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6:36: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4张PPT)
22 《礼记》二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全文必背】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对《<庄子>二则》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庄子的思想追求──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礼记>二则》,也 是体现古人哲思和情怀的经典──对 学习生活的体验感悟、对理想社会的 期望。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文体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又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礼运》是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资料链接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以上都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虽有嘉肴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把握停顿节奏、语气,读熟成诵。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熟悉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教学观。
yáo
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qiáng
jiào
zhǎng
yuè
xiào
读准停顿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即使。
整体感知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整体感知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合作探究
教然后知困( )
教学相长( )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古今异义

其此之谓乎( )
不知其旨也( )
副词,表示推测。
代词,它的。
合作探究

学学半( 。 )
学学半( )
动词,向别人学习。
一词多义
“学”同“敩”,教导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嘉肴”开始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精读细研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后者只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是对前者的补充。
关系:后者是为了证明前者这一论点而补充的论据,属于主从关系。
合作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主旨归纳
文章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文章结构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学学半
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
拓展延伸
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2.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疏通文义,扫清阅读障碍。
3.初步感知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文章疏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guān
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读准停顿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
同“举”,推举。
培养和睦气氛。
指才干出众。
指品德高尚。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整体感知
用作动词,以……为亲。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因此。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父母。
用作动词,以……为子。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厌恶。
因此。
从外面把门带上。
图谋之心。
兴起。
这叫作。
整体感知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合作探究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同“举”,推举。
同“鳏”,老而无妻。
通假字
男有分,女有归( )
大道之行也( )
不知其旨也( )
虽有至道(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
古义: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故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仅,只是。
名词,老而无子。
合作探究

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
动词,杜绝,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一词多义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谋闭而不兴
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为”表判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课文精读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
(1)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各尽其责,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未来图景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说明。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公共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举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是说社会成员间应建立起“讲究诚信,崇尚和睦”的良好关系。
合作探究
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写作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文章结构
大道之行也
一(1、2句)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3、4句)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5、6句)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不人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