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 花 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 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 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 ——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百财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写红窗花充满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迁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3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的神态、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3.(对点题)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墙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停止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归于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脚踏车,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剩下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们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垂钓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是在黄昏中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或者水蘑,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地看去,像是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就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们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叮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指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过来。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于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天。那么,上天是什么 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 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 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改动)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过办《海南纪实》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着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
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等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7.(对点题)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8.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 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古村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山不大,却有灵性。那些山,有着国画的轮廓,起伏有致,韵味十足,是典型的滇南地区个性独特的山,不以个体雄奇显胜,却以连绵起伏、凹凸有致构成别样风景。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逐渐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以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完整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师的福地,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上小学时念书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蔓延……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上攻防战事的需要。
B.文章引用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概述其发展历史,展现其风貌,表现了城子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C.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热烈场景,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上的繁盛与如今成为旅游胜地张本。
B.文章第⑨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事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C.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代的城子人,影响深远。
D.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失雅致,以意役辞,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11.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对点题)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在福州,遇见杰出的灵魂
艾 伟
①第一次到福州,但感觉上一点也不陌生。浙江和福建,山水相连,虽然民风有异,但彼此联系紧密。行走在三坊七巷古老的石板路上,满目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感觉十分江南,园林戏台,茶社书店,千年沉着,宠辱不惊。在一个城市的中心,拥有如此壮观的老建筑群,令人感动。在千城一面的今天,福州因为三坊七巷而被区分出来,有了自己清秀的面孔,有了深厚的人文的根基。老建筑里藏着中国文化的心。我们偶尔喝杯咖啡,但茶依旧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②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名人之多,也让人叹为观止。有一部电影叫《在世界的转角遇到爱》,在这里,几乎每一个转角都可以遇见杰出的灵魂,灵魂的背后都有着和我们沉重的历史休戚与共的故事。林则徐虎门禁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的现代性由此开启。自然而然,就有了沈葆桢这样的洋务重臣,他在总理船政大臣任内,聘用了在宁波海关税务司谋事的法国人日意格任船政监督,并在福州马尾造船,练兵,组建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作为林则徐的女婿,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③严复是沈葆桢福建船政学堂的弟子。他留学英国,企图探寻西方真理,他的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特别是他翻译的《天演论》,使进化论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进化论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柱之一,是“五四”先贤决定和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决裂的思想武器。直至今天,进化论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路径。
④一个灵魂承载着另一个灵魂的使命。洋务运动失败了,君主立宪也失败了,革命者揭竿而起。同样从三坊七巷走出的林觉民成了同盟会的成员,在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人参加广州起义,受伤被俘,从容就义,成为黄花岗烈士。在林觉民身上,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先行者的思想及其逻辑。三坊七巷的屋檐下,始终游荡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⑤我曾在宁波生活了二十多年,发现福州和宁波的近代历史是如此相近。中国的近代史,西方列强环伺。在福州马尾,有过和法国人的马江海战;在宁波海面上,有过和英国人的定海之战。后果当然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福州和宁波共同成为五口通商之地。福州鼓岭有一个外国人的居住地,到处都是西式建筑,最多时住着数千洋人;在宁波的三江口,一个叫外滩的地方,也有这样一个社区,当年的洋房已改造成一个商业街区。
⑥历史是吊诡的。风云变幻的历史成就了一批杰出的灵魂。其中不乏失败者。失败的后果同样也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当年的屈辱之地,比如鼓岭,如今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看上去很像一个矛盾重重的中国近代史的隐喻,一个急剧变幻的时代的缩影。
⑦从三坊七巷走出的林启,在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期间,政绩斐然。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他创办了三所学校,分别是求是书院、蚕学馆、养正书塾,即现在的浙江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杭州第四中学的前身。他开启了浙江现代教育的先河,一手创立了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
⑧杭州有一个美好的传统,对事功大者,总要想方设法把他的墓地修在西湖边。林启死后,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州安葬,杭州人则要求把他留在西湖,双方争执不休。最后,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其安葬于孤山北麓。墓旁为今日的孤山林社。
⑨我试图在三坊七巷找到林启的旧迹,没有找到。这个从福州走出来的进士带着他沉重的忧思,把全部心血献给了我居住的城市杭州。我看到时代意志在他身上的痕迹,看看他起的学校的名字,无论“求是书院”还是“蚕学馆”都是中国式的。中国的现代之路,始终和传统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今天回过头来看看先贤的道路,我们从中见出他们的矛盾重重和艰难选择。
