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话题:叙述教学目标
⑴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⑵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⑶了解叙述的腔调、“讲述”与“显示”的异同;
⑷明确小说的速度控制,学习控制写作记叙文的速度。
教学重点:同目标(2)(4)。
教学难点:有限的全知视角。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小说概念:小说三要素: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分类:(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
纪实等。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
细节、环境 (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 不在,绝
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
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
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
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
二作者。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
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
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
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
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
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
唯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
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
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
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务
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莫泊桑《项链》】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
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有限的全知视角
为了克服不同叙述人称各自的缺点,现代小说家摸索出了一种更巧妙的笔法,比如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并不采用全知视角,而是故意采用有限视角——叙述者只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桥边的老人》中,尽管一开始也运用第三人称,叙述者却对一切装作不知,这个旁观者与读者差不多,等待着小说中人物的“下一步”。一言以蔽之:两种叙述人称可以巧妙地结合。
*叙述腔调腔调: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叙述腔调: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举例:睿智抒情伍尔芙,内敛深沉海明威,含泪微笑欧·亨利,幽默深刻是鲁迅,冷峻悲悯属余华,醇厚质朴算金庸……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似乎把作者的强调全部抹干净了,只剩下人物自己在那里说话和活动,没有留下作者或叙述者的任何蛛丝马迹。海明威的这类小说被人们称为“零口吻”,也就是说,在小说中似乎没有叙述者的影子,小说中有的仅仅是它里面的人物。无腔调的海明威于无形之中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风格,形成了他特有的“腔调”。无腔调也就成了另一种腔调。 《墙上的斑点》的叙述腔调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这显然是出自一个知识女性之口: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亦善于思辨,有出色的哲学眼观。她的心灵极度敏感、纤细,甚至容易陷入某种神经质。她喜欢幻想、冥思,喜欢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重新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她用这种口吻讲述着,带有强烈的女性色彩和人格魅力。“讲述”与“显示”关于“讲述”关于“显示”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特点: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交替使用。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
*速度控制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中的速度控制 那天晚上我走进赌馆,有两只台子已经围满了人,我绕着走向第三只台子,摸出几个金币预备下注,忽然迎面传来一阵非常奇怪的声响,使我吃了一惊。那时正当人人定晴个个紧张,心神似乎都被静默镇慑住了的一霎,每逢圆球奔跑得疲惫无力只在最后两个码盘上颠踬着时,就会出现这样的一霎,此刻我竟听到一阵咯咯喳喳的响声,象是骨节折裂。我不自主地向对面望了一眼,立刻见到——真的,我吓呆了!——两只我从没见过的手,一只右手一只左手,象两匹暴戾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晰,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那晚上我一直盯着这双手——这双超群出众得简直可以说是世间唯一的手,的确令我痴痴发怔了——尤其使我惊骇不已的是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样抽搐痉挛的互相扭结彼此纠缠。
我一见就意识到,这儿有一个情感充沛的人,正把自己的全部激情一齐驱上手指,免得留存体内胀裂了心胸。突然,在圆球发着轻微的脆响落进码盘、管台子的唱出彩门的那一秒钟,这双手顿时解开了,象两只猛兽被一颗枪弹同时击中似的。两只手一齐瘫倒,不仅显得筋弛力懈,真可说是已经死了,它们瘫在那儿象是雕塑一般,表现出的是沉睡、是绝望、是受了电击、是永逝,我实在无法形容。因为,在这以前和自此以后,我从没有也再见不到这么含义无穷的双手了,每根筋肉都在倾诉,所有的毛孔几乎全部渗发激情动人心魄。这两只手象被浪潮掀上海滩的水母似的,在绿呢台面上死寂地平躺了一会。然后,其中的一只,右边那一只,从指尖开始又慢慢儿倦乏无力地抬起来了,它颤抖着,闪缩了一下,转动了一下,颤颤悠悠,摸索回旋,最后神经震栗地抓起一个筹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迟疑不决地捻着,象是玩弄一个小轮子。 忽然,这只手猛一下拱起背部活象一头野豹,接着飞快地一弹,仿佛啐了一口唾沫,把那个一百法郎筹码掷到下注的黑圈里面。那只静卧不动的左手这时如闻警声,马上也惊惶不宁了;它直竖起来,慢慢滑动,真象是在偷偷爬行,挨拢那只瑟瑟发抖、仿佛已被刚才的一掷耗尽了精力的右手,于是,两只手惶惶悚悚地靠在一处,两只肘腕在台面上无声地连连碰击,恰象上下牙打寒战一样——我没有,从来还没有,见到过一双能这样传达表情的手,能用这么一种痉挛的方式表露激动与紧张。望着这双颤抖喘息迫不及待的手,看着它寒栗惊惧的神情,我突然觉得整座大厅里其他一切全部死灭僵凝了。尽管四周营营扰扰,管台子的喊声象小贩叫卖,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转轮里的圆球巡回滚动,终于高起低落、跳进它那坦平的圆形牢笼——所有这些动荡嘤嗡冲袭神经的纷乱景象对我全不存在,我紧紧盯着平生难遇的这双手,竟被它迷住了。 作业:
延续下面的叙述腔调续写成一篇文章,800字左右。
每当想起童年,便能记起这句话:“回首往事,既喜既忧。”不知有多少次我在梦中又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小姑娘(小男孩),同儿时的伙伴在老地方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