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7: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4.想象画面,能说出词中描绘的情景。
学习重点: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学习难点:
抓住关键词感受词的情境,能通过语言描述画面,初步感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单元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主题,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在单元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的统领下第二课时目标确定为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4.想象画面,能说出词中描绘的情景。学生在理解大意时想象画面,练习表达,从而体会村居的整体情境。
一、教学导入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了解词牌名及作者 学习任务 主问题1.什么是词牌名?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借助工具书,完成主问题。按要求完成自学内容。 第二步:互学要求 交流资料,积极补充。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 学本评价 及其他
主问题1设计意图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问题1预设答案 1.词有词牌名,词有规定的曲调和字数,古代文人根据词牌创作词,一般不叫写词,叫填词。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也叫长短句。 词可以根据篇幅长短分为单调、双调、三叠,本篇课文属于双调,分为上下两阕。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辛弃疾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的词充满了家国之忧,半壁河山沦陷之恨。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金人侵占的山东。他从小就习文练武,立下了收复中原的志向。 1161年,他21岁,率众起义抗金。22岁,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他一直渴望北伐抗金,却始终不被朝廷重用。 1181年,他被罢官,在江西农村闲居,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1207年,他再被朝廷起用,却因病重卧床不起,带着忧愤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
第二学程: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学法指导 第一步: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 读准“锄”“翁”的读音,观察“檐、赖、剥”的书写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划出节奏。 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第二步:互学要求 四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正音 归纳小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主问题2设计意图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主问题2预设答案 1.“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 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主问题3. 1.这首词中描写的自然风景有哪些?词中描绘的人物有哪些?这种乡村生活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2.这首词中有四幅画面,“屋小溪清”“翁媪聊天”“两儿劳动”“小儿悠闲”,请选择其中一幅,想象画面,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带着问题读诗词,勾画圈点重点内容。 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对于不懂得地方提出质疑,依次补充解决。 2.归纳小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展学后,教师对于画面描述丰富的给予表扬。 主问题3设计意图 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主问题3预设答案 1.这首词中描写的自然风景有:茅屋、小溪、青草。从词中的“莲蓬”可以想象到荷叶、荷花。 词中描绘的人物有:翁媪,老两口边喝着小酒,边用吴地方言聊天,感情深厚。 大儿在豆田里锄草, 二儿在编织鸡笼,两人都在忙碌,十分懂事。 小儿躺着剥莲蓬,自由自在。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个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正在小溪的东边,挥舞着锄头,辛勤地锄草,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了下来。茅屋的不远处是一个身材略微单薄的青年,他正低着头细心地编织着鸡笼,神情十分专注。稍远处的小溪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正趴在地上剥着莲蓬,时而仰卧,时而侧卧,时而俯卧,小脚丫还快活地摇来晃去,一副顽皮天真、无忧无虑的可爱模样。
第四学程: 学习任务: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主问题4.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正确流利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对于不懂得地方提出质疑,依次补充解决。 2.归纳小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主问题3设计意图 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主问题4预设答案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心中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总结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设计 想象词中的四幅画面,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或句子。 好一幅清新的风景!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水潺潺,小草( ),习习清风,( )荷香。 溪边,一个黄发小儿剥着莲蓬,时而( )着,时而( )着,时而( ),真是天真可爱! 那是谁家的白发翁媪,喝着小酒把话聊—— “大儿豆田锄草,懂事勤劳, “中儿编织鸡笼,( ); “小儿溪头卧剥莲蓬, “好一个逗人喜爱的( )。 “老伴儿,茅屋虽小,(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