⑩2017年岁末,我行走在福州,行走在三坊七巷,我遇见诸多杰出的灵魂,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片老街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安然于城市的中心。这似乎是一个象征,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我们依旧需要自己的传统,需要一颗中国之心。
(选自《上海文汇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末尾写到“但茶依旧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说明了中国文化传承的事实,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B.作者借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到爱》夸张地点明在三坊七巷的每个转角都可遇见杰出的灵魂,凸显了福州名人众多。
C.林启死后,其后人与杭州人对林启安葬地的争执,体现了人们对林启的爱戴、敬仰,写出了林启的贡献之大。
D.作者围绕福州的三坊七巷,将所见、所想、所感精心组织起来,使文章内容丰实且有意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提到宁波,照应了文章开头的两句话,使文章的开头不再显得突兀,体现了文章构思的精巧。
B.作者将宁波和福州比较着写,点明了它们的不同点,更突出强调了它们的相同之处。
C.文章交代了杰出人才遭逢的历史际遇,体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灵魂,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D.作者由所见展开联想,进而对历史进行了深入思考,加深了对矛盾重重的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15.文章以《在福州,遇见杰出的灵魂》为题有哪些妙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对点题)文章的结尾提到:“我们……需要一颗中国之心。”“中国之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①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对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 ——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②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丫丫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③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④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 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
⑤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利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⑥“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意味着水是扬州夏日的特质。文章扣住这个“水”字,引出对扬州夏日美好情致的回忆。
B.文中说“北方无水”,是因为北方降水很少,只偶尔有大雨降临;加之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的水太平衍,一览无余而缺少了情味。
C.文章先总写护城河曲折而幽静的特点,再分写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等沿河景点因得了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的意趣。
D.写水岸的风俗人情,落脚点在茶馆。通过比较其他地方的小笼点心、茶楼布置来突出茶馆之妙,表现作者对扬州夏日的无限思念。
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先扬——写许多人称道扬州;后抑——“我”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再扬——“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抑扬自如,曲折有致。
B.不同的船各有妙处,作者写得详略相间。将笔墨集中在“小划子”上,是因为它价钱低、灵巧,符合作者的审美。
C.文中写到船的种类、瘦西湖上的船娘和下街的茶馆,都是为了反衬扬州夏日特有的水趣,表现了雅趣横生的扬州富于情韵的美感。
D.本篇游记虽未对扬州的湖光水色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但在平实质朴的文字里、洒脱自然的笔调中寄寓了作者对扬州之夏的独特情感。
19.(对点题)这篇散文写了扬州夏日哪些方面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20.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情韵,又渗透着理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B 解析 “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表述不合文意。写不同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2.D 解析 “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现的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
3.①“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②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③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①“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的生机。②“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③“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生活的美好幸福。
5.C 解析 “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误,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生磨难中。
6.A 解析 B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C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D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7.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的联想,妙趣横生;再如写“一声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贴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8.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的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9.C 解析 “这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错误,文章写壮年男女盖房的热烈场景,意在强调劳苦大众的创造才是城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10.C 解析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错误,文章的主题丰富,既表现了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揭示了城子的当代内涵,结尾写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
11.①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②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③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④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12.(1)选材方面,材料丰富,有机整合。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城子的现状与历史,也联想到《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2)组织材料方面逻辑清晰。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串全篇。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当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3)写作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13.B 解析 B项,“借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到爱》夸张地点明……”说法错误,只是借电影引出要写的内容。
14.B 解析 B项,“点明了它们的不同点”理解错误,文中“我曾在宁波生活了二十多年,发现福州和宁波的近代历史是如此相近”强调它们的相同之处,没有提及它们的不同点。
15.①醒目,既点出了地点,又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以指引;②形象生动,“遇见”灵魂,化抽象为形象,给人以亲切感;③揭示了主要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16.①既具有开放的眼光和思维,又有脚踏实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干精神,振兴国家;②不畏牺牲,忧国忧民;③既能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又敢于开拓、创新。
17.B 解析 B项,“是因为北方降水很少”归因错误,原文为“北方今年大雨……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
18.C 解析 不是反衬,是映衬。
19.①河流众多,曲折幽静。②沿河风景,别有风味。③三种游船,各有韵味。④临河茶馆,既多且好。
20.①本文在看似平淡的叙写中充溢着对扬州夏日的深切怀念,蕴含着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既有情韵又含理性思考。②作者写蜿蜒曲折的江南水道上的船上风景“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沿河各景点都因得了一泓碧水的灵气而生动如画,写北门外茶馆的妙趣、游客优哉地享用等,流溢于笔底的尽是关于扬州之水富于情韵的美感。③作品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他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自己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他虽爱扬州的秀水,但又批评“瘦西湖”这个名字是“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