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整体感知
归纳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
文章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主要情节有——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
通读全文,结合教材中《学习提示》部分,归纳故事情节
精彩的篇章
因变被扣中两次自刺;
义不受卫律和李陵劝降;
北海牧羊
分析情节 了解人物
文中李陵见劝降无果,只好“决去”,临行前他称苏武为“义士”,你认同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苏武是“义士”?
1.“自杀”情节——两次自杀
自杀情节 自杀原因
自杀反响
欲自杀
引佩刀自刺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卫律惊;
惠等哭;
单于壮其节
齐读第八段
舍生取义
2.卫律的劝降
文中李陵见劝降无果,只好“决去”,临行前他称苏武为“义士”,你认同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苏武是“义士”?
卫
律
苏
武
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
“举剑拟之”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不动 不应 骂
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不为利动
文中李陵见劝降无果,只好“决去”,临行前他称苏武为“义士”,你认同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苏武是“义士”?
3.北海牧羊
啮雪吞毡
(1)肉体折磨:
掘野鼠去草实
杖节牧羊
卧起操持
幽 徙
(2)精神折磨
羝乳乃得归,别其属常惠等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牦尽落”
苏武流放北海之前曾两度自杀,后又千方百计的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他自杀为的是不给国家带来耻辱,而是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正如他所说“见犯乃死,重负国”;
他求生也是向匈奴示威示强,为的是不辱使命,这可以从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看出。
苏武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考虑的都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自杀表示坚决不投降,求生更是体现出苏武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出发点都是缘于爱国。
不论是自杀还是求生,都是苏武的反抗方式。
以死明义 以生践义)
齐读第七段
4.李陵劝降
李陵
(1)挑拨君臣关系
(2)断绝亲情之念
(3)法令无常,安危不知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3)坚守忠臣本分
知恩图报,
忠君爱国
然而,面对李陵陈述苏武家人在汉朝的情况,苏武正的不悲伤吗?他是铁石心肠的人吗?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西汉·苏武《留别妻》
小结
明确“义”的内涵,总结性格特征:
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忠君爱国,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欲自杀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不动 不应 骂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天雨雪 北海上无人处 廪食不至
张胜屈降 卫律逼降 李陵劝降 单于掌握生杀大权
对比衬托
思维拓展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李陵《答苏武书》
这是苏武回国后,劝李陵回归汉朝,李陵就回了这样一封书信。
大家说一说李陵认为苏武值不值得为什么?
不得不说,李陵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得失,考虑的是应有的回报,所以当他个人大志无法实现的时候,他没有突破小我,没有给内心一个交代,所以李陵最多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同情可以理解的凡人,而苏武是一代代英雄儿女心中景仰伟大的英雄。苏武两次自杀,三次拒降,19年的坚守,见证了对国家对民族忠贞,对信念对理想的追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课堂总结
有一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节,倔强不屈,坚毅刚强。拥有这种爱和气节的人便是“义士”。
即使我们做不了“义士”,但也一定要做一个崇拜这种义士的人,传承这种义士精神的人!
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苏武的诗句
2.完成《学法大视野》任务导向二 《苏武传》的衬托手法赏析。文章是如何通过典型环境、典型行为、典型人物典型语言衬托苏武的精神品质的?
《苏武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苏武传》是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出自《汉书》,属于自读课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要求:深入阅读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归纳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说学情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汉书》的相关知识、苏武其人、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积累了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文近两千字,如果要完全掌握的确有一定困难。但“苏武牧羊”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且文章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阅读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只要方法得当,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与设计理念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陵等重点段落,
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理解苏武的爱国
情操和担当精神。
设计理念:这是讲授本文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
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
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
主体者,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
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方法与策略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过程与设计
一) 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长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激情导入入新课,联系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共鸣。明确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感知
五、过程与设计
1.结合教材中《学习提示》部分,归纳故事情节
2.其中那几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让学生通过结合《学习提示》快速阅读,
使用圈点法,抓住文章关键,把握重要情节。
五、过程与设计
三)分析情节,了解人物
问题一:同学们齐读第八段,文中李陵见劝降无果,只好“决去”,临行前他称苏武为“义士”,你认同吗?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苏武是“义士”?
从文本出发,小组合作讨论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五、过程与设计
问题二:苏武流放北海之前曾两度自杀,后又千方百计的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问题三:面对李陵陈述苏武家人在汉朝的情况,苏武正的不悲伤吗?他是铁石心肠的人吗?
可以是学生质疑,也可是学生在研习文本时候提出问题。考虑到学生情况,
本次课堂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其目的培养学生提问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思维,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五、过程与设计
四)小结
1.明确“义”的内涵,总结性格特征:
2.找同学总结归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思维拓展
五、过程与设计
问题一:这是苏武回国后,劝李陵回归汉朝,李陵就回了这样一封书信。同学们在这里大家说李陵认为苏武值不值得为什么?
多角度全面了解人物
问题二:各抒己见。说说“义”在当下的体现
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更好的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为后面课堂总结做铺垫。
五、过程与设计
1.收集有关苏武的诗句
2.完成《学法大视野》任务导向二 《苏武传》的衬托手法赏析。文章是如何通过典型环境、典型行为、典型人物典型语言衬托苏武的精神品质的?
六)作业布置
通过后人写苏武的诗句多角度全面的了解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手法赏析巩固人物塑造方法和技巧,为下节课重点分析人物塑造方法之——
对比衬托法的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大义 生与义 舍生取义
义与利 不为利动
生与死 以死明义 以生践义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