细菌、 S 型细菌,它们都能正常繁殖,再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单独培养则没有出现 S 型细菌,但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正常的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则在培养基中既有 R 型细菌,又有 S 型细菌,1、2、3组与4组对照,从而得出推论: S 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故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3组。
(2)DNA热稳定性较高(或者冷却后DNA可恢复双螺旋结构),故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DNA仍有活性,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都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这是两个实验的共同点。
(4)第三组实验用14C标记噬菌体,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等均会被标记,其蛋白质位于上清液中,其核酸进入大肠杆菌位于沉淀物中,故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分布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在此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4C,因为大肠杆菌未被标记,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利用大肠杆菌的核苷酸合成自身核酸(DNA)。
(5)噬菌体为病毒,无细胞结构,若要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分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首先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的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蛋白质含有35S标记或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用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离心后,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现: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22.【答案】(1)D
(2)凝血因子IX基因/FIX基因;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3)C
(4)B
(5)B;C;D
(6)A;B;C;D
(7)胞吞;细胞核
(8)③“暂不增殖”;②“基本不变”
(9)BC
(10)言之有理即可
安全。AAV无致病性,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不安全。AAV病毒作为外源性抗原进入人体,会引起免疫反应,可能使得肝细胞受损,引起肝脏功能受到影响。
【解析】【解答】(1)A、由题干知,血友病患者因缺乏凝血因子IX(FIX)导致凝血功能障碍,FIX是一种由416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蛋白质只有分解为小分子氨基酸后才会进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因而血友病不能服药治疗,A错误;
B、FIX可和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B错误;
C、AAV进入宿主细胞后,需要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原料和场所进行复制,因而无法独立复制,C错误;
D、AAV是一种单链DNA病毒,因而其嘌呤数目和嘧啶数目可能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2)血友病基因治疗中的目的基因为凝血因子IX基因(FIX基因),由于该基因存在于生物体内,因而可通过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得到。
(3)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其中,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之后的序列发生改变,碱基对的替换只会影响替换碱基对应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如果FIX的第338位氨基酸发生了替换,其促凝血效果会提升8~9倍。说明该突变对FIX基因影响较小,其后的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C正确。
故答案为:C。
(4)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都不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PCR技术是一种可特异性快速扩增目的基因的技术,因而若要对FIX突变体基因进行扩增,可通过PCR技术。
故答案为:C。
(5)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会以自身的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以宿主细胞内的核糖体作为场所,利用宿主细胞内的能量合成自身的相关物质。
故答案为:BCD。
(6)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无菌无毒的环境、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7.5±0.5℃)、pH(约在7.2~7.4左右)和适宜的培养液渗透压。
故答案为:ABCD。
(7)分析图2可知,重组AAV病毒是以胞吞的方式进入人体的肝细胞,并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最后合成FIX。
(8)肝细胞一般情况下不会增殖,但受到组织损伤后会表现出再生能力,因而肝细胞是一种暂不增殖的细胞,因此肝细胞中的目的基因含量会随时间延长基本不变。
(9)由于引物使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因而要想扩增出目的基因,只能选择B、C片段作为引物。
(10)该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安全。AAV无致病性,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不安全。AAV病毒作为外源性抗原进入人体,会引起免疫反应,可能使得肝细胞受损,引起肝脏功能受到影响。
【分析】(1)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①原理:DNA半保留复制。
②条件:DNA模板、2种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苷酸。
③扩增过程
过程 说明
变性 温度上升到90 ℃以上,双链DNA解聚为单链
复性 温度下降到50 ℃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延伸 温度上升到72 ℃左右,溶液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2)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提供细胞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无菌无毒的环境、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7.5±0.5℃)、pH(约在7.2~7.4左右)和适宜的培养液渗透压。
23.【答案】(1)密度梯度离心;细胞核、线粒体;水;DNA→RNA→蛋白质
(2)26%
(3)不完全相同
【解析】【解答】(1) 科学家证明细胞中过程①DNA复制时,运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②转录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③翻译过程发生时进行脱水缩合,所以产物除了多肽链还有水。克里克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之后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不断补充和完善中心法则。根尖成熟区细胞己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所以其遵循的中心法则的内容DNA→RNA→蛋白质。
(2)由题意知,α链是mRNA,其中G+U=54%,6=29%,U=25%, α的模板链中的G=19%,α链中的C=19%,所以α链中的A=27%, A+U=52%,mRNA中的A+U的比值与双链DNA中的A+T的比值相等,为52%,双链DNA中A=T=52%,×1/2=26%。
(3)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分别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图中①是DNA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