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5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课件(共5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23 14: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东方六国被一个秦国先后打败,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六国为什么会被灭亡呢?
六国为什么被灭?
“仁义不施”
“不爱其民”
贾谊《过秦论》
杜牧《阿房宫赋》
苏洵《六国论》
???
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积累、梳理并归纳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本文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严密的论证及借古讽今的写法。  
3.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宋代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知人论世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文史一家
荆轲刺秦王壁画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战略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题解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六国论》
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②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本课需要积累的文化常识
1.先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人、先祖、先烈。
2.邑 ①国都。如《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作邑于丰。”②城镇。本文中就是此义。③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如《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赏邑万家,金百镒。”④古代区域单位。《周礼 地官 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又指人聚居的地方。如《荀子 大略》:“过十室之邑必下。”
3.卿 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或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用于朋友、夫妻之间的爱称。如《汉书 孟喜传》:“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
4.郡 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如《左传 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5.诸侯 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如《吕氏春秋 孟春》:“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赂秦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获邑
思厥 暴霜露 草芥 与嬴
洎牧 殆尽 当与秦 悲夫
为……之所 日削月割 苟以


jué

jiè


dài
wèi
gǒu
sàng
tǎng

shuài
xuē
读文正音
《六国论》各段论证内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论述分论点一:
(第三段)论述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点明写作意图:
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主体段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第一段
亏:亏损 道:规律,道理,这里指原因
互:交互,彼此,一个连一个 率:一概,大率,大都,全都
盖: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形作动,保全
六国灭亡,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打仗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以:用 小、大:形作名,小/大的方面
较:比较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亡:丢失 患:担忧、祸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还接受诸侯贿赂的土地),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比战胜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比战败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第二段
思:回想 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暴:同“曝”,暴露 视:对待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却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然则:既然这样
之:助词,的
暴:形容词,凶残
之:助词,的
厌:通“餍”,满足
奉:送 之:代秦国
弥、愈:副词,越、更
繁:形容词,多
之:赂秦各国
而:连词,表顺承
判:决定,确定
矣:助词,表感叹,了
至于: 古:以致、以至于 今:表让步的连词
颠覆: 灭亡、覆灭
固: 本来 ;宜:动词,应该 ;然:代词,这样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凶残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确定了。以至于(赂秦各国)全部覆亡,道理上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出自于《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以:连词,用
事:动词,侍奉
薪:柴草
得:适宜、得当
之:代上面说的道理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文本解析
第2段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论证
道理上
引用论证
对比
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
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薪不尽
地有限
欲无厌
奉繁
侵急
火不灭
第二段
研读文本
对比论证 小邑 大城 数量上 赂秦者丧
(分论点一)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得难 失易 程度上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引用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道理上 比喻论证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文本解析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研读文本
诸侯:
战败所失——赂秦所失
得土地难——献土地易
矛盾:
地有限——欲无厌
结果:
奉繁——侵急
本段中将哪些进行了对比论证
秦:
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态度:
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处境:
固不在战
不战强弱胜负已判
至于颠覆
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研读——第三段
继:随着、跟随 与:亲附、亲近
始:开始、起初 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兵:军事手段 速:形作动,招致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了。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研读——第三段
再:两次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洎:及,等到 诛:被杀害
终:坚持到底 智力:智谋和国力
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二败三胜。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秦国。等到李牧因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秦国把其它各国消灭完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战败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研读——第三段
向:与“使”连用,表假设,假如 附:亲附,依附
不行:不行动 犹:还
当:通“倘”,倘若、假如 智力:估量、判断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文本解析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印证第1段哪句话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研读文本
第三段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对策是什么?
齐: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燕: 速祸
赵: 用武不终
不赂者
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研读文本
第三段论证过程
论证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
:与嬴而不助五国——亦不免矣.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五战三胜、连却之—用武而不终也.
不赂者
作者采用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而亡的不同情况而分别论述。
齐 燕 赵
【反面假设得出结论】:
假设三国不赂秦,结果“或未易量”。
研读文本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1.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将论证推进一层。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文本解析
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研读——第四段
礼: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 下:名作动,吞下
势: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日、月:名作状,一天天地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杰出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文本解析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解决办法: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重用谋士,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解读第四段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评论六国灭亡
表层
承上启下
——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
里层
“鸣呼……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研读——第五段
势:势力,力量 下:名作动,吞下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用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降低身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文本解析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引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论证结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1)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2)
数量上
程度上
事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强弱胜负不战已判
终继迁灭势所难免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对契丹、西夏的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借古讽今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
诸侯所亡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
承上启下
(借古)
勿从六国
破灭之故事
北宋王朝
(讽今)
文本探究六:
总结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在文段中指出。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
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
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一、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
判断句 )
被动句 )
状语后置 )
省略句)
二、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日削月割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不能独完

⑷李牧连却之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动词。礼待
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到最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完好
灭亡;一律,一概
这里相当于“其”
满足
本来;应该
天数,命运;道理
结交,讨好
招致
两次;打退
及到
越,更加
如果;跟随
四、易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2. 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厉害。
4.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翻译: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5.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翻译: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7.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翻译: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了。
8.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衔接高考
情境式默写
根据描述填写相对应的语句。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苏洵《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衔接高考
情境式默写
根据描述填写相对应的语句。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五、学以致用:
请以“要懂得驻足欣赏“为论点写一段文字,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展开论证分析,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片段。
谢谢观赏